滤光片吧 关注:243贴子:1,227
  • 0回复贴,共1

2、什么是自适应光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克服大气湍流的干扰,为了能在地面看清星星的真容,上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Horace Bobcock提出了一个方法:用一个传感器测量光束中的波前畸变,然后用一个可变形的光学元件对波前畸变进行补偿,恢复光束原本的波前,消除大气湍流影响,提高图像清晰度。这句话虽然读起来有些复杂,但关键词就这么几个:波前传感器、可变形光学元件、补偿。
先说专业名词:波前(wavefront),有时也被称为波面。个人认为叫波面更贴切,因为它描述的就是一个和光线传输方向垂直的一个曲面。理想平行光的波前是一个平面,点光源的波前是一个球面(类似于电场线和等势面之间的关系) ,产生畸变的波前,就是一个任意曲面。
因为大气折射率分布不均匀,所以光线穿过大气的时候,其波前就会产生畸变。因为有了波前畸变,所以图像就变得模糊;因为波前畸变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图像就模糊且抖动。

再回到Bobcock提出的方法:既然波前畸变是图像模糊和抖动的主要原因,那何不用一个元件产生反向的波前畸变,刚好和大气引起的畸变相互抵消?这样大气的干扰不就被消除掉了吗?多么巧妙的想法!赞一个!
但是,我怎么知道应该抵消多少?万一抵消过头了怎么办?
这就需要先用一个仪器(专业术语:波前传感器)测量大气引起的波前畸变,再通过可变形的光学元件(专业术语:波前校正器)来准确地补偿、校正、抵消这个畸变,从而达“1-1=0”的效果。而且,因为大气是在不停运动的,所以这个测量、抵消的过程还需要不停地循环,以达到动态校正的效果。这就是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 AO)的核心思想:测量+控制+ 校正!厉害吧!

Bobcock的想法听起来很好,但是实现起来却很难!
为了满足“实时测量---控制---校正”的要求,自适应光学系统关键器件(如波前传感器、变形镜、控制系统等)需要达到很高的性能指标要求。但是,想想看:1947年人类才发明了第一个晶体管,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直到50年代才被研制出来,大规模集成电路要到60年代才出现。在这个想法被提出的1950年代,要想完成实时、高速的波前测量、计算、校正这一系列神操作,谈何容易?
IMG_256
因此,自适应光学最开始主要用在激光武器、天文观测等非常前沿、尖端的领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直到后来,随着半导体、光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种高性能、相对廉价的器件出现了,这一技术才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开始被更多人了解、接触、接受。
目前,自适应光学主要应用在这些领域:
1. 天文观测; 2. 激光光束整形; 3. 激光精细雕刻; 4. 人眼视网膜成像; 5. 生物医学; 6. 显微成像; 7. 无线激光通信; 8. 光刻; 9. 其他应用……

顺便插一句:自适应光学这个词虽然听着很陌生,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有这么一套自适应光学系统!
在哪里?人眼!
人眼接收外界环境的光线,在视网膜成像。图像被送入大脑中,大脑实时地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图像的清晰度,然后控制人眼的睫状肌收缩、调整晶状体变形,最后在视网膜呈现清晰的图像。整个就是一典型的“测量(视网膜成像)—控制(大脑分析并发送指令)—调整(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形)”过程。
只不过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太过自然,所以你根本没有感觉到而已!
有没有觉得人体很神奇?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所以,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哈!

参考文献:
1.《自适应光学技术》,姜文汉,自然杂志,第28卷第1期,2006年。
2.《自适应光学》,周仁忠、阎吉祥、俞信、赵达尊、曹根瑞 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年.
3. OKO Guide to Adaptive Optics (4th Edition), G. Vdovin, O. Soloviev, M. Loktev, V. Patlan, Flexible Optical B. V., 2013. (http://www.okotech.com/)
4.《自适应光学及激光操控》,张雨东、饶长辉、李新阳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年。
5.《自适应光学原理(第3版)》, (美)罗伯特·K.泰森(Robert K.Tyson) 著,马浩统、王三宏、许晓军等译,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年。
6.《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研究进展》,胡立发、刘超、穆全全、宣丽等,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08期。
(注:本文为本公司原创作品,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自适应光学。如转载请标明出处:灵动智能光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6号大街452号高科技企业园3幢


IP属地:浙江1楼2022-04-28 14: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