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47贴子:88,048
  • 3回复贴,共1

转贴:谁说明朝无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明朝往事之名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民族英雄——于谦

谁说明朝无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明朝往事之名臣】_哔哩哔哩_bilibili

来自:www.bilibili.com/video/BV1zd4y1G7RT/



IP属地:浙江1楼2022-09-02 15:51回复
    赞!!!


    IP属地:天津2楼2022-09-03 18:01
    收起回复
      谁说明朝无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明朝往事之名臣]
      1.引子
      曾经有一位公知说,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今天我们就要说一位明朝重量级人物-----于谦。他不是郭德纲口中那位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而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他是如何因骂人而受到皇帝赏识?
      他又是如何因不给人送礼而被投下大狱?
      他是如何临危受命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他又是如何被诬陷迎立外藩而含冤被害?
      大家好,我是蓝色空间阿岩,今天我就为大家讲一讲明朝于谦的故事。
      2.年少有为
      于谦出生于明朝的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上城区祠堂巷。他从小就把文天祥做为自己的偶像,刻苦读书,长大了要做文天祥那样有气节的人,几十年都把文天祥画像挂在座位旁边。
      于谦因为从小就长的相貌堂堂,引起了一个和尚的好奇。这和尚会相面,他左右看了半天,下了个有关于谦命运的结论:老僧相人无数,从没见过如此出类拔萃的人,这小孩以后要做救时宰相。没想到数年之后老和尚的预言果然变成了现实。
      3.朱高煦叛乱
      明朝宣德元年, 汉王朱高煦想学他老爹朱棣,在乐安州起兵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眼见打不过就不战而投降了。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他一通,当然皇帝自己是不会亲自骂人的。
      于是皇帝便随意指派了身边的一位御史去骂,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这位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没有丝毫惧色,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并配合严厉的表情,把周围的人都看呆了。
      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
      这一情景给皇帝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
      这位御史就是本文主人公——于谦。
      4.两袖清风于谦巡抚河南、山西期间,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访问父老,考察地方,赈济百姓,整治官吏。在他的治理下,地方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连太行山的盗贼也不敢出来危害百姓了。 正统六年,随着内阁的三杨相继谢世,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大明的权力逐渐落入了臭名昭著的宦官王振手中。王振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权倾朝野,众多官员趋之若鹜,凡有地方大员进京者必先贿赂王太监,以求保富贵官运亨通,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太监的尊重。而于谦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瓶醋都不给带。属下觉的不妥就好心劝告,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成语两袖清风就是出于此处。王振知道后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指使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罗织罪名将于谦下狱判处死刑。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死刑,一时间民情激愤,联名上书,为于谦鸣冤,甚至周王、晋王也出面斡旋。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不好惹,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于谦,命于谦再任山西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5.北京保卫战5.1备战 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部落首领也先率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阳和之战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参将石亨一人一骑逃回大同。也先军队锐不可挡,塞外城堡,接连失陷。明英宗朱祁镇大惊,太监王振怂恿皇帝仿照太祖皇帝率军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于是在王振的安排下,两日内仓促召集二十万大军就出征了。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王振本不懂军事,胡乱下达行军指令。最终在土木堡被也先大军击败,全军覆没,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掳走。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朱祁钰监国,赶紧召集群臣开会讨论对策。以徐有贞为代表的官员,主张放弃北京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他的这一番怒吼惊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并征得皇太后的支持。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都站出来赞同于谦,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会议决定,固守北京!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此,朱祁钰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当时北京最精锐的部队都已在土木堡覆没,剩下留守北京的军队不到十万,而且都是二线部队,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人们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仔细研究了当前局势后,下达了第一道军令: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但有些大臣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因为先大军很快就攻到京城了,而那些粮食很可能就被也先获得。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可是于谦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5.2铲除宦党军事上的部署稳步推进着,而一场千年少见的朝堂斗殴也即将到来。八月二十三日早朝,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灭王振全族,说着说着居然当堂痛哭失声。他这个情绪一带,大臣们也都不顾礼仪,争着向朱祁钰弹劾王振。大殿上顿时一片混乱,大臣们哭嚎着痛骂王振,求朱祁钰下令。这时候有一个倒霉鬼跳了出来。此人便是王振的同党锦衣卫指挥马顺。他可能是想维持一下朝堂秩序,大声喝斥群臣,让他们立刻出去。这帮大臣正找不到哪里撒气呢,你马顺胆敢跳出来撒野。户科给事中王竑猛冲过去,一手抓住马顺的头发,另一手挥拳头猛打。大臣们立刻随着拥上去,对着马顺你一拳我一脚,就是一顿暴打。马顺就算练过武术也架不住这么多拳脚啊,当场被活活打死。打死马顺的大臣们睁着血红的眼睛继续盯着朱祁钰。朱祁钰吓得站起来想逃走,他想要逃到后宫里去。如果朱祁钰真地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同党很可能会动手给马顺报仇,这些文官就要被收拾了。但此时群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不断的哭、骂,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他们没有看到其它锦衣卫正手握刀柄怒目盯着他们。只有于谦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朱祁钰下令马顺有罪。于谦拼尽全力挤过人群,来到朱祁钰身边大声说:“殿下,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这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把混乱惊恐的思路理了理,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王山同志也算是享过福也吃了苦,替他这位太监叔叔领受了死刑。群臣情绪总算平静了,大家拍手称快,这场风波总算平息了。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吏部尚书王直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最惨的是王振的侄子王山替他受了凌迟之刑。5.3拥立新君 解决了兵源、粮食问题,铲除了宦党,接下来于谦起用了一批将领,石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原大同副将石亨在阳和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著。各地军队陆续带着通州的粮食开到了,京城可以说是兵多粮足。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但还有一个大麻烦: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再立一个皇帝。古代皇帝看起来高高在上,但其实朝臣士大夫才是最有权力的人,皇帝只有大臣们认可才能坐得稳。众大臣经过多方考虑一致认为,应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其实,朱祁钰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架不住大臣们纷纷上书,皇太后也同意。在国家危亡之际,由不得他不做皇帝了。于谦力谏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朱祁钰终于同意做皇帝。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而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IP属地:浙江3楼2022-09-05 0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