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象乾坤吧 关注:899贴子:5,380
  • 14回复贴,共1

<执象乾坤> 原心卷 第五讲——象师讲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心 第五讲


IP属地:山东1楼2023-02-13 19:06回复
    原文:圣人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出颜回
    天是性原,性是心体。性既不知,更无论复性、定性、率性。
    复性、定性和率性的前提是知性,引出孟子的尽心之论


    IP属地:山东2楼2023-02-13 19:08
    回复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知也者,立命之安宅,适道之通途者也。
      原文:生知安行,立命即成性。学知利行,事天即养性。困知勉行,知天即知性。呜呼!内圣外王之学,其不传也久矣。
      生知安行是圣人,学知利行是贤人,困知勉行是凡人
      这是知行的三境界,对应不同根基的人
      内圣外王出于庄子,是儒家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
      内怀圣人之才德,外施王道、行王化


      IP属地:山东3楼2023-02-13 19:09
      回复
        原文:学也者,心之清天者,性之白日也。清天白日,无物不照。
        这一章论为学炼心
        为学就是扫除心间的阴霾,还原清天白日的无染状态,也就是求其放心
        物来可以顺应,如清天白日,无物不照
        原文:圣凡之性固不异,贤愚之情有不同,其所以然者,吾谓气质所拘,教化所束,酬酢所累。
        圣贤和凡夫之性同出于天,所以无有不同
        天命之谓性
        心体发用时,表现出来的功能是有差别的
        正是因为性体的染浊程度不同
        气质即才,拘于才德
        教化即学,束于教育
        酬酢是应对,累于生活,每天疲于奔命


        IP属地:山东4楼2023-02-13 19:09
        回复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言作出结论
          原文:故天理常蔽于人欲,常泯于物累,唯进学能拂去纤翳,虚灵不昧,良知常照。
          上章讲知行,这章讲如何致良知,为正行
          生知安行,圣人之德。学知利行,贤人之业。困知勉行,凡夫之事。
          德胜于业,业胜于事,不同位分,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存要求
          原文:阳明教人事上磨炼,即是动中求静,动亦定也。
          德业事皆动,唯道体安静
          事是磨炼就是动中求静,动亦定
          动亦定是彻悟人生
          是非常高的人生境界


          IP属地:山东5楼2023-02-13 19:10
          回复
            原文:人唯此心,心之体量无限,物无不包,事无不统,化无不备,理无不具。
            良知即道心,道无不包,心亦无所不包
            心之大小是气质、教化和地位决定的
            除了生知安行的圣人体用超绝外,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提高人生修养来大其心道
            原文:为学之道,自博而约,自约而一。孔子学而不厌,所以极尽此心之限量。孟子养浩然之气,所以极尽此心之应迹。
            为学日益,益则博,博而后约,约而后归于一,一即道
            极尽此心之限量是从体的角度讲
            极尽此心之应迹是从用的角度讲
            也是一种互文的笔法
            圣人炼心也要通过为学


            IP属地:山东6楼2023-02-13 19:13
            回复
              原文:心之体至虚至灵,心之用至神至妙,尽其心者可以为圣贤,参天地,化民物,格鬼神。
              从孔孟为学,得到的启示
              原文:是故虽万里之远,一念洞观;虽千古之遥,一感觉知;虽金石之坚,一意照破;虽芥子之微,一志贯穿。
              万里之远,一念洞观;虽千古之遥,一感觉知。是讲时空无隔
              虽金石之坚,一意照破;虽芥子之微,一志贯穿。是讲大小贯通
              为学是致知的工夫
              下章讲立志是诚意的工夫


              IP属地:山东7楼2023-02-13 19:14
              回复
                原文:志也者,学之师保者,道之父母也。
                志即情,情即意,志为心之所向
                心向于物则欲生
                心志于道则性复
                楚简五行:命自天降,性自命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志即情,道生于情,所以志为道之父母
                原文:仲尼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所谓志能动气。
                《中庸》讲:“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可以视同为孔子这句话的注脚


                IP属地:山东8楼2023-02-13 19:14
                回复
                  原文:阳明曰:“立志而圣则圣矣。”所谓志之斯成。
                  阳明注《中庸》
                  原文:濂溪曰:“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所谓志立学半。
                  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语出王阳明
                  原文:地藏王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易云:“涣有丘,匪夷所思。”斯大愿大志也。
                  这一章主要是讲愿力的巨大作用
                  原文:涣有丘,匪夷所思,险有未散,而志不能平
                  不是今天辞典的意义


                  IP属地:山东9楼2023-02-13 19:15
                  回复
                    原文:孟轲问子思曰:“尧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彼人也,我人也,称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昼行之,滋滋焉,汲汲焉,如农之赴时,商之趋利,恶有不至者乎?”
                    引孟子与子思子的对话,讲立志对于为学为道的作用
                    原文:大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乎德,发乎行,见乎事,成乎业。易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此之谓也。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相当于存心养性的工夫
                    原文:志也者,全心之所趋也,无有余意焉。志于道,则全心向道;志于学,则全心向学;志于圣,则全心向圣。
                    志,全心全意做一件事
                    解释什么是志


                    IP属地:山东10楼2023-02-13 19:17
                    回复
                      原文:为学之要,唯在立志之初心耳,最宜谨审决定。志于义,则入君子之道;志于利,则行小人之路。舜跖善恶从此而分,尧桀言行从此而判。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问之门户虽多,若此处所志不笃,不能纯乎圣途之适,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以不能持志,故成虚言也。
                      这是讲立长志,不易不已
                      原文:孟子尚志,立志高而不卑,遐而不迩。子夏笃志,立志定而不易,坚而不馁。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先贤皆以圣人自期,所以能立志也。
                      如王阳明少年即立志做圣人
                      立志要高远,虽不中,不远矣


                      IP属地:山东11楼2023-02-13 19:20
                      回复
                        原文:格物致知,为学也,即用也。诚意正心,为道也,明体也。修齐治平,为善也,达用也。
                        引大学八目归于人生修养三大路径
                        为学炼心,为道尽性,为善践形
                        格物致知,为学也,即用也,即用可以见体
                        诚意正心,为道也,明体也,明体可以达用
                        修齐治平,为善也,达用也。
                        从收敛到发散,从修心到外用
                        原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自明而诚,诚中则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诚而明,形外则明明德。
                        这句话讲的也是收敛与发散
                        明德是收敛,明明德是发散


                        IP属地:山东12楼2023-02-13 19:21
                        回复
                          原文:吾心所以能明者,以良知常照也。
                          明德是致良知于内,所以成己。明明德是致良知于外,所以成物
                          内外若一,悉止于至善
                          原文:身者,心之宅也。性者,心之体也。意者,心之用也。知者,心之能也。物者,心之所也。
                          总结身、心、性、意、知、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原文: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云天者,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故谓之本体。所云命者,一念之动,感而遂通,故谓之运用。
                          借《中庸》引出性命的概念
                          天地万物始于真宰一念之动,这是伊学的思想
                          一念之动即是每一推动力
                          用易学的语言讲,第一推动力就是“感”而遂通


                          IP属地:山东13楼2023-02-13 19:22
                          回复
                            原文:天命也者,周遍普适,无去无来,万物所共有之大命者也。性也者,大命流行,而有我之位分,万物所各具之受命者也。
                            天命即大命,天地万物所以生生
                            性命即受命,我所以为天地万物之一
                            大命流行讲的是和谐之美
                            有我之位分讲的是秩序之美
                            原文:受命未显之时,大命何尝不发现于天地之间耶?唯其所显,无我之分耳。
                            我未生时,我在天地大命之中,隐而未显
                            我未登台,没有我有地位和职分


                            IP属地:山东14楼2023-02-13 19:23
                            回复
                              原文:受命既显之时,而知有大命发现焉,则两显合而为一,受命出入焉大命,万物出入之所由,则谓之道。
                              我生之时,受命出于大命。我灭之后,受命入于大命。出入以道,显隐以时
                              大命如江河水,受命如一滴水
                              一滴水的斤两即是生命的限量
                              原文:故修道可以尽性,尽性可以至命,至命则人而天。
                              这是讲摄用归体
                              原文:教也者,令人识取性命者也。天下诸教,义理虽殊,推究宗旨,则无不同,导人向善,劝人改过,教人归真,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则是万教之所宗也。
                              今天就讲这里,后面的内容有点难懂


                              IP属地:山东15楼2023-02-13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