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6,937,287贴子:95,523,369
  • 5回复贴,共1

所有慢性病、久病、重病、痛苦、磨难中的人,都值得收藏反复观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是本源,万物皆系于心,所有的病都是心先病了,心主神明,心病则神病,神病则不能统精驭气,则精气逆乱,精气会过度的消耗 ,人有三宝精气神,这个时候神乱了,精气又乱又虚,人焉能不病 ?所以会进一步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吃西药怎么可能好,故治万病先治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未病乃病之因,病之本,已病乃病之相,病之表。相由心生,所以还得从心论治。很多人都是有长达十年,二十年的未病,然后产生了已病,然后只盯着已病,我不就才病两三年吗?我怎么就找不到好的中医?中医西医怎么都治不好我?你想期待十副药,二十副药 就把现在的已病给治好了,怎么可能?如果真的可以这样 那不良生活习惯和瞎作的成本太低了。犯错的成本低,那么大家都会肆无忌惮的去犯错。这个世界很不公平 却又非常的公平 不公平的是你现在看到的现象,如果你只盯着现在的现象 ,那么你就会怨天尤人,气机逆乱,再好的药物都进入不了你的体内,不能与你的精气神相结合,如果走不出这个怪圈,病就永远好不了。公平的是因果,起心动念皆是因 当下所受皆是果,你现在所受的果,是你之前十年,二十年的心念和行为所决定的。一切皆是我的问题,是觉醒的开端,是走出阴霾的开始。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这里的心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而是中医学上的心,他包括:一,思维 观念 认知 情绪 二,心气心血心阴心阳。在三维空间内,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情绪,思维等跟心有关的,跟情志有关的东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物质与能量的结合体,人也不例外,人的肉身,血液,水分就是物质 ,人的精神,思维,动力,温度,善心就是能量。一个人病了,就是能量低了,所以有病的人会乏力,头晕,反应迟钝,失眠多梦,脏腑功能减弱,不孕不育等等。减少精神内耗,降低欲望,积德行善,是积累能量最好的办法。能量相当于阳气,能量足了 阳气就足了,阳气足了,人的体质就好,抗病祛病能力就强。阳气强壮固密,营卫调和,就可以防御外邪;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肾阳充足,能够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强壮身体,使人之寿命延长。这正是中所讲的“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养生境界。心主脑,过度思考,情绪不好,瞎想乱想,妄想执着,就会用心伤心,消耗生命能量,就会耗心气心血心阴心阳,进一步导致气结,气机紊乱,所有的药都进不了体内,所有的理疗也只是起了暂时作用。
人生了病都是身体出现了偏差,为什么身体会出现偏差呢?是因为你的思维,观念,认知出现了偏差,而这些出现了偏差,你的行为和习惯就会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偏差。这个时候喝中药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差,那为什么有很多人长期喝中药就效果不好呢?举个例子,药物进入人体是要带着人体向左转的,而你非要向右转,药物它是扭不过人的,它只能跟着你转,不能到达病所,所以这个时候喝中药不仅没有用 反而还会加重。为什么你非要向右转呢?因为你的执念重,你放不下,你太纠结,你怨天尤人,你总是你以为你认为。人最大的无知不是你不知道什么,而是你自以为知道什么。人最大的无知,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只占人体重量的2%~3%,消耗的能量却占人体的20%~30%。而能量来源于脾胃,所以过度思考,欲望太强,会伤脾胃,脾胃一虚,百病丛生,对所有的药物吸收率都下降,就会疗效很低。脾胃一虚会导致肝郁,肝气不升,胃气不降,人体所有的营养来源都会匮乏,同时糟粕垃圾也排不出去,堵在体内时间长了,肿瘤,结节,硬化不就出现了。而欲望和情绪最消耗能量,欲望大于能力而又极度缺乏耐心的时候,就更消耗能量了。慢慢的你就会焦虑了,进入精神内耗,慢性自杀的怪圈了。 人生,无论你怎么精心策划,都逃不过宿命的安排。命中有时终须有 命中无时莫强求,你强求的结果只有一个让自己受伤,受伤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毕竟痛苦是让人领悟的最好的方式,但你要及时止损,先迷后得才行。黄帝内经云:思则心气上通于囟,脑髓实则思易得,过思则心火烁脑,头晕,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也,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门温养,则髓易充也。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所以佛家讲禅定,相由心生,境随心转,静能生慧,积德行善可以改变命运。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清净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之处,无所不为。儒家讲养心莫过于寡欲。治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医讲开口神气散,止语修行。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思想上要清静淡泊,没有欲求,这样,体内的正气就会和顺不乱。精神能够安守于内而不散失,那么病邪又会从哪里侵害人身呢?)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2-13 22:10回复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所谓静能生百慧。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烦乱、浮躁、自以为是,就算遇到了好的中医,适合的药方也总是擦肩而过,错失良机,悔之晚矣。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圣人和经典说的都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都是值得现代人,尤其是一身多病,慢性病久治不愈的人,长期重病的人,多学习思考践行的。在当今纷繁与竞争的世界中,大家都虚火过旺的生活,我们要吸取中华文化的营养,在竞争中求快乐,学习做个乐天的人,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佛家的放下人生,黄帝内经也在教化我们,这里都可以有滋润的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2-13 22:11
    回复
      赞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3-14 18:25
      回复
        讲的太好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3-14 19:30
        收起回复
          您说的真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0-31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