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吧 关注:1,889贴子:171,370

候风地动仪破解之二:“中有都柱”、“傍行八道”与“合盖隆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汉书.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3-02-26 19:45回复
    《续汉书》记载:“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3-02-26 19:49
    回复
      《后汉纪·顺帝纪》:“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3-02-26 19:51
      回复
        “都柱”在百科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IP属地:黑龙江4楼2023-02-26 19:57
        回复
          “柱”为“主木”,本义就是房屋用来支撑承重的主要部件:
          柱,楹也。——《说文》
          散木也,…以为柱则蠹。——《庄子·人间世》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 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先不说百科中对于“都柱”的解释准不准确,至少“柱”的含义是没有疑义的,那就是用来支撑房屋或墓穴顶部结构重量的。所以,候风地动仪中的“柱”,自然也是用来承重的!


          IP属地:黑龙江5楼2023-02-26 20:04
          收起回复

            四川汉代崖墓中的“都柱”

            临沂沂南北寨汉墓“都柱”


            IP属地:黑龙江6楼2023-02-26 20:10
            收起回复
              “都柱”就是“大柱”。“都柱”也只有一根,不是多根,不然文献中会有数量记载。如果是多根,与“傍行八道”和外面的“八龙”也无法形成合理结构,不多解释。
              至于“柱”的材质,没有确切记载,因为这个“都柱”,可以看做是“候风地动仪”的一部分,也可以看成是脱离于候风地动仪的另外的“支撑”构造。如果理解成是“候风地动仪”的一部分,那自然材质就是“精铜”;而如果理解成是脱离于候风地动仪的另外的“支撑”构造,那它就可能是其他的材质,比如木或者石或其他。


              IP属地:黑龙江7楼2023-02-26 20:24
              回复
                本人观点,其材质不是“精铜”,而是“木料”,推理如下:
                1、其主要功能仅为“承重“,无需使用价格昂贵的“精铜”;
                2、“石材”或“铸铁”等材质,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容易在地震中被剧烈摇晃折断;
                3、“木材”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抗压与抗折性能均很好;
                4、“木材”与上面支撑的“倾尊”不易产生共振,更适合产生“振声激扬”的声学效果;
                5、“木柱”在建筑上广为应用,技术成熟,前期加工成本低,后期维护成本低。


                IP属地:黑龙江8楼2023-02-26 20:37
                收起回复
                  推理一:
                  “都柱”是用来支撑“倾尊”用的,“倾尊”是离开地面的,如果不离开,扣在地面上的大钟是敲不响的,也就失去了“振声激扬”的可能!
                  推理二:
                  《后汉纪·顺帝纪》“......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记载的很清楚,其内部结构“牙机”与“巧制”都是从外面看不到的(皆隐樽中)!而所有记载都明确说“候风地动仪”是“中有都柱”,那是因为“倾尊”与地面有间隙,“都柱”自然就可以从外面看到了!


                  IP属地:黑龙江9楼2023-02-26 20:46
                  收起回复
                    先生用现代人的见识推论古代人的认知,难以吻合。古人重在“法术”,就是“法”与“术”。
                    说白了,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就是“法”与“术”的有机结合。


                    IP属地:广东10楼2023-02-27 10:03
                    收起回复

                      “候风地动仪”复原推理过程--示意图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23-02-28 10:21
                      收起回复



                        对于基础牢牢固定于地下的房屋,地震波会沿基础有效向上传递,所以房屋晃动厉害;
                        而“免震房屋”,就是要有效减弱地震波向上传递(无论纵波还是横波),能“滑动”的和带“弹簧”的基础,自然是很理想的。
                        而“候风地动仪”同理,浮摆在地面的地动仪,因地震时会与地面产生滑动,所以也能有效“减震”而无法精准触发牙机。而有牢固基础又只是一根“都柱”的结构,即使很微小的地震,传递到上部时也会被“放大”,从而达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的效果!
                        而因为“候风地动仪”本身自重极高(圆径八尺合现代近2米,精铜铸造至少要十几吨重),对于非地震源震动的干扰极强,因其能量与地震能量相比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23-02-28 11:36
                        收起回复


                          一版王氏地动仪复原与二版冯氏地动仪复原,都是仪器直接浮摆于地面,不管内部结构是否正确,都会在地震时因与地面产生平移滑动而降低其敏感性,从而无法做到在“地不觉动”情况下的精准触发!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23-02-28 11:55
                          收起回复
                            古籍记载中能找到的线索很多,只是都比较隐晦,需要去梳理整合,再去推理。
                            只有大思路大方向正确,才能保证复原的逐步推进和合理性,否则只能南辕北辙!
                            其实很多人早就推理出“都柱”+上部“八道”的类似“伞骨“结构,这个比较容易。
                            内部的“牙机”与“巧制”,因无详细记载,复原有一定困难,即使合理,也无法证实历史上的“候风地动仪”就是如此结构。但无法“证实”,同时也无法“证伪”,所以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也就算是“复原成功”了!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23-02-28 12:04
                            收起回复
                              有报道说冯氏地动仪刚开始时方案也是“都柱”+上部“八道”+八付“悬垂”的结构,并且已经在工厂进行铸造,只是最后测试时因“双向触发”(如东侧地震,除东侧龙首吐丸外,西侧龙首也会吐丸)而功亏一篑!
                              历史上的“候风地动仪”,是不会“双向触发”,而是“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这其实才是张衡“候风地动仪”的核心技术问题--至少过了快2000年,不争气的后世子孙们,目前为止还没有想明白更制造不出来!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23-02-28 12: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