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少年财商吧 关注:6贴子:149
  • 0回复贴,共1

财商不是教孩子省钱,明白这几个花钱诀窍才是高财商的表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属于月光族。现代社会,“月光族”、“月欠族”越来越多。再看中小学生,追求名牌、互相攀比的现象也很严重。对此,父母总是会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但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教孩子省钱、节约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小编认为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教孩子一味地省钱、节约并不是正确的财商教育。我们应该重塑消费观,教孩子会花钱。
一、为什么不能只教孩子省钱?
1、消费才能推动社会富裕
中国古代的致富之道讲究的是开源节流。因此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会过日子就意味着多赚钱、少花钱、能聚财。
但是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钱只有在社会中流动起来,经济才能发展,人们才能富裕。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靠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GDP这个经济指标,实际上是由三大需求组成,国民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有外部需求,也就是贸易出口。这就是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那其中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消费才能推动社会富裕。大家都把钱存着,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大家看这次疫情之后,国家放开地摊经济、发放消费券、还鼓励网络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在鼓励老百姓能多消费。

2、一味地省钱会导致孩子“认知失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认知、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不和谐的冲突状态,会导致心理紧张。为了缓解紧张,个体会通过改变认知、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一味地教孩子省钱,实际上是在遏制孩子内心的欲望。“我想买”和“我没有钱买“这二者的矛盾便会让孩子内心十分矛盾、纠结,从而导致“认知失调”。这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孩子一旦获得大量的“横财”,便会大手大脚地花掉。甚至没有钱时,也要想尽办法获得钱。哪怕是不义之财。另一种是,孩子接受了“我没钱买”的事实,削弱了内心的欲望。但同时削弱的还有“赚钱的动机”。
不论是哪一种结果,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负面的影响。
二、怎样才算“会花钱”?这3个点必须要做到
怎样才算“会花钱”?有一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花出去的钱能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诠释这个标准:
1、满足需求,而不是满足虚荣心
花钱要充分考虑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满足需求才能创造价值。单纯只为了满足虚荣心,或者一些不良诉求的消费,是不值得推崇的。
比如,两个孩子花钱请小朋友吃东西。其中小明很大方,花了100块钱请一堆小朋友吃鸡肉串。小明觉得这样可以收买人心,大家都会愿意跟他玩。而另一个小丁只是在和同学踢完球后花10块钱给大家每人买了一瓶矿泉水。你觉得哪个孩子更会花钱?
很显然,小丁更会花钱。踢完球,大家又累又渴,他用10块钱解决了大家的迫切需求,还赢得众人的好感。而小明花更多的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错误的交友认知,实际上并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自然也算不上创造什么价值。
2、设置“冷静期“,控制冲动型消费
买东西之前,我们可以根据预算或者需求列一个采购清单。这样可以避免购物时的非理性消费。比如,见打折就心动,或者一味追求名牌、高档。在孩子还不具备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之前,吃穿用度应多考虑质量和性价比。
如果真的碰到特别想买的文具、玩具或者衣服鞋子,不妨先让自己思考这几点:
(1)这件东西是不是必须要买?还是说以后再买也行,也许过阵子就不想要了。
(2)家里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时候我们喜欢囤货,买过了好久不用就忘了,然后又会重复买东西。
(3)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支付能力。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物品不能买。
如果孩子经常会出现消费过度、入不敷出的情况,父母需要给予一定的方法引导。比如,教孩子设置“冷静期”。想买一样东西,不妨先让自己冷静3天。很多人过了冷静期就会发现,已经没那么想要那件东西了。
在控制花钱欲望这个问题上,我有一点小建议。孩子毕竟心智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尚不足。父母可以视情况调整给孩子零花钱的频率。比如,给零花钱不一定非要一次性给一个月的零花钱,也可以按周给。当孩子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时,建议父母不要一边批评一边给孩子“补仓”。适当透支下期零花钱额度来弥补当下孩子必须的零花钱缺口,下个月的零花钱用度就会变少,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度消费”带来的财务压力。
3、花钱要追求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人们消费除了满足需求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开心。但是我们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开心。
举个例子,你去自助餐厅饱餐一顿,吃得很开心。但后面因为吃得太多胃痛了,或者花好几天节食来消耗吃进去的热量,再或者发现自己一周口粮钱都搭进去了,这就不是真正的开心。因为你会后悔吃得太多,浪费钱,还影响健康。
真正令人快乐的事情一定带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说,买一件漂亮的衣服,穿起来让人更自信,这就是积极的意义。这笔钱就值得花。同样是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如果只是为了炫耀,和别人攀比,那这笔钱就不值得花。
三、真正会花钱的人一定懂得省钱之道,无需刻意约束
花钱和省钱,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真正会花钱的人,一定也会省钱。因为会省钱并不是克扣必需的开支,而是懂得控制不能创造出合理价值的开支。然后把节约下来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有一些孩子“过度抠门”,什么钱都不舍得花,总是喜欢蹭同学吃的、用的。还有的孩子明明好心请同学吃东西,但是买得不够,分配不均,反而让大家不高兴。这些情况都是既不会花钱,也不会省钱的表现。
既然是请客,就一定要让大家开心。否则钱花了还不落好。蹭同学东西用,看起来是给自己省了钱,但长期来说不利于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吃的是大亏。
我看到有些财商教育的书籍上,谈省钱的时候会教孩子砍价。的确,网上购物、在一些私人商铺买东西都有砍价的空间。教孩子货比三家,跟店主砍价,尤其是买衣服、鞋子这些价格比较高的物品时,这是有必要的。
但我并不建议孩子“逢价必砍”。比如看到路边摆摊的老奶奶,应该多一份同情之心。她们做小生意只能维持生计,很不容易。这时候,教孩子关爱他人比节约金钱来得更有意义。
一味地教孩子砍价省钱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格局变小。省下一点点钱,牺牲了更珍贵的东西。现在很多年轻人网购,很喜欢淘货、比价格。其实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是淘便宜货省下来的钱更多,还是耗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更高呢?
四、如何培养孩子花钱的能力?这几点很重要
1、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花钱细节
美国著名的儿童及青少年理财教育专家珍妮特·博德纳尔说:“即使小孩子也要掌管自己的消费选择权。”
父母一旦把钱给了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钱。如果父母确实想帮助孩子管理钱,可以从源头进行引导和管控。比如,和孩子分享正确的理财观念,教孩子做预算计划、调控给孩子零花钱的额度和频率。
为了规避孩子的错误花钱方式,我们可以先约法三章。比如,超过一定额度的消费必须报备,不可以买危险、有害、不健康的物品等等。至于细节,不要抓得太死。
为了避免金钱的损失,以掌控的方式动不动干涉、限制孩子的消费行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2、接纳孩子的错误消费行为
父母干涉孩子花钱,大多数是担心孩子不能自我管理,浪费金钱。财商培养是逐步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对此,父母应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尝试中拿到经验的。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收获。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让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要给孩子尝试,甚至犯错的机会。培养孩子花钱的能力,孩子花钱无度,用钱时方觉拘谨,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会让孩子慢慢积累起理性消费的意识。只有父母充分信任和合理放手,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经验中掌握好花钱的尺度,分清楚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
让孩子早犯错误,是一件好事。因为孩子在后果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就能通过试错,学会理性消费。10岁时非理性的买一个玩具,总比25岁时透支数千元的信用卡还不上,要好得多。
事实证明,那些从小就被父母约束花钱意识,没有自行支配金钱机会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花钱没有计划和节制,成为“月光族”,甚至“啃老族”。
3、让孩子知道并参与家庭的财务开支
让孩子知道并参与家庭的财务开支,就是很好的教练式培养方式。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乱花钱,对钱多钱少没概念。那我们就让孩子亲自下场体验好了。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和孩子有关的消费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支付。比如,去便利店买一些饮料、零食。6、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自行支付,并找回零钱。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父母可以让孩子帮忙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或者按照超市打折宣传单的索引,寻找要购买的商品。
不仅如此,报读兴趣班、买衣服鞋子,出去旅游的消费,都可以作为和孩子聊天的话题。孩子知道的越多,参与感越强,越有主人翁的管控意识。
孩子对时间和金钱逐步建立起更加具象的概念,也有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现在移动支付越来越发达,有不少父母会把银行卡主动关联到孩子的微信上。孩子用手表或者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很快买到各种商品。这样看起来方便很多,但我认为对于孩子财商的培养并不利。教孩子花钱,建议尽量用现金来解决日常的支付。
几千年前,老祖宗就为我们讲述了价值观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重要的,孩子才能在“花出去的钱能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个衡量标准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孩子有了更高层次的自我追求,有了更加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自然就不会在“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上挥霍无度。培养财商,本质上是在培养孩子的财技、财能、财德。


IP属地:广东1楼2023-03-29 17: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