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写作吧 关注:2贴子:5
  • 0回复贴,共1

“双减”背后的喜与忧,学生扯淡文章案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推动双减实施的“糟粕”
应试教育催化着教培时代的繁荣昌盛,唯成绩是图、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在中小学生之间泛滥。内卷逐渐低龄化,看似同学们成绩提升了,实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童年活力,增加其学习压力。同时,资本正是抓住家长孩子对成绩的重视,纷纷涌入教培市场,大搞焦虑营销,抬高价格,增加家长经济负担。除此之外,资本运作的培训机构与公立学校争夺师资,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被“削弱”,辅导价格逐渐倾向资本市场,本可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被高价售卖到补习机构,并逐步开始形成行业壁垒,最终或导致阶层分化凸显。
二、“双减”背后的喜与忧
“双减”实施以来,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多从好的一面出发,家长轻松减负,孩子课余活动多种多样,学校配套辅导丰富等,一片向好,欣欣向荣。学生则反映,作业压力仍然较大,对培训机构存在依赖性,成绩焦虑较为严重。与主流媒体相驳。为明确双减政策实效,我们做出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一)素质教育大刀阔斧,成果喜人
以南充市、成都市邛崃市、凉山州喜德县部分学校为对象,通过线上调查、纸质问卷、现场采访的方式共收集到了403份学生问卷,63份家长问卷调研数据呈现,60%的学生认为双减后的新学期考试频率下降,52%的家长也表达同样看法。
63%的学生认为作业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有近四成家长表示,校外培训的花销有所降低。超半数的家长表示对双减政策有信心,认为其能为孩子减压。
(二)应试教育盘根错节,仍有“余毒”
与双减前一学期对比,学生对成绩的焦虑程度并没有太大变化。其中,56%来自自我要求,25%为家长要求,13%是受同学影响。
虽然半数多的学生认为作业减少,但63%的学生表示自主支配的时间并没有增加。同时,超七成学生认为新学期成绩下降或无变化。并有半数以上家长会因无法上补习班而对孩子成绩产生焦虑。
(三)喜忧参半的双减
双减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机构的资本运作,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然而素质教育的推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带动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发展,同时对孩子的要求变相的更高了,因此并没能有效缓解家长、孩子对学习成绩的焦虑。
在禁止周末补课的情况下,部分教育机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本该为孩子减负的周末补课移至周内晚上,反而加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压力。同时,双减政策 “明修栈道”、大力整顿的背后,是应试教育不断的“暗度陈仓”。家长观念没有改变,仍然对教育机构心存依赖。以把孩子送去“答疑解惑”的名义进行补课。打擦边球,导致双减贯彻落实效果不足。
三、落实双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一)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加紧落实策略
各地因经济、地域、人文的不同会出现不同情况,相关部门需根据当地特点督促校外培训机构从过去的“单纯提分”进行正确转型,走出学科培训,逐渐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志向生成、生涯规划等学生成长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解决纳入业务范围,与此同时带动学生非学科类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二)强化问责机制
《意见》指出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完善问责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接受来自企业和高校的内部与外部联合监督,通过约束、责任承担的方式,促进教育信息监管服务升级。教育机构的退费难、信息泄露的隐患仍然存在,相关部门监管乏力难辞其咎。加强监管组织体系“协作”,划清侵权与越界的界限,提高教育机构违规的处罚力度,增加他们的违规成本,促进教育机构内化改革。
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引导家长、学校、社会认清教育的公益属性。使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帮助家长打破陈旧观念,增强家长对“双减”的信心。既要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和资源,也要探索社区教育服务,还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破除“短、平、快”等功利追逐分数的现象,各界人士共同监督学校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
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推进“双减”要切实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要真正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能够从他律到自律,满足学生这个 “需求侧”出发,推进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改革,真正让 “双减”改革变为科学育人,以保障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学校应强化自身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提升师资教学能力,满足学生求学需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培优、补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有效提高,从根源减少学生校外补课的需求。
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兴趣课程,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的阅读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帮助孩子培养兴趣,拓宽视野。当然这也需要学校不断完善自身配套设施,加强与当地文化宫、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的合作。
做好家校共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密切家长与学校沟通,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为学生“减负”,也助力家长“减负”。


IP属地:四川1楼2023-06-14 18: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