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吧 关注:21,919贴子:308,833
  • 0回复贴,共1

明代佛教史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末学笔记与大家分享:
1.王阳明在回忆致良知学说时曾说:
“于百死千难中得来,故绝不可做一种光景玩弄”
2.大慧宗杲禅师的看画禅,主张以自立的进取精神破除疑团,取时时题诗,时时咀嚼的进取精神,获得对世界本质“无”的亲证体悟
3.大慧宗杲禅师说到:
“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但向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
4.王阳明《传习录》中记载:
“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5.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
“王阳明超汉宋诸儒,直接孔颜心学,一生示人,唯有“致良知”三字,“良知”者,性德灵明之体,《大学》之所谓“明德”,《论语》之所谓“己”,《诗》之所谓“身”也。“致”者,称性圆照之功,《大学》之所谓“明”,《论语》之所谓“克”,《诗》之所谓“保”也”
6.《明儒学案》中提到:
“何心隐一派,更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
7.正德嘉靖时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也是阳明学形成和成熟时期,嘉靖中期以后,朝廷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复杂,统治集团贪污腐败成风,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程朱理学面临深刻危机,天理名义掩盖下的虚伪恶俗愚昧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思想界的批判必然被提上议事日程。
8.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道: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9.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道: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己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
10.“狂禅”一词在晚明及以后尤其在清代,屡屡被提起,它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唐宋以来的五家禅
其二是指晚明思想界的一股思想潮流
狂禅突破了程朱理学所要求的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股思想潮流的主要特征是“以禅证儒,以儒入禅”
11.禅宗大德中确有呵佛骂祖、烧佛经、劈佛像的狂禅僧,但是有三点很重要:
〔前提〕:已经开悟,证得空性,如果未开悟,未证空性,则罪过无量;
〔目的〕:为使学禅人破执着,不是为狂而狂,不是卖弄,不是自命不凡;
〔频率〕:往往只是一次,并非总是这样,破执目的达到后,他们照样尊敬佛经、礼拜佛像
12.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记载: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13.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记载: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10-09 11: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