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吧 关注:3,417贴子:39,552
  • 3回复贴,共1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并一举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并一举夺得制科三等。考试结束后,苏轼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判官。苏轼自此走上仕途。
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又一次回家守孝。三年后,他回到京城,此时皇帝已经换成宋神宗,时任副宰相王安石大力主张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变法的初衷是为了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但朝廷官员分成两派,整天围绕着变法吵架。
苏轼深刻体验和感受过民间疾苦,因此他多次上书反对变法,惹恼了新党。在新党的不断排挤和打压下,苏轼只得自请出京,在熙宁四年(1071),由殿中丞被贬为杭州通判,后又于熙宁七年(1074)、熙宁十年(1077),辗转密州、徐州任职。
不惑之年的苏轼依然怀抱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他在密州治蝗灾,在徐州抗洪水。还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自己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此时,苏轼在地方为官已经有了一定政绩,日后回京升职指日可待,可命运偏偏喜欢和苏轼开玩笑。上任湖州后,苏轼写了一篇《湖州谢表》给皇上,本是一篇平平无奇、例行公事的谢恩文章,没想到却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新党一直看苏轼不顺眼,正愁抓不到苏轼的把柄,他们指责苏轼《湖州谢表》中的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是讽刺朝廷“新进”,是对皇帝不忠,甚至说苏轼妄图谋反。
一时间,朝内倒苏之声一片。七月,苏轼被御史台逮捕,押往京师,关在乌台,有数十人受到牵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指御史台,因植柏树,终年有乌鸦栖息)。


IP属地:山东1楼2023-10-19 10:03回复
    好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19 15:43
    回复








      IP属地:山东5楼2023-12-20 10:16
      回复
        哈哈,大点和浦东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2-21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