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自家窗前天天有飞鸟掠过,是上好的生态环境,可到了汉中,稻田里竟栖息着悠然自得的白鹤,我便不夜郎自大了。
从关中到陕南要走很长时间的山路。一个久居关中平原的人,猛地扑头扑面钻进了山里心会颤颤地激动。身上那种浓烈的黄土腥味已被苍翠的重重青山,九曲流折的汉水浸洗得干干净净。
汉中在汉江的上游,故人们去汉中总会冠以一个“上”字。汉中被秦岭巴山堰围,形成盆地。城市很繁华,街面流动着神情安然的居民,他们的语言细软纤巧,半秦半蜀。汉中似乎盛产骡子,几次在街上与货运骡车相遇,牲畜与主人有种默契,不用吆喝便“嘚嘚”地轻走熟路,而车夫始终怀抱长鞭,斜倚车前,脸上挂着微笑。城市的洪流中夹入这样的风景,古老而现代。车夫似乎有意识地裂化城市的整体性。但愿这特立独行的方式能给城市输入一些农耕文明的气息,或许能影响城市的秩序。这种意识与行为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在洪流面前,他们渺小式微,已经被淹没了。城市会把他们同化掉,会把他们变成城市的一种象征符号。
清晨的汉江活泼俏丽。太阳的光芒使江面波光粼粼,仿佛一位身着金缕衣的姑娘,任凭风儿把长发撩拨。汉江汩汩流淌,没有在秦岭的腹地作太久的盘桓,顺势而下,出襄樊,过荆楚,傍武汉三镇而汇入长江,小我变成了大我。哦,长江你的身体集合了中华大地众多大江大河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汉江就是长江最诚实、最骄傲的一个孩子!
暮时的汉江雾霭苍茫。街上柔软的汉中话于对岸隐隐传来。为了纯意义的生存人们在不同的角色里行色疲倦。或许,生活的脚步没有停顿的站口,只有一次次新的起步。黑暗很快降临了。点点渔火顽皮得向我眨着眼睛,天凉如水,人散去,脚下的江水偶尔呜咽一下,说着梦的呓语。
在汉中住到第三天的时候,我突然想去拜访作家李汉荣。李汉荣不认识我,我认识他,是书里认识的。他长期居住在这座古城,处事低调,个性内敛,用饱满的思想汁液进行着心灵书写。他像汉江里一只河蚌,日日夜夜在水流与砾石中“搜集月光提炼珍珠”。他当然成功了,把孕砺出的思想,涵养的精神凝结成文字,这种文字近乎字字珠玑。他的散文有种神往的宗教意义,对生命、灵魂、自然主体性写作的虔敬与体悟异常深刻。哲人让鲜明的灵魂低吟浅唱。
读他的作品,是在读一种灵魂的自我救赎;是在读一种生命的记忆或现场,也是在读一种心灵的阐释力度。
那么,我与李汉荣有缘一见吗?
拨李的单位电话过去,一位女士接听,说:人不在,我们也在找他,他的手机号我们也不知道,无法联系……看来,李汉荣喜欢清静,喜欢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偶遇李汉荣的妻子,一位极其朴实的文化部门领导。她将丈夫的手机号码和住宅电话一古脑给了我。当听到我要登门拜访时,她有些难为情:家里住房只有四十多个平方米,恐怕接待不周。我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还是通个电话吧。晚上,我去拨李汉荣的手机,心里有些惴惴不安的。我安静的等候着李汉荣的声音出现,电话一直耐心地长鸣着,始终无人接听。
最后,我没有见上李汉荣。
罢了,还是在书里与他的文字交流吧,果真见了面,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两个人都沉默了,该是那么的没趣。
汽车向前奔驰,汉中城从我的视线里疾速地倒退。我不带走汉中的一片云彩,轻轻地走了,没有任何的心事,纯粹得如同午后的阳光简单而快乐。我闭上眼睛,回味汉中,一只蜻蜓颤着薄薄的青翅飞入我记忆的门。
摘自:《美文》2006年19期 作者:王 飞
从关中到陕南要走很长时间的山路。一个久居关中平原的人,猛地扑头扑面钻进了山里心会颤颤地激动。身上那种浓烈的黄土腥味已被苍翠的重重青山,九曲流折的汉水浸洗得干干净净。
汉中在汉江的上游,故人们去汉中总会冠以一个“上”字。汉中被秦岭巴山堰围,形成盆地。城市很繁华,街面流动着神情安然的居民,他们的语言细软纤巧,半秦半蜀。汉中似乎盛产骡子,几次在街上与货运骡车相遇,牲畜与主人有种默契,不用吆喝便“嘚嘚”地轻走熟路,而车夫始终怀抱长鞭,斜倚车前,脸上挂着微笑。城市的洪流中夹入这样的风景,古老而现代。车夫似乎有意识地裂化城市的整体性。但愿这特立独行的方式能给城市输入一些农耕文明的气息,或许能影响城市的秩序。这种意识与行为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在洪流面前,他们渺小式微,已经被淹没了。城市会把他们同化掉,会把他们变成城市的一种象征符号。
清晨的汉江活泼俏丽。太阳的光芒使江面波光粼粼,仿佛一位身着金缕衣的姑娘,任凭风儿把长发撩拨。汉江汩汩流淌,没有在秦岭的腹地作太久的盘桓,顺势而下,出襄樊,过荆楚,傍武汉三镇而汇入长江,小我变成了大我。哦,长江你的身体集合了中华大地众多大江大河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汉江就是长江最诚实、最骄傲的一个孩子!
暮时的汉江雾霭苍茫。街上柔软的汉中话于对岸隐隐传来。为了纯意义的生存人们在不同的角色里行色疲倦。或许,生活的脚步没有停顿的站口,只有一次次新的起步。黑暗很快降临了。点点渔火顽皮得向我眨着眼睛,天凉如水,人散去,脚下的江水偶尔呜咽一下,说着梦的呓语。
在汉中住到第三天的时候,我突然想去拜访作家李汉荣。李汉荣不认识我,我认识他,是书里认识的。他长期居住在这座古城,处事低调,个性内敛,用饱满的思想汁液进行着心灵书写。他像汉江里一只河蚌,日日夜夜在水流与砾石中“搜集月光提炼珍珠”。他当然成功了,把孕砺出的思想,涵养的精神凝结成文字,这种文字近乎字字珠玑。他的散文有种神往的宗教意义,对生命、灵魂、自然主体性写作的虔敬与体悟异常深刻。哲人让鲜明的灵魂低吟浅唱。
读他的作品,是在读一种灵魂的自我救赎;是在读一种生命的记忆或现场,也是在读一种心灵的阐释力度。
那么,我与李汉荣有缘一见吗?
拨李的单位电话过去,一位女士接听,说:人不在,我们也在找他,他的手机号我们也不知道,无法联系……看来,李汉荣喜欢清静,喜欢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偶遇李汉荣的妻子,一位极其朴实的文化部门领导。她将丈夫的手机号码和住宅电话一古脑给了我。当听到我要登门拜访时,她有些难为情:家里住房只有四十多个平方米,恐怕接待不周。我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还是通个电话吧。晚上,我去拨李汉荣的手机,心里有些惴惴不安的。我安静的等候着李汉荣的声音出现,电话一直耐心地长鸣着,始终无人接听。
最后,我没有见上李汉荣。
罢了,还是在书里与他的文字交流吧,果真见了面,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两个人都沉默了,该是那么的没趣。
汽车向前奔驰,汉中城从我的视线里疾速地倒退。我不带走汉中的一片云彩,轻轻地走了,没有任何的心事,纯粹得如同午后的阳光简单而快乐。我闭上眼睛,回味汉中,一只蜻蜓颤着薄薄的青翅飞入我记忆的门。
摘自:《美文》2006年19期 作者:王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