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26贴子:2,976,063

道无德不用-小白聊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要叫道德经呢?我们世人明白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01 19:54回复
    第三十八章是开宗明义。我们看上下两德究竟说了啥?
    此篇首言上德者,是指德之本。道的本体是无为,那德的本体是什么呢?
    得与失两者具不执。是德的真正的境界。我们在理解德是时候还是名。所能说出来的各种德都是名,没有一种是真实且实有的。
    所以整体来说,道与德都是名。都不是实有的。可是我们现在人却认为有道德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比如说,你不要用道德绑架好不?
    你还有没有一点道德?
    道德可以说在我们平时的行为中,指的是一种规范。或者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人们应该都遵循这种规范,好像有道德的人就是好的,没有道德的人,就是坏的。
    所以才有上德和下德的区分。那老子又是如何把德进行分别的呢?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一名耳,若执则有,有即妄,妄就是非。这和道是同理的。
    你执著于妄念是实有。实无所得。而德的本来面目并非因执而有。施德于万事万物,却不执有,故自有其德。
    然,下德者,是指被德所滞,虽有德名,却无德实。与道甚远。
    道德经讲到这里,终于提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道之性。
    道之性即是德。道是以德的面目展现给世人的。
    而德也和道是一样的,都无实体。但是人却认为有德的存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01 20:23
    回复
      比如,老张头,这个人宅心仁厚,德高望重。一下子一个慈善的老头就呈现在你的面前。
      甚至只要有德的相关词汇都是好的,当然不好的都是无德的形容。
      所以,我们认为有德无德,就是一个人言行导致的后果。
      你真的能像拿出苹果一样拿出来德么?
      哪怕你是具体的形容一下它的状貌都可以。
      这就说明,德和道是一样的,都是名,没有实体可言。
      所以,老子立刻说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和下德他们的样貌一下子给你展现出来了。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有为。
      你说德是不是道,道是不是德。
      那这部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不就这二字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01 20:36
      回复
        既然道即德,德即道,那他们的关系是同出异名,还是相互依存,或者是道包含德,而德是道之一呢?
        我们还是随便找一章,看看能不能用德来解读它。
        还是用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篇最短,还只说了道。看看与德有没有关系。
        弱即是道的上德其一。道本来是无为,故无动无不动?然世人却与道相反,整日的奔波劳累。不知无常,故最终走向死亡而不自知。而弱即是德之道用的最根本体现。弱即是道的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01 21:00
        回复
          道德经无论是从生活,乃至于候王,百姓,天地。大国,小国。等等,哪个角度聊,都没离开道德二字,再反过来说,一切都是用道德来解读的。
          你若了解的道德的体性,即了解了万事万物。道德包含一切,却又不彰显,以柔弱,处下,不争,敦朴。清净,无为展现给世人。
          圣人者,道德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01 21:12
          回复
            道客观存在,德感观存在。


            IP属地:北京7楼2024-01-02 08:50
            回复
              先说道是不是客观存在。如果客观存在,老子第一句话即可这么说:道,如此而,上有其角如牛,下有四爪,如虎,头似马,其鼻如猪。
              什么不是这样的?那你说啥样的?
              德若感官存在,老子第三十八章这么写:上德有德,其德酸,且其热如沸水。其味臭如粪肥。触摸软滑细腻。什么,不容易这样的感官,那你告诉我,是啥味道?是冷是热,是粗糙还是光滑的?
              那么是不是明白了道,就不需要明白了德么?
              关键是道我们是通过啥玩楞明白的,通过手机,还是通过书本,是通过电视还是通过聊天?
              你就是通过聊天,他也聊不出道的样貌啊!总得有个性状来描述道吧?
              我告诉你,除了用这个德字,你还真拿不出来任何一种方法来说明道为人用的最高描述。
              所以,德不是从道分化出来的。道就是德,是道之用。
              不争是不是德?若水之处恶,是不是德?
              圣人处后,是不是德。大国者下流,是不是德,小国寡民是不是德?无一不是德。
              圣人为啥不仁,因其德,朴虽小,是不是德?也是德。其德非是有德,而是不执德。
              人以德为道之用,故知道之体性为自然,为无为。故,道即德,德即道。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1-02 14:27
              回复
                杨老师,看的似懂非懂的,我再细细品品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1-02 16:59
                收起回复
                  道德经有一章也挺有意思。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这一章中,有个无有入无间。无有入的无间是什么东东呢?
                  无间是无间隙。那间隙就好比门缝一样,中间有个空隙。无有能入这个空隙。是什么空隙呢?不会是大白乎我说的门的缝隙吧?
                  那就先从第一句看,老子跟我们聊了啥。
                  天下之至柔,非道莫属,而道又无实体,唯有水仅乎道。且水之性即是柔,老子说,天下莫柔弱如水,那至坚者,是金石。金是指金属,别非以为就是金子。石头也硬,这两样水都能克之。由此看来,老子聊的还是道,以及道之用,德。
                  柔是道之德。能破一切坚。若将此此之身心者。人之欲,犹如坚石一般,染着我们的身心,是很难破除的。唯有清净无为方能破除爱染。
                  同样的道理,水既能破坚,也能见缝隙而入,那有间隙都是指什么呢?
                  我们的欲望并不是无坚不摧的,欲望都是粗疏的。所以,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它是混乱的。而无为之清净则不然,是无间的。为啥无间呢,是空且虚。
                  无有如何入无间?
                  愚者以假为有,心有染着。智者见有为空,入无为之虚无之境。以观其妙。
                  无为之妙境,以损而得,以益而知。天下之人,虽然也听说了这个道理,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却有几人是这么做的呢?少之又少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1-02 20:10
                  回复
                    如此看来,这个至柔恰恰是道之德。柔无坚不摧。无隙不入。清净本来就是万物之宗。
                    世人将有益之无为,弃而不用,却执著于粗疏的欲望。且认为实有。并在爱染中,流浪生死。
                    世人啊,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无非是名利熏心。
                    到头来一场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1-02 20:22
                    回复
                      好多人觉得老子的道德经,是给帝王看的,我不这么认为,他都从西边边关跑出去了,他给帝王留个道德经干嘛?
                      假设这个道德经不是那个老子写的,是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名人写的,还至于几千年了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
                      你看那老子,四处碰壁,还转悠不停,为啥呀?两千多年的寒门学子,为啥拜他为圣人?无非都是想将来有个功名。
                      要是帝王发现这个东西是给帝王看的,还不给它禁了?
                      所以,道德经就是给所有人看的,越是逆境中的人,你看过后,你都能从中找到因由和出路。
                      这就是道德的魅力所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1-02 20:30
                      回复
                        德是道在人身上的显化,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可称为‘‘有道之士’’,道德不可分割,只有功满德就才能与道合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1-04 15:26
                        回复
                          道,是宇宙规律,对应的是自然。
                          德,很明显是一个好,或者叫做名。当然我觉得 德 现在应该叫做 术。专门针对人类的领先文明。


                          IP属地:山西14楼2024-01-04 20:56
                          回复
                            道,无德也可以悟道,老子加入了德作为限制,要求注意有德。实际上,无德之人,更容易悟道。因为,心眼多。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1-08 16:16
                            收起回复
                              真本出土的叫“得道经”,道德经是统治阶级为了驯化百姓改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1-15 23: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