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商家吧 关注:504,367贴子:40,477,075
  • 0回复贴,共1

李退山:汉圈同道应如何加强团结、化解分歧,以争取最大公约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李退山) 汉圈中人,且不说志向吧!既然你抱有期盼汉民族复兴的愿望,那你就应该知道团结之于汉民族的重要意义。汉民族,如果不是自身出了问题,如果不是内部派系的分裂,那么我敢保证,除非地球毁灭,否则没有任何异族能够奈何得了他。那么,既然你热切期盼汉民族的复兴,你却连这一点都不明白,本身还行着瓦解汉圈的那些把戏,那么,你在汉圈的存在不仅是一个讽刺,还是一种耻辱。
因此我以为,汉圈同道应不断加强自身品性的修炼。打铁还须自身硬!一个集体的团结,需要集体的每一分子去维护;而要维护团结,你眼睛里就要能容得下沙子!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克服一切涌动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人性的弱点,以恭敬地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同袍。我曾在《汉民族主义者如何看待名利?如何获得强大的心力?》一文中说过:“人性闪烁着怜惜的光芒,更弥漫着嫉妒的阴霾;它因光芒而璀璨,因阴霾而晦暗。人性具有偏见、嫉妒、从众,主观,懒惰,自负、自卑、虚伪、喜听好言、傲慢等广泛弱点,就算是人性当中的那不多的一点点闪光点——自尊,当其过了头也会坠落到自负和傲慢的深渊中去,更何况人心还在幽冥深处暗藏着损人利己、幸灾乐祸和冷漠的恶性!因此,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仅需克制其弱点,还要征服其恶性,而这又是何其之难的事!也正因此,人需要通过艰苦的个人品性的修炼来克服这些弱点和恶性,逐渐接近圣性和神性,进而无限接近于道。而唯有接近了天道,才能获得天启,使内心免于尘埃的侵淫。”
对于一位真正觉悟起来的汉人来说,在与同袍的交往中主动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自己的品性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个人品性修炼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因为你只有先过了道理这道关,你只有先从道理上说服了自己,你才能真正从心底豁达起来,才能在非原则性分歧面前对同袍一如既往地保持恭敬的态度。
关于“恭”和“敬”,曾有一位同袍将其拔至“华夏文明界定人与人关系的信条”的高度,认为华夏文明的最大精髓就是“恭”,进而认为人的最大品性,也是最大的教养,就是“恭”。他似乎想说,只要汉圈同道之间直接秉持“恭”的交往原则,那就可以弥合分歧和裂痕,殊不知“恭”仅是一种表面的礼数而已,真正的“恭”和“敬”必定有内在修为的支撑。试想一下,你的内心充盈着对一个人的鄙视,充盈着不屑和偏见,那你又怎能将你的“恭”付之于他?再说,如果两个人的理念差之万里,有着近乎原则性的区别,那你又如何能真正对他“恭”地起来?如果你能,那必定是名实不符之“恭”,必定是虚情假意的“恭”,那么,这种名不符实的东西不仅很滑稽,且是一种讽刺和耻辱,更是不能真正弥合分歧和裂痕的。因为那只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之下则暗流涌动,一切都好似建立在流沙之上的高楼一样。因此,要做到真正的“恭”,那就必定需要内在修为的支撑。也因此,我就秉持实用主义的原则,也即秉持弥合汉圈裂痕,提升同袍个人品性的初衷,来说说内在修为是怎么一回事。
我说的修为,并非单纯是指修养。修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养,是一种纯道德的东西,就是说,是一种道德的正确;而修为则是一种理性的,正确的逻辑,也即一种道理的正确。
教养具有某种无条件性,因教养而表现出的恭敬态度能够无条件、无原则施与任何人,包括仇敌。(比如路易十六的皇后,她在登上断头台的时候,意外碰触到刽子手的身体,基于她良好的教养,她马上条件反射似得俯下身,恭敬地说道:“对不起,先生!”)相比于修养而言,修为不是无条件的,只有你内心那些能够被理性和逻辑说服的人和事物才能被施与恭敬的态度,而那些不能被理性、正确的逻辑说服的人和事物,则不被施与恭敬地态度。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夷狄仇族不配被我们施与恭敬的态度。
但是,现在有些同袍没有把握好两个原则,因而对应该被施与恭敬态度的同袍施与了轻慢、甚至谩骂的态度,造成兴汉阵营的一些矛盾和力量的消减。这两个原则是什么呢?其一,是甄别夷夏的汉本位原则,其二,是处理分歧的主次性原则。甄别夷夏的汉本位原则把握不好,会出现两种偏差:或因汉本位原则性不强,而对夷狄鞑虏和精神异类过分狎昵;或因汉本位原则性太强,以至于对汉产生偏执心理,容不下任何非汉言论,甚至对那些无涉原则的只言片语也要上纲上线,从而造成汉圈阵营的分裂和力量的消减。面对分歧,在对争议的处理上主次不辨,容易将精力投入到次要的争辩上,同样会造成汉圈的分裂和力量的消减。
前面我说了,个人品性修炼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因为你只有先过了道理这道关,你只有先从道理上说服了自己,你才能真正从心底豁达起来,才能在非原则性分歧面前对同袍一如既往地保持恭敬的态度。汉本位原则和利益主次原则可说是个人品性提升的第一道关卡。对于同一个阵营的同袍而言,秉持汉本位原则和利益主次原则,会使你的内心不会生出对于非原则性矛盾的抵触情绪,从而避免对拥有分歧的一方同袍表现出轻慢的态度。
汉本位原则是用来鉴别同袍的,利益主次原则是用来团结同袍的。对于一个人,我们要先用汉本位原则和立场去衡量他,如果他各方面符合汉本位的最基本主张,他就是华夏、就是同袍,否则就是夷狄。辨明这第一步,下面就进入第二个步骤,那就是以利益主次原则来衡量个人分歧和个人利益与汉圈整体利益的轻与重,从而趋主避次,取重弃轻。
关于理念之争,我们首先要明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必然会从不同于你的角度来解读,这其实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因为不同角度的解读会对同一事物提供更多的反思和借鉴。可是,人性之中有一个极不好的弱点,那就是党同伐异。遇到观点一致的人,就引以为知音,态度恭敬;遇到观点不一致的人,轻则报以轻慢的态度,重则陷于失去理智的谩骂。更有不明智的人,干脆被人性中的弱点彻底俘获,直接把一管之见搬出来,给同袍扣上一顶顶自制的黑帽子,一脚将其踢出战壕。每当这时,你就要想想,你必须提醒自己,你有可能已经成为了偏见、嫉妒、喜听好言等人性弱点的奴隶,你真的有必要马上从宏观上,从兴汉大局上来辨别一下问题的主次性,马上来做一道小学二、三年级“比大小”的数学题——你将汉圈团结的重要性,与你们所争论的那些问题的重要性,还有你个人颜面的重要性做一番比较,看看哪边大,哪边小?哪头重,哪头轻?如果你理性、正确地给出了答案,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汉人,你具有足够的觉悟,你一定会马上羞惭起来,从而主动去寻找你与同袍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而此时,任何的矛盾都已冰释,相同的观点则强化,不同的观点则搁置。为什么要搁置?因为这些不同,仅仅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而已,是非原则性的。你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搁置并储存起来,说不定真理还真的会出自于那里呢!因此,“恭”不仅针对同道和同袍,也针对思想。对于一种思想的恭敬态度,会让你有机会去认真面对一种全新的思想,会拓展你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因为对于兴汉者而言,思想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我还要说一下,中国的文人有一个十分不好的毛病,那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不得不说这个现象在汉圈其实也是存在的。一些先行觉悟的人,过了几年,就不由得生出一种“元老”感来,这在尚一事无成的汉圈来说,无疑是十分可笑的。觉悟的先后并不代表什么,而你对兴汉事业的虔诚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汉圈同道来说,无论你的声名如何卓著,从团结同袍的角度而言,你应该对任何同袍都体现出一种温度,而不要因为他是一名无名之辈而冷冷冰冰。须知,你的每一句靠谱的回复和问候,都是传递给冰冷屏幕背后的一份热度,坚定的是屏幕背后的那颗汉人的心。那么,实际上,作为“元老”的你,你的每一个字符的发出,已经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兴汉的事了。而对于另一些人,请你们也不要只因为与同袍一言不合,甚或因为同袍没有及时回复你的信息,就陷入一己遐想,觉得遭到同袍的轻慢,于是愤而将其删除。更有甚者,如果自己控制着某个群,那就毫不犹豫地动用那一点点虚拟的“权力”,将其愤而踢出。这实在是既可笑,又糊涂。(李退山于耶元2019年4月16日凌晨5点30分)


IP属地:福建1楼2024-02-18 22: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