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20贴子:411,713
  • 28回复贴,共1

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最新思考1
近日(2024年2月12日),针对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笔者作了一些最新研究思考,对以往的部分观点作了更进一步的确认或局部修订。现将有关心得体会辑录如下,以飨读者诸君。
1、关于诸脂本的过录时间
对于现存脂本十二钗的过录时间,官方红学会一向没有定论。但近期笔者通过对比脂抄本与所谓“全抄本”,得出一个确凿的结论:除了梦稿本(杨藏本)之外的现存脂本十一钗,也就是现存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仅指蒙府本原抄部分,即第1-56回、第63-66回、第68-80回部分)、戚沪本、戚宁本(南图本)、列藏本(库氏本)、甲辰本(梦觉本)、己酉本(舒序本)、郑藏本、卞藏本,全部过录形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甲本刊刻之前。因为现存脂本十一钗皆是只有前八十回的内容,而不涉及程本后四十回内容。而清代《红楼梦》抄本的一个基本规律乃是,程前只有八十回抄本、没有一百二十回抄本;程后只有一百二十回抄本、没有新过录形成的八十回抄本。换言之,凡八十回抄本必然过录形成于程前,凡一百二十回抄本必然过录形成于程后。脂本十一钗全部是八十回抄本,只能过录形成于程前。
之所以会形成上述程前只有八十回抄本、程后只有一百二十回抄本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清代读者的心态普遍是“图全”远远大于“求真”。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一个首尾完整的《红楼梦》故事,而不那么在乎程本后四十回是否当真出自于原作者之手。因此,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甲本首次以一百二十回“全本”姿态面世之前,大家都是只知道《红楼梦》有八十回抄本,那也就罢了。而一旦到了程甲本刊刻以后,新过录形成的清抄本就都一律是所谓的“全抄本”,没有故意不抄后四十回故事的。比如,现存仁泽堂宋备抄本、吉晖堂抄本、籀红室抄本、补拙斋抄本等等,都一律是这种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甚至于有的书主手里本来拥有的是仅有前八十回内容的程前抄本,到了程本刊刻以后,还有意根据程本补出后四十回内容。比如,现存蒙府本原抄就是一个仅有前八十回内容的程前抄本,中间还缺失了第57-62回和第67回。到了程本刊刻以后,书主便依据程甲本的一种翻刻本——藤花榭本,补抄了程伟元序、一百二十回总目、第57-62回、第67回、后四十回,将其拼接成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显而易见,正是清代读者当中普遍存在的“图全”远远大于“求真”的心态,使得程甲本的刊刻成为了清抄本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程前所有人只能过录形成八十回抄本,程后新过录形成的就只有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
唯一比较特殊的是梦稿本。梦稿本的第22回尾文、第67回文字内容源出于程乙本,梦稿本后四十回部分则干脆就是程乙本的删节本。这就决定了梦稿本的整体过录形成时间必然是晚于程本的。但梦稿本的前八十回部分,除开第22回尾文、第67回之外,其底本来源却是一种早于程本的脂抄本。也就是说,梦稿本上述两部分,其实是分别以脂抄本和程乙本为底本而拼抄出来的。梦稿本整体虽晚于程本,但部分文字内容却又早于程本。现存十一种程前抄本,全部属于脂本系统。除了梦稿本之外的所有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全部属于程本的下游抄本。就只有梦稿本骑墙在中间,既有部分内容属于脂本,整体过录形成又晚于程本,乃是一种脂、程混合而成的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
在梦稿本发现以前,红学界曾经盛行过一种“印后无抄”的观念,即认为程甲本刊刻以后,就再也没有过录形成新的清抄本。而梦稿本、仁泽堂宋备抄本、吉晖堂抄本、籀红室抄本、补拙斋抄本等一系列一百二十回“全抄本”的发现,便有效打破了这种“印后无抄”的迷思。不过,又有人由此走到了另外两种极端,也就是把这些“全抄本”与脂本视为一类,要么认为所有清抄本都过录形成于程前,要么认为所有清抄本都过录形成于程后。但如上所述,这两种想法也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程前抄本全是脂本,全是八十回抄本;程后抄本全是一百二十回“全抄本”,没有新过录形成的八十回抄本,除了梦稿本外全部是程本的下游抄本。程前、程后的两大类抄本原是泾渭分明两种东西,那当然是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饰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4-03-05 20:18回复
    关于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最新思考2
    2、关于蒙府本的原抄和补抄情况
    如上所言,蒙府本的原抄乃是一个仅有前八十回内容的程前抄本,中间还缺失了第57-62回和第67回。到了程本刊刻以后,书主便依据程甲本的一种翻刻本——藤花榭本,补抄了程伟元序、一百二十回总目、第57-62回、第67回、后四十回,将其拼接成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但剔除掉这些后来补抄的部分,蒙府本的原抄依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脂抄本,且跟戚序本、戚宁本同源,皆属于(经过了立松轩篡改的)戚蓼生原本的下游抄本。
    蒙府本的后四十回属于后来补抄,这是一望可知的。因为蒙府本原抄用的是朱丝栏粉纸,而蒙府本的后四十回用的却是白纸。用纸尚且不同,原非一体生成则十分明显。同理,蒙府本的第57-62回,还有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后四十回总目,用的也是白纸。这也说明其为后补。
    不过,蒙府本的程伟元序、第67回,还有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前八十回总目,用的也是朱丝栏粉纸,却依然属于后补,这又是为何?因为蒙府本原抄本来就剩余有大量空白页的朱丝栏粉纸,蒙府本的程伟元序、第67回,还有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前八十回总目,正是用这些原抄剩余的朱丝栏粉纸空白页拆解后重新抄成。而就其文字内容来说,程伟元序的本来就是源于程本系统。蒙府本的第67回用的乃是程本、梦稿本选用的简本系统,而非有正本、戚宁本、甲辰本选用的繁本系统。由此可知,蒙府本的第67回也是据程本系统补抄的。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前八十回总目,第57回回目上联“慧紫鹃情词试莽玉”、第61回回目上联“投鼠忌器宝玉瞒赃”、第67回回目下联“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均不同于戚宁本的“慧紫鹃情词试宝玉”、“投鼠忌器宝玉情赃”、“闻秘事凤姐蓄阴谋”,却与据程本系统补抄文字的回目相同。由此可知,整个一百二十回总目亦是后补的。
    剔除掉上述补抄内容,蒙府本的原抄其实是跟戚序本、戚宁本同源的。现存蒙戚三本皆是戚蓼生原本的下游抄本。只不过,在其过录之前,戚蓼生原本就遭到了立松轩的大肆篡改。立松轩用挖补贴条、等字替换的办法,遮掩掉双行夹批中的脂砚斋署名,又另外自创了大量回前总评、回末总评和侧批,且在第41回回前总评中留下了他自己的署名。立松轩的本意,自然是要用这些不入流的篡改手段,将脂批据为己有。而现存蒙戚三本恰恰是分别过录自这个遭到了立松轩篡改的本子。因此这三者都明显带有了立松轩的种种痕迹。比如,蒙戚三本的双行夹批之中都残留有遮掩脂砚斋署名的若干痕迹,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回末总评内容也基本相同,蒙戚三本的第41回回前总评也都署名“立松轩”。
    只是蒙府本虽然跟戚序本、戚宁本同源,但也有一些过录上的差异。比如,戚序本、戚宁本皆保留有戚蓼生为《石头记》所作序言,蒙府本却删除了戚蓼生的序言。蒙府本抄录有立松轩所写的侧批,戚序本、戚宁本却未抄侧批。戚蓼生原本是没有第67回的,立松轩也没有为第67回自创任何回前总评、回末总评。直到现存的蒙府本、有正本、戚宁本第67回也都没有回前总评、回末总评。但有正本、戚宁本第67回正文却是依据脂本补配的繁本系统,蒙府本第67回却是依据程本补配的简本系统。这些差异说明,在蒙戚三本内部,戚沪本、戚宁本彼此之间的血缘相对更近,距离蒙府本的血缘相对较远。跟戚沪本、戚宁本相比,蒙府本很有可能是更晚时间才从戚蓼生原本那里过录出来的。只是蒙府本原抄部分的过录形成时间依然早于程本刊刻而已。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4-03-06 12:15
    回复
      关于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最新思考3
      3、关于立松轩的生活年代
      在以往的钗学研究中,笔者就已经指出:立松轩不属于曹、脂创作圈,乃是一个后世读者。他不是脂砚斋、畸笏叟、诸公那样“深知创作底里”的圈内人,而是一个完全不认识曹雪芹的后世评红者。故此,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回末总评,以及蒙府本侧批,除开与三脂本批语重出的部分之外,皆不属于广义的脂批,只能算是后世读者的评点。不过,现在还剩下一个问题:立松轩相对于曹、脂来说固然是一位后人。但立松轩生活的年代究竟有多晚?立松轩究竟生活在程本刊刻之前,还是程本刊刻之后?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前直接采信了杨传镛的观点,即认为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是在程本刊刻之后。但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大靠得住的。从最新的研究来看,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应该发生在程本刊刻之前。具体来说,是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先来看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时间下限。已经说过,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回末总评,以及蒙府本侧批,除开与三脂本批语重出的部分之外,皆属于立松轩自创批语。这些批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大量使用韵语,且文笔扭捏、腔调怪异,往往诗不像诗、词不像词,从行文体裁到措辞风格再到思想观点,都与真脂批存在明显差异,也跟清代其他评红者截然不同。而如上所言,蒙戚三本都是(经过了立松轩篡改的)戚蓼生原本的下游抄本。包括蒙戚三本在内的脂本十一钗,皆是八十回抄本,全部过录形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甲本刊刻以前。这样来看,立松轩自然不可能是程后评红者,而应该属于程前评红者。
      再来看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时间上限。立松轩实际上并未自己抄录一个本子,他只是在戚蓼生原本上动手脚,用挖补贴条的办法掉遮掩掉双行夹批中的脂砚斋署名,又另外自创了大量回前总评、回末总评和侧批,且在第41回回前总评中留下了他自己的署名。因此,立松轩篡改戚蓼生原本的时间,必然晚于戚蓼生过录《石头记》并为之作序的时间。一般认为,戚蓼生过录《石头记》并为之作序,发生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间,也就是戚蓼生在京做官期间。那么,立松轩敢于在戚蓼生的本子上动手脚、大肆篡改,必然发生于戚蓼生离京以后。这时候,戚蓼生原本落到了立松轩手里,戚蓼生本人也离开京师,立松轩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来看,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自然就发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顺便说一下立松轩的蒙府本侧批当中,有一部分是涉及“伏后文”的。曾经有人试图以此证明蒙府本侧批属于脂批,认为这些“伏后文”的批语都是脂砚斋在预示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杨传镛则认为相当一部涉及“伏后文”的蒙府本侧批,讲的是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并由此判定蒙府本侧批的创作时间晚于程本。但仔细来看,这两种观点皆不能成立。实际上,这些涉及“伏后文”的蒙府本侧批没有一条提及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也同样没有一条提及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这些蒙府本侧批要么讲的是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要么就是受脂批的启发,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作了一些并不可靠的主观猜想。以下具体讲三个案例。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4-03-06 12:15
      回复
        关于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最新思考4
        案例之一:“宝玉见北静王,是为后文伏线。”(蒙府本第14回侧批)
        此批所云“为后文伏线”,曾经被一些人认为是预示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杨传镛则认为是预示程本后四十回中贾府抄没之际、北静王出手拯救的内容,其实两者皆不靠谱。所谓“为后文伏线”, 讲的是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在宝玉初见北静王以后,北静王的身影在前八十回中可是屡屡闪现的。比如,第24回“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第28回蒋玉菡赠送宝玉的茜香罗,他自云是“昨日北静王给我的”。第43回宝玉偷祭金钏,他找的借口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第71回贾母大寿,北静王和王妃也双双前来祝贺:“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立松轩所云“为后文伏线”,在前八十回中就处处皆有照应,根本不必联想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案例之二:“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蒙府本第7回侧批)
        此批所云“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也是指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即第57回史湘云不识当票一事:“忽见湘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当票,口内笑道:‘这是个帐篇子?’”第7回正文写的是宝玉问凤姐:“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在立松轩看来,宝玉不知何为“爬灰”,湘云不识当票,皆是天真幼稚之人,因此构成了前后伏线。这个伏线也是只存在于前八十回内部,不必联想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案例之三:“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蒙府本第3回侧批)
        此批倒是当真提及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但既不是指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也不是指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只是立松轩作为后世读者对于后文故事内容的一种主观猜想而已。“百十回”这个回目总数倒是对的。但立松轩根本无需看到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佚稿,只通过脂批,他就能知道脂评本的回目总数是一百一十回。因为庚辰本第21回回前总评就有云:“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这句脂批也被蒙戚三本抄录进第21回回前总评,只是把“后卅回”写作“后三十回”而已。前八十回加上“后三十回”,总数不就是“百十回”吗?立松轩很容易受脂批启发,正确掌握到脂评本原稿的回目总数。但问题在于,脂批反复提示林黛玉是会在后三十回佚稿中早早夭亡的,林黛玉根本活不到“百十回”终篇。换言之,正因为脂评本原稿的回目总数乃是“百十回”,所以后文中就绝对不可能存在“百十回黛玉之泪”。而立松轩虽然受了脂批启发,但依然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作了错误的猜想。这就愈加说明立松轩绝不是脂砚斋、畸笏叟那样的创作圈内人,这条蒙府本侧批也明显不属于脂批,而只是后人评语。不过,既曰“后百十回”,这也说明立松轩必定是生活在程本刊刻之前的,他并没有看过程本后四十回的内容。程本中黛玉泪尽而逝发生于第97回。从第3回到第97回,一共只有九十四回篇幅。如果这条蒙府本侧批讲的是程本内容,举其成数,就应该说“后九十回黛玉之泪”或“后百回黛玉之泪”才对,无论如何也扯不到“后百十回”上面去。由此可见,立松轩不仅没有见过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佚稿,也没有见过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这就跟我们前面的结论吻合的很好: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发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另外,立松轩批语还有一条涉及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就是第41回关于板儿与巧姐处,有蒙府本侧批云“千里伏线”。但这也用不着看脂本后三十回佚稿,就能写的出来。甚至都不用看脂批,就能写的出来。因为第6回标题诗就有“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蒙戚三本也有这首标题诗。后世读者完全可以想到后文有刘姥姥救巧姐的故事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4-03-06 12:16
        回复
          梦稿本在脂砚斋本前。
          梦稿本就是《金陵十二釵》。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3 06:39
          收起回复
            梦稿本是比程乙本更晚的抄本,在诸脂本中成书最晚,也是唯一晚于程本的脂抄本。梦稿本书名叫《红楼梦》,不是《金陵十二钗》。现存所有版本都不是《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脂砚斋甲戌原本成书以前的早稿。早稿时期曹雪芹就用过《红楼梦》书名,甲戌本《凡例》中就有“《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的说法。己酉本、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梦稿本也都题名曰《红楼梦》


            IP属地:四川6楼2024-03-23 09:13
            回复
              如果《红楼梦》在清末民初,宝钗就是孙中山。如果宝玉偷看黄书可以类比为偷看革命书,宝钗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就直接是革命党了


              IP属地:四川7楼2024-03-28 14:32
              收起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4-03-28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