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故事吧 关注:1贴子:6
  • 0回复贴,共1

巴文化·达州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1号
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吞下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疾病。这种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人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02号
廪君为君
  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有巴、樊、曋、相、郑五姓。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五姓通过竞技比赛,推举巴氏务相为君长,称为廪君。为了扩大势力,廪君率领五姓向西发展,遇到母系氏族首领盐水女神,两人一见倾心,再见倾城。为了寻找乐土,廪君执意离开,盐水女神却万般阻挠。无奈之下,廪君射杀了盐水女神,征服了盐水女神部落,后来发展壮大为一个廪君时代的巴族。
03号
下里巴人与巴渝舞的前世今生
  聪慧美丽的巴地平民女子巴山雪与其父巴云长年隐居在潜(渠江古称潜水)水岸边的山谷密林之中。其先祖曾是参与“武王伐纣”战役的武士,深谙巴渝舞战阵的威力,并将神秘的“巴渝舞”世代相传。巴山雪与其父身怀绝技,被外来敌人所觊觎。在与敌人发生冲突时,巴渝舞战阵展出强大力量,以少胜多,大败外来侵略者。范目此时正在召集巴地賨人七姓辅助刘邦平定三秦,范闻听此事,力排众议,三顾茅庐将巴山雪及其父召至麾下,在刘邦平定三秦时大显神威,因战功卓著受封当朝第一女将,巴渝舞也进入宫廷,开始了下一个时代的传奇。
04号
巴蔓子传说
  相传,大巴山有一个勇武过人的巴蔓子,深受巴国国王赏识,他带兵操武每仗必胜,国王委任他为镇守都亭山的将军。公元前360年,巴国东部出现一股强大的匪患,国王派巴将军去楚国搬援兵,巴蔓子到了楚国郢都城,因穿着破烂,像个叫化子被人看不起,但他凭着智慧和勇敢搬动楚兵剿灭了匪患,为使巴国土地寸土不失,又不失诺言而自刎身亡的传奇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
05号
巴国将军萧二郎传奇
  为躲避秦王追杀,萧二郎带着月娘骑着追风马,连夜逃往川东老家,秦军紧追不舍。二郎逃至磐石(今通川区磐石镇),被一大峡谷挡住去路,二郎仰天喟叹:“我俩今日同死,足唉!”月娘神情从容,凛然道:“来吧,夫君先送我上路,你我来世还做夫妻。”秦军马蹄声逼近,二郎正欲抽剑,追风昂首腾空,厉声长啸,退后百步,突然奋力狂奔,朝峡谷对面纵身一跃,跌入峡谷。顿时,天象骤变,雷鸣闪电,狂风暴雨,顷刻之间,峡谷平地起水,波涛汹涌,如蛟龙过江,将秦军尽数吞噬。
06号
毛遂:“毛遂自荐”到达州
  公元前259年,赵国平原君手下的谋士毛遂,在赵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自荐出使楚国求援兵,说服楚王和令尹春申君,春申君领援兵至,赵国得救。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谋杀,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灭。毛遂为了感恩春申君,逃亡到春申君故里达州祭拜春申君,最终隐居于达州。
07号
吕后与宣汉百里峡
  宣汉百里峡(现名巴山大峡谷)流传着吕后和樊哙将军的故事。相传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吕雉在楚汉战争时期,由大将军樊哙护送到宣汉县百里峡(今巴山大峡谷)避难,留下了的种种逸闻趣事,为后人津津乐道,更增加了巴山大峡谷的传奇色彩。
08号
賨人征战的故事
  早在远古时代,巴渠大地就居住着各种族群。尤以巴人和賨人为盛。賨人诞生于渠江流域,乃巴郡宕渠县领地上的一支土著民族,对创造川东文明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们用智慧和血汗建立自己的国都賨国,渠江岸边至今生长着他们的传奇。他们行侠仗义、勇武善战,以天下平安为己任,在助武伐纣、平定三秦、助刘兴汉等一场场历史战争中,执板楯,操弩戈,踏木芽,唱竹枝,跳起雄浑浩荡的“巴渝舞”,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战例。他们的故事和传说既是古老巴地族群的历史缩影,更彰显着巴人“忠勇信义”核心价值,值得抒写和讴歌。
09号
汉归义賨邑侯印探秘
  1935年《云阳新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奉节县甲高坝双河口,一农民耕地发现一个大铜洗,洗内有“汉归义賨邑侯”金印一方,伴有汉五铢钱万余枚。解放后,金印先存重庆市博物馆,后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颗印绶附载三条重要信息:一是汉代賨人称谓确有其事,且为族人上下所接受;二是賨人看得见的历史,作为“賨邑侯”身份地位的证物具有唯一性;三是文物直观反映了这段历史故事,史料价值极为珍贵。经考证,金印系刘备颁发。
10号
南望宕渠:车骑将军冯绲故事
  东汉廷尉府后花园,廷尉冯绲与老仆冯武拉着闲话,主仆二人充满感情的追忆,将其一生宦海沉浮做了最集约的概括。老友从事中郎应奉到来,又把话题扯上了当年金戈铁马的征战。但垂垂老矣的他,早厌倦了战场的杀伐、官场的倾轧,唯有故乡成为他永久的牵挂。他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天下,为汉语言文学中留下了一个经典成语——“蛇盘绶笥”。冯绲去世5年后,冯武和当年他冒着名誉损毁搭救的秀美、秀丽到墓地“尝祭”。一切荣宠皆成过去,唯有“冯使君神道”碑独立在苍茫的暮色中。
11号
张飞威震宕渠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秋之际),刘备取得了益州大部分,派张飞到东北面巴西郡当太守,进攻张郃。张郃奉曹操使命杀进巴西郡,来到宕渠,抢夺兵源。张飞得到情报,张郃在蒙头、荡石两处扎营。张飞来到蒙头,马上抢占有利地形,堵住道路,率领精兵堵住张郃,两人对峙五十余日。一天,张飞亲率精兵万余人,主动进攻坐镇宕渠的张郃。张郃率兵迎击张飞,却被引到瓦口关,张郃的军队前后不能接应,被张飞打得大败,张飞一战成名。
12号
马渡关的传说
  东汉末年刘备在兴兵攻打巴州时,诸将都调拨了,唯独不调张飞。张飞气急,当即立下军令状:连夜取下巴州。张飞带兵来到马渡关,时近黄昏,恰被沙溪这一天堑阻隔,一无桥梁,二无船只,而对岸巴州第一关口——岩口,张飞盘旋一阵,无计可施,突然大吼一声:“我张飞来也!”便猛然扬鞭策马,跃过河去,独骑冲上岩口,破关斩将,然后又率军星夜取下巴州。为纪念张飞由此渡过沙溪河取下巴州,后人把此处命名为“马渡关”。
13号
王平:扈从到将军
  王平,汉末巴西郡宕渠賨人,于建安二十年(215),随巴西太守杜濩等北投曹操,任代理校尉。后转投刘备,任裨将军。建兴六年(228),蜀汉兴军北伐,街亭一战中展现军事才华,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并封侯。诸葛亮死后,任汉中太守,身系朝廷安危,有“平安三侯”之誉。再任镇北大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不足三万人抵挡曹爽十余万人进攻。他分析战役形势独到,力保疆土不失,成为蜀汉后期国之干城。“王平忠勇而严整”,是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三国英雄。
14号
賨人皇帝李雄家族始末
  在川东古代巴国所在地,产生了大成皇帝李雄和他的李氏家族,先后共有六主五皇帝,历时近半个世纪。在古巴人历史和中华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李雄是川东巴人一支中的賨人后裔,在两晋之际发动百姓,抵抗晋王朝,历经曲折,最后在成都建都,建立了名震一时的大成政权,成为“五胡十六国”之首。李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帝的古賨人少数民族皇帝。其为政宽厚谦和,轻徭薄赋,重视教育,广办学堂,恢复农业,休养生息,知人善任,成汉出现了难得的太平局面。李雄成为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
15号
女皇武则天种“大竹”
  公元690年,“垂帘听政”的武则天冒天下之大不韪,改“唐”为“周”,登上皇帝宝座。唐武周久视元年(700),既是武则天登基10周年,也是她77岁大寿。为庆祝“双喜临门”,举国上下“大大的祝贺”,取“爆竹声声辞旧岁”之“竹”,特别建置“大竹县”以示庆祝。
16号
杨贵妃“吃出来”的荔枝道
  唐朝杨贵妃因为“好那一口热带亚热带水果—荔枝”,朝廷专门为其修筑了“荔枝道”。荔枝道就是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运输荔枝就是中国古代的“特快专递”。荔枝道由长安(今西安)经达州至涪州(涪陵),穿越巴山蜀水,在达州境内蜿蜒曲折,逶迤前行。
17号
千古流芳的通州司马元稹
  公元815年3月,大唐诗人元稹被贬,从长安“一身骑马向通州”,住于州河岸边破落的江馆,见其好友白居易诗歌被题写在江馆的柱头上,随即赋诗一首,寄向被贬至江州的好友白居易,便在通州开启他与白居易长达四年多的诗书唱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次韵酬唱”。四年司马岁月,元稹“垂死病中”,却忍辱负重,进入诗歌创作之鼎盛期。公元818年夏,通州刺史逝,元稹接替州务,厉行整治吏政、督导农业、“大课芟銍”、“夹津而南”三十里,筑亭野居,亲事农事。819年正月初九,元稹告别通州,百姓登高而望,留下“元九登高”这一千古民俗。
18号
北岩寺传说
  北岩寺原名太平兴国禅院,旧址在今达州军分区教导队侧。因其位于达城以北凤凰山南山腰石岩之下,所以老百姓把它叫做“北岩寺”。北岩寺以它特殊的环境、悦耳的钟鼓之声被民国《达县志》定为达县八景之一。马景修作铭文28句记载,“达创此钟,质大声宏,震动大地,大清”的颂扬文字。
19号
玉印托搭传说
  远古时,东海龙王的小儿子龙爪到西方学取真经,路过绥定府(现达州市),发现黑沟凶恶的黑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州河两岸,强要市民供奉山珍玉食、献上童男童女供其享用,弄得官民苦不堪言,决心挺身而出,为民除害。降服恶龙之后,留下随身携带的宝印,化为一座独立苍穹的山峰永镇恶龙,后世称为“玉印山”。为纪念龙爪,达城人民开始了每年春节初一至十五白天舞龙灯、夜晚烧火龙的民俗。
20号
金鸭儿的传说
  上古时期,龙爪山下有一恶龙常来横行肆掠,致州河流域生灵涂炭。天神震怒,把贴身信物金双鸭掷于龙爪山的深潭中,从此幽潭水清浪平。宋末,蒙古铁骑大肆入侵达县,时任县令杨公号召百姓铸铜、铁钟各一口,以作警钟之用。一日,蒙古军来侵,山上钟声响彻云霄,一时间天璇地转,铁钟掉入深潭,误将一只金鸭罩住,潭中恶龙趁势兴风作浪,淹没全州,入侵的蒙古大军也被扫荡殆尽。另外一只金鸭化身木船往返州河,把百姓送往安全地带。百姓感念金双鸭,派擅潜者入水打捞铁钟,金双鸭得以团聚,潭中恶龙重被镇住,此后州河两岸又复往日宁静和平。
21号
田虎田豹除奸恶
  北宋天圣年间,巴州县民田虎、田豹兄弟的姐姐田仕英嫁给赵炳义为妻,其兄赵炳南却为富不仁,在这一年元宵观灯之际,将其弟炳义打死,田仕英及女赵琼瑶母女向县衙申诉,炳南买通官府,判琼瑶母女诬告良民,逐出家门,其家产归炳南所有。田氏兄弟知道后,连夜组织人马赶回家园,杀掉赵炳南,手刃张继堂,并在墙上写下“是我是我就是我,大炉山前我不躲。若问我是哪一个,田虎田豹除奸恶”。
22号
礼仪城抗元延宋亡
  渠州自1236年初陷,1255年徙治到1275年城破陷落,坚持抗蒙斗争40年,并能以弱敌强、反复争夺,书写了蜀中战争史上的奇章。礼义城在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固守逾20年,开创了以少制多、克敌保城的战争范例,有力支持配合了钓鱼城的斗争,使四川成为南宋王朝坚持抗元战争最久和最后的基地。
23号
帝师唐瑜“钦差”到达州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皇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6月,兵临都城南京,建文帝战败失踪。永乐皇帝朱棣派出户部给事中胡濙寻找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皇帝的老师唐瑜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州寻找并监视建文帝。后移居前河楠木溪(今宣汉县南坝镇)控制前河流域,卒葬前河东阳溪,修墓于此。
24号
卫阁老开河
  卫阁老名叫卫承芳,达县亭子镇花园坝人,明代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他为官“杜绝馈遗,能容人之细过,救人之危。”在家养病期间,适逢达州明月江洪水暴发,卫承芳决意疏浚河道,于是倾其所有家资,又动员当地富绅捐钱捐物,亲率民众除石清淤。历时月余,河道疏通,水患消除。一代朝廷命官,逝后,却家徒四壁,无钱安葬,幸有好心的邻居凑钱,才得以入土为安。“卫阁老开河”的义举在达州妇孺皆知、广为传颂。
25号
破山和尚“破戒”
  破山(1597-1666),大竹双拱人,法名海明,号旭东,俗名蹇栋宇,是重庆梁平双桂堂的开山祖师,有“小释迦”之称。明朝末年,时张献忠屠戮四川,战火蔓延,百姓苦不堪言。其中一名将领叫李立阳,为人非常凶残暴虐,人们苦不堪言,破山机缘巧合来到他的营里,破山和尚劝他不要杀人,李就故意说道,只要你破戒吃酒肉我就不杀人,于是,双方约定好后,破山即刻喝酒吃肉,也因此救了许多民众。
26号
巴人据敌老鸹窝
  万源龙潭河畔悬崖半岩中有个岩洞,俗名老鸹窝,明朝末年老鸹窝下面住着一个古老的庞氏家族,庞姓人氏听说张献忠要来,族长一声呵令,男女老少全部搬进老鸹窝。张献忠惊叹:“巴蛮子的脚是野人脚、勾子是熊屁股、蛮劲力大无比!”他大叫:“巴蛮子惹不起,连草都蠖死人!”秦良玉调兵遣将两下夹击,张献忠进退无路,在龙潭河鏖战十三天,大败而逃。庞氏家族的生命财产终得保全,他们就是少数不是“湖广填川”的土著巴人。
27号
李长祥结寨抗敌
  达州籍民族英雄李长祥(1609-1673),字研斋,出身官绅之家,生而神采英毅,喜谈兵。明崇祯七年(1634)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举进士,入仕于朝。同里薛国观方为首辅,欲引为私人,拒之。明亡后,在抗清斗争中,李长祥与郑成功、张煌言,屡仆屡起,抗节不挠。鲁王监国四年(1649年)进为兵部左侍郎,后移至舟山。1651年清军陷舟山,鲁王走福建投郑成功。李长祥则被清军总督陈锦所俘,后被羁押于南京,幸得金陵才女姚淑搭救,游历江南,著书立说。他列入1939年《民族英雄百人传》(青年出版社出版、梁乙真编著)的第五十五位。
28号
“气盖天下”的唐甄
  唐甄自十一世祖唐瑜定居达州东乡,九世组唐宪定居达州,为达州望族,世代书香。少嗜学状貌短小,二十一岁“气盖天下,上望伊、吕,左顾萧、张”。顺治丁酉举四川乡试授长子知县,甫十月以逃人诖误去官,穷困僦居吴市,萧然四壁,然著述不辍,以良知为宗,非秦汉之书不读。唐甄一生,为官为商均不得志,生活佶倨,长时间以授徒为业,读书著述为乐,年届七十,著《七十》,直至七十五岁寿终,都在探索真知,深感社会体制之弊端。后由康熙第八子赠银五十两助葬,复赠银助刊《潜书》,为明清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29号
“铁面御史”李漱芳
  李漱芳,字艺圃,清雍正十一年(1733)出身于渠县万寿里一个世代书香家庭。20岁府试夺冠,补博士弟子员,23岁乾隆丙子中举,24岁丁丑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陕西河南道御史、工科给事中、左迁礼部主事、员外郎。李漱芳家族勤于学习,一门七子著书立说,出两进士、六举人仕学兼优,四人受封从二品官职,立有六根石桅杆;家风优良,行孝善、守气节、重操守、做学问、讲清廉。李淑芳诗书满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清史留有“铁面御史”之美誉。
30号
守台功臣王万邦
  王万邦(1760-1830),渠县安北乡龙井湾(今凤山村)人,从小熟读兵书,苦练武艺。道光元年,日本倭寇频频袭扰沿海,王万邦临危受命,奉旨调至台湾任协镇都督,时值其耳顺之年,仍胸怀报国大志。在一次与日本倭寇的海战中,他的胞弟王万选、王万安与其宕渠兄弟500余人不幸殉国,全部葬身海底。王万邦将国仇家恨化作保国护疆的御敌斗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倭赞歌,守住了清朝的海岛和海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IP属地:四川1楼2024-05-03 19: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