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kk吧 关注:28贴子:111
  • 0回复贴,共1

中国住房保障新体系雏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未来,中国住房保障新体系的基本逻辑是,做大做实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包含面向低收入群体具有兜底保障性质的公租房,针对新市民、年轻人、新就业大学生等的配租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14号文”提出的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城市需要的引进人才、户籍无房“夹心层”等群体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进而让公众享受体面的居住、城市化的公共服务,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住房保障新体系将破解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需求断层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构建“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上车后改善”的住房消费和资产拥有阶梯。
在保障性住房配租和配售“双轮驱动”的供给格局下,“14号文”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属于配售型产品,面向有一定收入积累,想获得产权住房,但距离购买商品房又有一定差距的住房需求群体。首先是在所就业城市获得户籍的无房户。其次是以新就业大学生为代表的“人才群体”,他们享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利、期望值比较高,但甫一进入社会就面对史无前例的高房价,因买不起房而颇为焦虑,节衣缩食“攒首付”“付月供”,导致合理消费被挤压。最后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新引进人才等。
保障性住房重在“居者有其屋”,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就要大规模供应房屋。从人口规模、发展的基础、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法制基础、历史路径依赖等方面来看,中国无法参照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但是完全可以学习新加坡组屋“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理念,加大低成本的土地供应,落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普惠贷款,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分配,助力实现这一目标,学习其“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保障每一个国民能健康、体面获得居所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的同时,也激发全体国民树立靠个人努力、积极向上获取财富的理念。
当配租型的保障房和配售型的保障房体系建立,保障性住房的短板得以补上,以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基础,商品房市场才可能实现良性循环,市场+保障的房地产新模式才水到渠成。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30 22: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