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8,216贴子:2,564,634
  • 8回复贴,共1

安徽最近几年上分挺猛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疑似“南巢”的地方出现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03 16:31回复
    夏桀逃奔南巢。而这次出土的青铜器是夏商之交,数量和时间更是仅次于二里头。早于盘龙城和二里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03 16:38
    回复
      又是禹会村 又是武王墩,安徽这几年总是有惊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03 16:43
      回复
        @耶律大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03 18:04
        收起回复

          考古新发现:新砦期文化是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过渡时期的一座城邑(一说为早期夏文化,比二里头文化还要早),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缺环的空白。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造律台文化本身是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王湾三期文化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

          从上图表看出,大汶口文化白陶的高温点1200℃,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稍超过纯铜熔点为1084℃,是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铜石时代的重要阶段。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出现了大量蛋壳黑白陶。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快轮制陶技术,用陶轮加工并在窑中高温(1000~1200°C)烧造,蛋壳陶堪称奇迹,为夏商青铜文明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纯铜加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

          泰安大汶口文化堡头村遗址出土一件表面附着铜绿锈的骨凿 ,经化验含铜率为9.9%,可能是铜器加工的痕迹,其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海岱龙山文化遗址发现铜器或铜炼渣的共有5处:三里河遗址发现2件黄铜器,利用遗址当地的含锌量高的氧化锌、铜矿石冶炼所得;诸城呈子遗址发现了铜片;杨家圈遗址出土1件疑似锥形工具的残铜条;尧王城遗址的地层中也发现铜渣。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龙山文化进入铜石时代。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主要是由阿尔泰冶金工匠和针叶林带游猎人群形成,而演化成由武士、游牧民和冶金工匠组成的族群。甘肃青海马家窑文化 、甘肃齐家文化、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辽宁夏家店文化遗址、山西横水倗国墓都出土了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风格的青铜小件。
          .
          虽然龙山文化进入铜石时代,出现了不少铜器,比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还要早的多,但没有发现锡铜合金技术,是由于黄淮海大平原没有锡矿和大型铜矿。龙山先民进入晋南豫北,可能受到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青铜技术的启发,在晋南开采锡铜矿,生产了一批中原风格的青铜器,形成二里头文化。夏代都城变迁均在中原地区铜锡产地范围内。二里岗早商文化分布区 [大辛庄(山东)、东下冯(山西)、台西(河北)、北村(陕西)、大城墩(安徽)、盘龙城(湖北)六个地方类型] 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基本上都是中原风格的,最终追溯至大汶口文化,却不见草原风格。
          .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器,造型有尊、鼎、鬲、鬶、甗、碗、罐、盆、豆、壶、杯、盂、背等。夏商周三代大批出现的青铜礼器和生活器皿,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的陶器群里,都能找到他们的祖形,基本上继承大汶口文化礼器的造型风格。

          黄淮海大平原没有锡矿和大型铜矿,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先民无法直接获得铜锡原料,所以铜器产量少。 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朝晚期)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的铜原料主要来自山西南部,商周时期多数原料可能来自南方长江流域。因中原地区锡矿资源稀少,故推测夏末商初的锡矿石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锡矿,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河西地区也提供了大量锡矿石。二里头文化集中分布在豫西北与晋南地区,主要是因为山西南部拥有丰富的优质铜矿和煤矿资源,可以用于炼制青铜器。
          .
          没有青铜器,商朝就打不了天下;没有铜锡矿,商朝就没有青铜器。华北地区的铜锡矿并不丰富。商朝人的青铜器制作生产都集中在首都,一个地方的铜锡矿开采殆尽,就得搬家去寻找新的矿址,商朝人的首都也就只好这样迁来迁去。除此之外,商朝还向长江流域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夺取南方铜矿。商族的起源与发展,与岳石文化关系密切,所以岳石先民从事青铜冶铸业,需要和商族密切合作,设法获得铜锡原料。


          三官庙小遗址上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总共有18件。器型以兵器为主,包括有铜箭镞、铜戈、铜戚、铜钺等。也有一些类似于礼仪用器的,比如说:铜铃、铜角形器,还有一些龙山文化风格的陶器。经过碳十四的测量,三官庙遗址的时间是3500年前,正好是商汤灭夏的时间。因此,三官庙遗址被视为南巢,是夏桀逃亡的地方。有人提出青铜铸造场说:三官庙所在的长江流域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铜矿产区。在夏商时期,南方的铜矿资源是支撑起中原青铜文明的重要之处。


          IP属地:北京5楼2024-06-05 21:41
          回复

            纯铜加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虽然龙山文化进入铜石时代,出现了不少铜器,比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还要早的多,但没有发现锡铜合金技术,是由于黄淮海大平原缺乏有锡矿和铜矿。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朝晚期)中原地区铸造青铜器的铜原料主要来自山西南部,商周时期多数原料可能来自南方长江流域。因中原地区锡矿资源稀少,故推测夏末商初的锡矿石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商朝中晚期除了南方锡矿,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河西地区也提供了大量锡矿石。二里头文化集中分布在豫西北与晋南地区,主要是因为山西南部拥有丰富的优质铜矿和煤矿资源,可以用于炼制青铜器。


            IP属地:北京6楼2024-06-05 21:46
            回复


              大汶口文化居民率先创造出空三足器(也称为三袋足器),从而引领了黄河流域空三足器兴起的变革风潮。三袋足陶器,在世界各地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发现,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标志陶器。这类陶器,底部由三个大小均匀的袋形足支撑,易于受热,使器物加热面积增大,是饮食器具的一种进步。多出现在炊器鬲、鬶、甗、鼎和饮器斝、盉、爵、角上。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陶器上均有发现,一直延续到商周和秦汉。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鬶、甗、盉应该是由鬲发展而来。后来发明的青铜器刚开始常常模仿陶器,也有很多袋形足的造型。 文献中有“器以载礼”“器以藏礼”的记载,说明“礼”是通过某些实实在在的器物表现出来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较多的高等级器物,这为研究大汶口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关于礼制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从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中华礼制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萌生。夏商周三代大批出现的青铜礼器和生活器皿,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的陶器群里,都能找到它们的祖形,基本上继承大汶口文化礼器的造型风格。
              .
              总之,夷夏商是同源异流,实为龙山文化的不同分支,起源于黄河下游,得中原得天下,并不是说起兵中原,而是为了全国统一开拓国力和政治需要选择在中原地区。


              IP属地:北京7楼2024-06-05 2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