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适诗词汇辑吧 关注:8贴子:28
  • 1回复贴,共1

高三适先生弱冠之年写的《从夜诗话》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廿三
诗无内骨,必若东郭之寒履,空余鞋面,雪过处多趾痕,终涩卑酸楚,无为道也。
廿四
今之所谓求意境者,多肥腴,难见精髓;或平离隔断,生牵硬偕;难说穷通之理法,不耐寻味,恐遗患于后。一讥。
廿五
余常感今世少诗矣。
廿六
诗亦应讲信善。信者,可概论为实也,子虚乌有者弗信;读之如蹈空,必生厌;信为善之端,浅言善者,诗之美矣。
廿七
内外行稳,方可正道。即言,外有物,内存心,才知所言之真理;失外则内必挂空,无内,则外亦流言;一一贯之相存焉。
廿八
养诗之性者为大诗也;赡诗之体者为小诗也。
廿九
所欲言者,必明了于胸;词句构品,当有指归;杂沓之垢,常为心力、物力不足所眚造,不足取应废之。
三十
余豢一猫,善捕鼠,而非时时机敏,只于风吹草动处戛然静视,后突动以击,必有中;此言若诗篇之扼要,出必牵人心,日则不绝。
卅一
所谓灵感者,微光一现,不待人审视之。故现则即逮,莫让其失;不然,恐遗妙意不得之憾矣;子瞻有曰:清景一失追亡逋,是也。
卅二
一字一句之得失,成害一首一篇之机要。
卅三
诗于李杜间,前者不可学,后者可也。
卅四
善入诗者,起领必会好处之,清新者、惊世者、细浅者、宏阔者云云,其必使观者感有后趣,且欣然;而边幅不修,草草为之,势必有失,若乎以棘草置眉,初看已觉厌恶,何来后文!
卅五
今诗多无趣。
卅六
古有豹头云云,恐也后拘诗态之病;物事变化之理,天命不殆,岂在人言而畏。
卅七诗于难言处为无物。
卅八余初访浩翁时,携一友,谈有倾,即兴作一绝,请示,其有句云:齐烟九点外,翁及友不解,翁曰请教;余详言之典出,言罢二人皆笑焉,余问何故,翁指案上时钟,观诗之时,将过九点,两相讹远矣;后三人同笑。余常感浩翁下问之德,又尝言,此可为后世之秩事也。
卅九常感善作之力发于后觉,而先观之繁富,又常不得后觉也。
四十唐富之诗,着眼取物多由大处,动辄江山气象,宏及宇宙,读来遂觉襟怀之外;概其后政治其他,使作诗者亦不能如前,亦为求超越古人,便以细摹,假借体之,虽气象渐消,而理存深焉。故历代诗作,无须刻意厚薄待之。
四一
声律所系,在音节之婉转;而时人每论多究先人成体,未免失之大矣。古今之音讹者非少数,若不随时而迁,恐泥深,为后世所不提,当今语音体系更变亦应于考虑之列,蚕蛇尚且知每蜕必长,况人乎?万不可以所谓规矩而束诗,诗者,不束之物也。
四二
人品第一,诗品当次之。欲研诗品,必先修人品;其间亦可别上下。
四三
生不为诗,而即为诗,真诗人也。
四四
诗之滥觞本乎人,历万劫而存焉,可谓人诗之命数;亦言之,命有所歌即为诗矣。
四五
达诗之境,亦譬乎行远,始自迩,何谓?由已所知而调制,不枉鹜他有;方可渐臻至界;时亦己知愈丰,境亦愈开也。
四六
诗大可分正闲。正者,当言事,闲者,主言情。吾尚正者,多可见骨,喜闲者,情愫有可着落。
四七
述景者,宜大细斟酌,直捣要处。如掌上观珠,既可全其体貌,亦能察其光微;不宜雾中摹花,难知雾态,亦不详花形。
四八
人神之外化,必为可品之作。
四九
初为诗譬朝日,万物清逸,直明人眼;成熟之作如夕照,丝丝光束,藏孕百念。
五十
今言,诗之趣在写及赏,而不必于超诸先古,刻意为之。
五一
诗笔宜简,繁则易冗沓,不得明朗;谓简者,亦可言赅,能足其意为上,过与不及,同失;有似登徒肥瘦所喻。
五二
欲为诗者,身须有积养,出之方稳健,不若浮梗,泛泛不知所止而空厚于文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12 19:16回复
    诗分正闲,这个观点有意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12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