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吧 关注:41贴子:601
  • 0回复贴,共1

《资本论》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的不断增长。对资本家而言,资本的增长就是资本家的财富的增长,就是资本家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增强。对雇佣工人来说却不是这样。马克思在这一章要研究的,就是资本积累和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1.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
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这就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这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上述两个方面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2. 资本积累引起了对劳动力需求和劳动价格的提高
假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也即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量劳动力,同时其他情况也不变,那么,对劳动的需求显然会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而且资本增长得越快,这种需求增长得也越快。
所以,资本的积累需要,能够超过劳动力或工人人数的增加,对工人的需求,能够超过工人的供给,这样一来,工资就会提高,从而或多或少地有利于雇佣工人的维持和繁殖。
但是,劳动价格从而工资的提高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劳动价格继续提高,因为它的提高不会妨碍积累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无酬劳动的减少决不会妨碍资本统治的扩大。其二,积累由于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削弱,因为利润的刺激变得迟钝了,积累减少了。但是随着积累的减少,使积累减少的原因,即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劳动价格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这个水平现在是低于、高于还是等于工资提高前的正常水平。可见,在第一种情况下,并不是劳动力或工人人口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的减缓引起资本的过剩,相反的,是资本的增长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的不足。在第二种情况下,并不是劳动力或工人人口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的加速引起资本的不足,相反的,是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或者不如说使劳动力价格过高。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像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其实,积累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
3. 劳动价格的提高不会达到威胁制度本身的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购买劳动力,目的不是为了用它的服务或它的产品来满足资本家的个人需要,而是为了增殖他的资本,是为了生产商品并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了报酬的劳动多,也就是包含一个不花费他什么、但会通过商品的出售得到实现的价值部分。
因此,劳动力只有在它会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来保存,把自身的价值当作资本再生产出来,并且以无酬劳动提供追加资本的源泉的情况下,才能够卖出去。这决定了劳动力的出卖条件不管对工人怎样有利,总要使劳动力不断地再出卖,使财富作为资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工资按其本性来说,要求工人不断地提供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所以,工资的增大至多也不过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的无酬劳动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制度本身的程度。
4. 资本积累进一步扩大了雇佣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资本积累丝毫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才被掩盖起来。劳动力的再生产始终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资本的积累意味着无产阶级的增加。
资本积累过程的机制本身,会在增大资本的同时,增加“勤劳贫民”即雇佣工人的数量,这些雇佣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日益增长的资本的日益增大的增殖力,并且由此把他们对自己所生产的、但已人格化为资本家的产品的从属关系永久化。因此,随着资本的增长,雇佣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不是更为加强,而只是更为扩大,也就是说,资本的剥削和统治的范围只是随着它本身的规模和它的臣民人数的增大而扩大。
5. 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
作为所谓“自然人口规律”的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如下: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因此,这决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量,即资本量和工人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反的,归根到底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工人阶级提供的并由资本家阶级所积累的无酬劳动量增长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劳动才能转化为资本,那么,工资就会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况不变时,无酬劳动就会相应地减少。但是,一旦这种减少达到这样一点,即滋养资本的剩余劳动不再有正常数量的供应时,反作用就会发生:收入中资本化的部分减少,积累削弱,工资的上升运动受到反击。可见,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可见,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二、在积累和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1.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以上考察的是,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劳动生产力不变情况下资本积累对雇佣工人的影响,以下对雇佣工人命运的考察,则放在资本技术构成和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的环境中。
如果撇开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撇开单独地进行劳动的独立生产者的技能(这种技能更多地表现在质量即制品的优劣上,而不是表现在数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资本的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就是: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
当然,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资本的技术构成上的变化。原因很简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劳动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量增大了,而且生产资料的价值比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地减小了。这样一来,生产资料的“价值量”绝对地增长了,但不是同它的“物质量”按比例增长。因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同不变资本转变成的生产资料的量和可变资本转变成的劳动力的量之间的差额的增大相比,要慢得多。随着后一个差额的增长,前一个差额也相应增长,但是增长的程度较小。
2. 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不管我们比较的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时代,还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只代表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资本不变部分的那个价格要素的相对量,同积累的增进成正比;用来支付劳动或代表资本可变部分的另一价格要素的相对量,一般同积累的增进成反比。
当然,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
3. 劳动生产力提高与资本积累的相互推动
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可见,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因此,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
4.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每一个积累都成为新的积累的手段。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从而扩大大规模生产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基础。
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各单个资本,从而生产资料的积聚,会按照它们各自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份额的比例而增长。
这种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或不如说和积累等同的积聚,有两个特征。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进,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第二,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所以,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不仅分散在许多点上,而且执行职能的资本的增长还同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交错在一起。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
资本集中不同于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地方在于,它仅仅以已经存在的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增长成巨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单个人的手中被夺走了。资本集中是资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
5. 资本集中的发展及其极限
资本集中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竞争斗争”,二是“股份公司”。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随同资本主义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信用事业,起初只是作为积累的一种手段,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转化为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竞争和信用也以同样的程度发展起来。同时,积累的增进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单个资本增加,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又替那些要有资本的预先集中才能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企业,一方面创造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创造了技术手段。因此,现在单个资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虽然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资本主义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机构的优越程度来决定,但是集中的进展决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量。
资本集中和积聚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溶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
6. 资本集中的经济作用
资本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
资本集中在加强和加速资本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随着旧资本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态的彻底更新,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而且这种绝对减少越来越厉害。
所以,一方面,在资本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脱离了少年期的男工,因为,资本需要的少年工人数量较大,成年工人数量较小。这个要素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其中一部分人移居国外,其实不过是跟着外流的资本流出去。
(补充)
在由于新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而开辟了新市场、新投资领域的情况下,只要改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积累的资本规模就能突然扩大。所以,资本的积累需要,能够超过劳动力或工人人数的增加,也就是说对工人的需要超过了工人的供给。这时,工资就能提高。
但是待遇的提高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前面两章关于再生产的讨论依然成立。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
以上讨论的积累条件是对工人最有利的,此时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采取可以忍受的形式。由于单纯的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这种工资增长永远也不会达到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程度:资本主义制度会保证其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当利润的刺激变得迟钝时,积累减少了;随着积累的减少,使积累减少的原因,即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劳动价格会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像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
作为“自然人口规律”的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如下: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这绝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量,即资本量和工人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反地,归根结底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关系。
=======资本不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
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后,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
这种技术构成的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生产资料)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工人,劳动者)而增加。
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进,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而且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此外,资本的增长还同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交错在一起。
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
但紧接着,单个资本又遇到各部分间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这是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大资本。由于这一过程仅仅以已经存在的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竞争的存在,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较小的资本挤到大工业还只是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相互竞争的资本的数量成正比,同单个资本的大小成反比。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较小的资本家的破产。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此时,信用事业(银行业)一开始作为积累的助手而进入市场,最后转化为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中的时候,这种集中才算达到极限。
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为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单个资本若想积累到修建铁路的程度,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这些是资本集中的肯定方面。
集中在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的变革,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资本不仅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而且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
这条规律中有三个人物:产业后备军、现役劳动军、资产阶级。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样。产业后备军越多,越贫困,施加给现役劳动军的就业压力越大,迫使他们过度劳动,劳动折磨越深,并接受最低工资,资产阶级越得利。资产阶级借产业后备军敲现役劳动军的竹杠。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规律包含着双层对立。第一层对立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在资产阶级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无产阶级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的积累;第二层对立是产业后备军与现役劳动军的对立,在产业后备军一极是失业和无事可做,在现役劳动军一极是过度劳动。这双层对立的局面如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样,资产阶级处于有利地位。产业后备军越贫困,施加给现役劳动军的竞争压力越大,迫使现役劳动军越听从于资本的摆布,所受的劳动折磨越重,越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机制。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IP属地:四川1楼2024-06-17 18: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