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623贴子:1,257,025
  • 4回复贴,共1

旧体诗词的困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长河,无一不是汹涌着诗的浪涛,澎湃着诗的大潮。诗的激情、诗的幻美、诗的不确定性的语义、诗的特殊传美方式,和诗的形象兴比技巧,与这个东方民族的形象思维、朴实、真诚、信义、勤奋,不畏艰难,富有创新精神,形成了东方诗情的博大精深,完美丰硕。探究诗的王国兴衰成因的必经之路,首先要从民族性和地域性开始。当我们在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度形成的文明时,我们要了解这个民族所在的地域,以及在这个地域上形成的思维定势与文化、生活习俗,在这些基础上产生的体制框架以及哲学观点。中华民族居住在地球的东方,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之一。当一轮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原始部落对它的膜拜已就开始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六龙巡日,都是对太阳神化、偶像崇拜的表象。当人的思维认识没有穿透事物的本质时,当人们还不能够解释众多自然现象时,就难以用客观思维和逻辑思维传递意象,这样,诗的形象幻美和诗的形象语言,就成了传递具象的最好载体。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先于语言。一个幼儿,在他不会说话前,他已经知道很多事情,只不过他还不能用语言表达罢了。就是现代人们语言丰富的今天,仍然难以改变意维先于语言的客观规律,这就是上帝创造人时留下的悬念。正因为这个悬念,语言对人们的沟通的过程的滞后的空间带,就突现出来了。而诗歌在这个空间带中所表现的自动能力,是优于一般文字载体的。而地域与地域之间形成的民族意识定位,以及制度与习俗的地缘文化,与诗歌的表现方式的不同性,也就大相径庭了,诗歌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以此突现出来了。中华民族所在的地域:东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西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腹地有黄河长江横越而过,这种地域形成了统一的封建的金字塔的社会体制。它与西方不同,西方被地中海、爱情海、波罗的海切割得七零八落。古希腊的文化只能让大海的神畏和人们不停地漂流,传成为 《奥德赛》和 《伊里亚特》。西方中世纪几乎战争、瘟疫、黑暗宗教的演习场。到了十六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英国工业革命,才将文化得以恢复繁荣。埃及文明,实际也算东方文明,虽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有着浓妆重彩,但是,沙漠的扩展,河流的萎缩,埃及文明不得不随着地域自然的变化而中断成为历史。而中华文明却在一个连续的相对稳定的时间中延续,因为地域形成的文化定势以及文化定势衍生的社会制度,造就了它的文化的连续机能。在大海和雪山之间生存的人们,总是带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态,寻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昆仲县圃,其居安在?增减九重,其高几里?” 《天问》·“屈原”。当黄河、长江浩浩荡荡越过高山峻岭,一泻千里,直奔大海,这不仅给一个统一的国土带来了沟通的方便,而且给了富有想象诗人的广大空间。李白吟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是这种自然赋予给中华民族成诗的地貌,社会机制,文化心里,丰有想象的空间,容易形成形象思维的要素,而造就了诗国的这些诸多因素。我们知道,人们在一个困窘的生存空间中,难以扩展精神领域的浪漫。很难想象,一个身居亚马逊河大森林中的部落,一个在沙漠中整天寻找水的民族,能创造着优美的诗篇来。诚然,中华民族在这个统一的封建社会体制中,不同程度的受到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但是这种相对的压抑和扭曲,并没有影响到形象思维的扩张和强化。尽管有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李白的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悲观诗行,这都不能丝豪影响中华民族诗人们的豪放、浪漫、幻美、超越激情的气质和性格。正是这种地缘气质和民族特性营造了诗的国度,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在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形成的。一个文明在奠定它的完美和高度,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有内容与形式融会,达到内在和外在无痕地结合,感知的意象美和感受的精神美,就成为一种立体美。在不断修补和增量中,随着人的审美变化和情感的变化逐渐达到完美。这一过程,是中国旧体诗的辉煌过程。 《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这一辉煌的展示。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动化的过程,这个动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变的内核是人们在不断地适应自然、社会、语境、心里态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屈原的 《离骚》把中国的旧体诗词推向第一个高峰,随着楚辞渐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汉魏六朝诗坛,文体的形成与内容总是随着社会和人对自然的认识而演化的。唐朝是中国封建体制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社会开放繁荣程度,还是人性抑制的宽松与精神世界的舒展,都是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这个比较适应文人墨客居住的社会环境,突发了诗人精神形象的跨越。唐朝诗的形式内容,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的 《蜀道难》、 《将进酒》、杜甫的 《兵车行》、白居易的 《长恨歌》是这个时期诸多优美诗篇中的代表。唐朝诗的形式与内容,造就了百花齐放的格局。“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七言乐府”、 “五言乐府”、“七言绝句”。一个开放的社会和一个舒展的精神世界,绝非能用一种或几种文体形式就可以表现情感世界的。但是,再完美的事物随着社会和人的审美变化,必然会扬弃蜕变的,因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认识的变化推动着审美的变化。苏轼,李清照,在宋词上放扬光大。宋词找到了一个与唐诗不同的审美方式,这种方式更接近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我们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清照的 “声声慢” 《寻寻觅觅》的时候,那节奏,那内容表达,那情感流露的状态,唐诗能如此的表现出来吗?唐诗、宋词的辉煌注定是要走完它的顶峰的,元朝的关汉卿、马致远把以前的诗体大加松绑,用戏剧歌咏方式唱出来。元曲增速了诗歌的演化过程。可见,旧体诗词不管它多么完美绝伦,都会被另一种形式演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规律。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表达的方式肯定也是有着区别的。如果我们抱着千年的木乃伊,站在现代停放尸体的水晶棺材面前说三道四,未免有些滑稽。“五四”运动向旧文化的封建礼教宣战, “五四”的精神在于它敞开胸怀去拥抱一个开阔广浩的世界,但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连续稳定渐进的达程,革命性突然断开必将造成文化的破坏的损失,现在我们逐渐反思这个过程,就会意识到这之间的利弊关系。革命的行动总会损失一些可以续承与发扬的东西,就像洪水冲走了残渣污垢,同时也冲毁了农舍良田。 “五四”后,胡适、郭沫若开创了新诗的纪元。这种开创实际是模仿西方的近代诗,现在看起来再也不过如此地幼稚了,但是,谁能说孩子迈出的第一步不幼稚呢,作为父母,那一步是多么的重要以至终身难忘。由于新诗容易被多数人掌握,它的形式以及内容能承载多元文化的撞击,而旧体诗的形式,很难接纳另一种文化带来的奇葩异彩,于是旧体诗词就难免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外来词汇的影响现代汉语是东西文化汇合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汇合是社会进程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必须经历的阵痛。现代我们汉语中的词汇,如 “社会主义”、“会议”、“干部” “资本主义” “蒙太奇”等等,这些西方进口的词汇,它们与 “七言” “五言”这种严格的格律诗的平仄无法融会,表达情感的厚重也存在不足。缺少了这些语言,又不能全方位地表达时下人们的情感,这种两难的境地给旧体诗带来了窘迫。内容表达的影响由于现代工具和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手段越来先进,认识上的突破,让宗教神灵黯然失色,从情感放大以及对审美的重新定位,以此扩展了内容质度的情感与广度,仅靠形象虚化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空间。现代人再不为一个圣旨画地为牢,或一个斗转星移去判断朝代的更迭和人的命运兴衰,和一个假象让鬼神成为附体。这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形态,在这个形态下,只能用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表现情感和情绪。正是这种环境的多样性,旧体诗词的诸多格式限制和长期不变的形式,难以承载现代多元的艺术符号,困境也就必然了。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人生活方式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紧张地工作、疯狂地享受、明白无误地发泄情感、自我意识无限地放大。电影、电视剧、卡拉 OK、舞厅、夜总会、网吧,这些多种形式的快餐文化加大释放人的情感,决不像古代人那样,独钓寒江、隐居南山,情感受到压抑,不得不用隐喻的诗歌发泄。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与旧体诗词一样成为历史的丰碑了。而现代人他们喜欢用什么样形式和内容表达情感,他们就用什么,基本没有约束力。旧体诗词的生活时空也就失去光彩。文学逐渐远离现代人的影响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科学和发展以及人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们越来越关注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时间,那种深沉、忧郁、严肃、反思的文学形式的说教,和诗歌严格形式的浪漫,已经与他们不合拍。我们现在还很难知道这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预测人和未来的先知,那一定是虚假了的人格神化。的确,现代青年人很少有人去读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更何况诗的隐喻,意象的跳跃。对他们来说,一场舞会、一首卡拉 QK、一次 QQ上的聊天,一段短小的微博,比写诗和读书更能发泄情感。现代人的一句口头禅:开心就好。我们承认中国新诗同样处于困窘,这是新诗的发展过程还不到一百年,它的形式和内容的调和还没有到最佳状态。它需不需要严整的韵律,它需不需要有规律和节奏,它需不需要乐感的流动,它需不需要节制词汇表达无限的情感,它需不需要规范形式,这都值得研究和探讨。但是,新诗必定它能服从现代人的心律和生活节奏起伏跳动,能捕捉现代人繁杂多变、大起大落,各种人流,各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刹那间的情感流动和审美快感。它随心所欲将现代汉语溶入诗化的艺术符号中去,完成诗美的义务,而旧体诗词却难承当这些功能。旧体诗词能不能走出困窘,这需要让时代和时间去回答,任何一种文明总是在不断地演化和进化,这种演化和进化是自然变化中的人不断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时产生的审美意识所决定的。如果一成不变,那决不符合自然规律。我认为,旧体诗词能不能走出困窘无所谓,旧体诗词的丰碑碑已经树立在世界文化的顶峰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历史或者一种文化去永恒不变地刻舟求剑的方式偏执困守,因为这不利前行,如果一直扭着头在后看中前行,时间一长,你一定会拉开队伍,成为落伍者。


IP属地:四川1楼2024-07-10 07:13回复
    谢谢您的浏览点赞!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7-11 07:17
    回复
      好样的!学到。我认为近十几年手机风靡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是倒退的,我感觉缺失开心。无关风雪,无关诗歌。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12 00:01
      回复
        你说的很对,手机让本应该学习读书的人都误导了。这是某些科技对对类的伤害。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12 07:27
        回复
          谢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04 0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