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吧 关注:19,512贴子:53,490
  • 1回复贴,共1

夏目漱石《三四郎》(吴树文 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四郎入京这一段实在是很有共鸣。浮士德博士被梅菲斯特判定愿望达成判定存在于如下的篇章里:“不错!我对这种思想拳拳服膺,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
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董问樵 译)
这段我十分喜爱,在以前读杨武能译本的时候几能成诵。但是浮士德博士讲出这番话的时候究竟还是一个国家功臣、皇帝宠臣和地主老财的身份讲出,如果不是歌德把施工的背景设为了开凿中的墓地,那么几乎就是合乎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誓言的情况。
以前每次旅行到达大城市的市区,我都会站在过街天桥或者什么地方,学着浮士德吟诵“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不过当短暂的“在路上”的状态结束,三四郎初入京的状态更是常态。
“世界是如此动荡,自己观看着这一动荡,却不能参与。”
不过三四郎总是处于故事中心的,而我却不是。倒也不会自作多情,只是偶尔的感慨。
我见有人讲这是三部曲之伊始,依次为《其后》和《门》。大约中学时代的军训期间,我不去和拥挤的人群抢食,独自在教室读着《门》,初秋的风从位于六楼的教室穿堂而过,目下的却是徘徊于门之外的故事。现在所记的并不多了,只记得男主去寺院短期修行,却总是不入法门。而前言却说夏目氏的三部曲由《三四郎》提出课题,由《其后》归纳,而《其后》播下的种子,由《门》结出。
但是我终究没有搞懂,《门》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转回身来,只觉得自己还是初入城市的三四郎,住在死掉也无所谓,却总是绕着“动荡”旋转,总是处在“动荡之外的地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8 22:14回复
    打错了几个字。(›´ω`‹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08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