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8,714贴子:2,598,575

分析尔雅词汇来揭开古代社会构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本帖有门槛,需要学习藏语文拼写才能看懂,否则就是“修仙”内容。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0-26 21:36回复
    首先,尔雅是儒家经典之一:
    五经传
    九经



    礼(仪礼/周礼)
    春秋礼记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穀梁传
    七经十二经
    论语
    孝经尔雅
    十三经
    孟子
    《尔雅》原本只是纯粹的一部词典,与儒家并无关系,但后世儒家将其列入十三经中,使其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汉书·艺文志》称汉代重视经学,尔雅便是正宗的经学解释书。作为儒家之经典。唐朝时,是学馆生徒必读书之一[2],后便归类为训诂书,列位于十三经之中。清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0-26 22:09
    收起回复
      在开始之前呢,我要声明一点,我以往的言论都不是原创,都是搬运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我的评论;我支持他们的观点的;比如郭沫若关于“夏”的内容,具体可以看我帖子。
      以下也是转载:李山:读懂你从未彻底读懂的《诗经》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雅,今天我们也在说,这个人很雅致,雅就是高雅。雅的含义是什么呢?古人说:“雅者,正也。”在此,“正”就是“标准”的意思。《论语》说,孔子在读《书》、读《诗》还有做典礼司仪的时候,所操的语言是“雅言”。
      孔子说的“雅言”,不是指老夫子家乡的山东话。这所谓的“雅言”就是通行于各诸侯国的标准语,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普通话”。孔子家乡那时候一定也是有方言的。这个“雅言”的“雅”,就与这里所讨论《诗经》的“雅”相关。
      顺着“标准语”这个说法还可以问:雅,哪个地方的方言就是当时“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啊?回答是,恰恰是《诗经》大雅、小雅诗篇产生的地区的方言。若不怕有简化的嫌疑,也可以说,雅言就是以西周人群所操语言为基础的。周人起家的区域,就是今天陕西一带。周人建立了强盛的王朝,他们的语言就很自然成为天下人都遵循的“雅言”,他们以“雅言”歌唱的诗篇,也就是“雅”了。
      当然,“雅”在这里,可能还包括周人生活地区流行的乐调。当今的陕西不是还流行秦腔吗?最近,这里的“老腔”也很流行,知名度甚至是要超过秦腔呢!也可以说“雅”的歌唱,就是西周版的“秦腔”或“老腔”啊!】
      尔雅就是一本古文百科词典,为:
      儒家經典 六經: 詩經 | 尚書 | 易經 | 儀禮 | 樂經 |
      春秋四書: 大學 | 論語 | 孟子 | 中庸
      十三經:詩經 | 尚書 |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周易 | 左傳 | 公羊傳 | 穀梁傳 | 論語 | 爾雅 | 孝經 | 孟子
      的十三经之一。


      IP属地:四川5楼2024-10-27 00:08
      回复
        以下转自:作者徐江伟 《雅言字读音的古羌藏语来源——藏语口语与雅言古字的严格对应关系》
        该作者其他作品:2013年的《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与2017年的《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
        欧洲人的“斯瓦迪士核心词法”,只需找出100个常用词,就可证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同源性了。
        但问题是,这些古藏语词汇很多是带有前缀音和后缀音的,在那个语言中,这些“音素”必要时是可以独立出来的,即可读出声来的。并且,古藏语词汇用作动词的时候,通常有“时态”(现在、未来式;自主和不自主式;命令式等),用作名词的时候,通常要后缀一个虚词。它们都是以“不定式”形式存在于藏语字典里,与汉字完全不同。最后,这些雅言古字只出现在古奥的文言文中,大多至今大多还停留在书面语言里,没有进入汉语口语。但在藏地和藏语里,它们都是口语用词,都来自《藏语口语词典》,即使目不识丁的老妪也在频繁地使用着。那么,这些雅言古字最初表达的是什么语言,是什么人在使用,不就清楚了吗?
        在那个语言环境中,在藏人的平常对话中,他们就会时不时地就会冒出诸如“孰能当之?”“陈胜者,阳城人也!”这般句式的话语来。我们的确可以肯定地说,古汉字确经历过一种跨语系的转变,从最初表达古羌藏语(一种不那么典型的多音节黏着语),转变成了现在的单音节汉语用词。文明起源是以什么为标识的?主要的就是文字,笔者在《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书中就已指出,所谓“文明”可以这样理解:“文”就是文字,“明”就是出现,古汉字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文明已然形成。


        IP属地:四川6楼2024-10-27 00:13
        收起回复
          所谓文明,就是那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有很多,但只有文字能把人类与动物彻底区别开来。再现古汉字的起源情景,考证古汉字读音的来源,就是文明史研究最为核心的内容。任何忽视或者根本不涉及汉字起源的史学理论,最终都将是浮在表面的泛泛而谈,中看不中用的的空中楼阁。来自西方的“核心词”说法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找出再多的核心词也说明不了语系归属。语言是否同属于同一个语系并不是由词汇决定的,而是由语序、构词方式和发音方式决定,这才是一种语言的基底和骨架,这些方面藏语都与汉语有根本的不同。词汇充其量不过是语言的皮毛,语言系属不是由皮毛决定,必定由它的基底和骨架来决定。语言中的常用词汇可以从一种语言大量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只要语言的基底和骨架没有变,其系属仍是不变的,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日文中有大量的汉字,但日语与汉语仍分属于不同的语系。雅言古字与藏语口语的严格对应关系,还表现在即使是一字多义或双音连绵词,都是一一对应着的。藏语口语与雅言古汉字的源流关系,还表现在原始本义上,即古汉字刚造出来时所表达的含义,许多古汉字的含义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本义甚至荡然无存了,但在对应的藏语口语用词中,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它的原始本义,如此,“源”与“流”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对应藏文的转写和注音方式上,笔者没有完全采用通行的“威利转写”(国际通用的藏文转写方式,将之转写成拉丁字母的系统性方案,1959年由特瑞尔·威利发明,例: སྡིག་པ་(sdig pa)几乎无法读),因为威利转写之后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读不出来,等于没有转写。这种转写的特点是毫无遗漏地转写每一个藏文字母,完全不顾及藏语的实际读音,特别是藏文中的“下加字”,根本就拼读不出来。未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主要采用拼音字母转写,目的是让读者更容易拼读,从而明白藏语发音方式与汉字读音之间的根本区别。


          IP属地:四川7楼2024-10-27 00:16
          回复

            膳(shàn),本义指饭食、进食。西周小克鼎铭文中有嘉奖“膳夫”的记载。《说文》:“膳,具食也。”《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礼记》:“膳于君。”《左传》:“公膳,日双鸡。”但汉语口语中没有把吃饭叫作“shan”的情形。
            藏语的确是把“吃”叫作“shan”(ཟན་ hsan)。吃肉:ཤ་ཟན་ (xia hsan),藏语是倒置语序。
            吴越方言把“贪吃”叫嘴“shan”,可能是古藏语残留。

            孰(shú),古代汉语中为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个。例如《战国策·齐策》:“吾与徐公孰美?”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是孰非。孰何(谁何)?孰与(与谁)?
            藏语把谁、何人叫作“shu”(སུ་ su),这是它的读音来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10-27 00:46
            收起回复

              牒(dié),古代是指文书、证件。《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说文》:“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又曰:“从片,枼(yè)声。”
              藏语把本子、卷子、册子叫作“die”(དེབ་ deb 康或安多如此读),这就是它的读音来源。怎么可能是从“yè”而来呢?

              帛(bó),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指一种贵人专用的白色纺织品,后来也指丝织品、棉织品。如《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说文》:“帛,缯也。从巾,白声。”
              藏语把羊毛、毛线、毛纺叫作“bo”(བལ་ bae 康方言)。棉花:ཤིང་བལ་(xing bae)。这才是“帛”读音之来源。此“白”是用来会意的,而不是读音之所从来。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0-27 19:00
              回复

                躺(tǎng),传统说法是“从身,尚声”意为“身体摊平”。但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尚”的读音与“tǎng”八竿子打不着。
                笔者发现,这个“躺”最初是指一种苯教下葬仪轨,为帝王和贵族专用,敦煌藏文献中多次出现了(参见黄布凡《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藏文记作:བཏང་(utang),特指对尸体的摆弄安放(‼️བཏང་是གཏོང་的过去式),藏语本义是“放下、放平”)。
                如此就可解释“躺”为什么由“身 尚”组成,会意字,先秦时代的“尚”不是什么人都可用的。并且“躺”与“铴”读音相同。

                永不停歇地“卜”(bǔ),这是华夏古文明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的最大特征。占卜之“卜”,古代是指一种用火灼龟甲,观验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巫术行为。萝卜之“卜”(bo)是为虚词,读轻声。
                《周礼·大卜》:“问龟曰卜。”《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那么这个“bǔ”读音从何而来?有人说“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这当然是对的,但仍然没有说清说读音的来源。
                藏语把钻子、锥子叫作“bu”(འབུག་ nbuh),正是它的读音之来源。因为占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用一种钻子刻凿出一个凹孔,再用炭火来灼这个凹孔使之开裂。藏语“铜锥”叫“商卜”(‼️ཟངས་འབུག་(hsangs nbuh)。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0-27 19:34
                收起回复

                  雅,好也,美也。远古时代的“雅言”,是相对于被统治者的方言土语(鄙语)而说的。整个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说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文明起源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真相之所在。
                  藏语把好的、美的叫作“ya”(ཡག་པོ་ (བོ后缀词)yag bo),也把野牦牛叫作“ya”(གཡག་ gyag),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都有“牦牛种”的观念。既如此,把自己的语言称之为“雅言”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诋(dǐ),指说人坏话,骂人。《说文》:“诋,诃也。”词组有诋斥、诋辱、诋毁等。
                  藏语把“责骂”叫作:སྡིག་པ་(པ是刺缀sdig pa),且有“罪过、罪孽”之义。过去式: བསྡིགས་ (bsdigs),未来和命令式:སྡིགས་ (sdigs)。三者读音基本相同,都可读作“诋”。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0-27 19:39
                  回复

                    臧(zāng),意为“美、好、善”。《尚书‧盘庚上》:“邦之臧,惟女众。”(卫藏的藏,藏族的藏)
                    《释诂》:“善也,从臣,戕(qiāng)声。”其实它根本就不是形声字。
                    藏语把“优秀”叫作:གཙང་(hzang),也指带彩之家畜(献给神的供品)。可以肯定“臧”读音来自古藏语的“hzang”,与“戕”(qiāng,意为“残害”)没有任何关系。

                    疓(nǎi),病也。只见于文言文而不见于汉语口语。
                    藏语把“病”叫作:ནད་ (nad)。病人:ནད་པ་ (nad ba 疓巴)。看病:疓巴底。头痛:“聝疓”(མགོ་ནད་ mgo nad)。龙病:ཀླུ་ནད་ (glu nad),指麻风病和精神疾病。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10-27 19:45
                    回复
                      御(yù),本义是指皇帝专用的东西,也指皇帝本人和他的行为,例如:御座(皇帝的座位)。一般认为“御”字从“卩”(像人跪拜之形),以“午”为声符。但这是错误的。
                      藏语把绿松石叫“yu”(གཡུ་ yu),正是“玉”的原始本义。从遥远的史前时代起,绿松石就已经是王者专用之物。故这个藏语词汇才是“御”的读音之来源。
                      藏语把王畿”叫作“御茹”(གཡུ་རུ་ hyu ru),正是“王茹、第一茹”的意思。

                      视(shì),本义是指君王、贵人的看、观察,例如:省视、视察。汉语口语不用。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战国策·齐策》:“熟视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
                      但传统说法是“视,从见、示声。”异写作“眡”(shì),那就是“从目、氐声。”这些都是不可信的。
                      藏语把“看”(敬语)叫作:གཟིགས་ (si),例如:གཟིགས་སྐུལ་ (读作“视顾”),藏语意为“关照、照顾”。གཟིགས་ཞིབ་ (读作“视悉”),意为“调查、视察”。
                      由此可知这个藏语“shi”才是“视”的读音来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10-27 19:50
                      回复

                        晲(nǐ),指日落或日光。汉语口语不用。同源字有:暱、霓等。《說文解字》:“暱,日近也。”又曰:“霓,从雨,兒声。彩虹。”
                        藏语把太阳叫作“ni”(ཉི་ nyi),就是这个雅言古字的读音来源。

                        睨(nì),有斜着眼睛看、斜视等义。又曰:“从目,兒声。”
                        嘉绒藏语把眼睛叫作“ni”(དམྱིག་ nyig),正是这个雅言古字的读音来源。

                        粕(pò),指酿酒剩下的米渣。又曰:“从米,白声。”
                        藏语把酿酒、酒粬叫作“po”(ཕབས་ pabs),正是它的读音来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10-27 20:08
                        回复

                          勘(kān),指看、验看、判断。又曰:“从力,甚声。”
                          藏语把专家、大师叫作“kan”(མཁན་ mkan),并有验看者、判断者之义。例如把寺庙中的老师叫“堪布”(མཁན་པོ་),把上师叫“堪钦”(མཁན་ཆེན་),把风水师叫“萨勘”(ས་མཁན་),把占卜师叫“恰之祖勘”(བྱྭ་འི་གཙུག་མཁན་ )
                          这才是此雅言字的读音来源,而不是“甚”(shèn)。

                          昃(zè),象形会意字,指对太阳、日相的观察和记载。古代也指太阳偏西,一天将结束之时。有时也指时间或时日。称颂帝王勤政的套话“昃食宵衣”,意为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
                          《易·离》:“日昃之离。”《书·无逸》:“日中昃。”《周礼·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淮南子·地形训》:“东西方曰昃区。”
                          藏语把日期、号子叫作“ze”(ཚེས་པ་ zes ba),初一:ཚེས་གཅིག་(zes-jig)。这才是“昃”读音之来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10-27 20:13
                          回复

                            綯(táo),指绳子。《诗·豳风》:“宵尔索綯。”《笺》:夜作绞索,以待时用。但不是以“匋”(陶)为声旁。绳子与“陶器”会有什么关系呢?
                            藏语把绳索、麻绳叫作“ta”(ཐག་པ་ tah ba)。这才是这个雅言古字读音的来源。

                            酌(zhuó),指商量、考虑。例如,斟酌、参酌、酌情、酌办 、酌定、酌量等。《说文》:“从酉,从勺,勺(sháo)亦声。”
                            藏语把商量、同意、商议一致叫作“zhuo”(གྲོས་ zhoe),同意、通过:གྲོས་འཆམ་(zhoe njam 读作“酌加木”) 。 这个才是读音之来源。“酉”和“勺”都是用来会意的。这个“勺”(sháo)怎么可能成为它的读音来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4-10-27 20:18
                            回复

                              抄(chāo),指褫夺、抢夺、掠取。如:抄暴(以武力掠取);抄夺(抢劫掠夺);抄掠(搜劫他人财物)。又曰:“从手,少声。”但问题是“少”(shǎo)并不读作“chāo”。
                              藏语把抢走、褫夺叫作“cho”(འཕྲོག་ nchog)。抢劫:དབྲོག་པ་(nchog ba)。据《辽史·国语解》记载,契丹语把“征战”叫作“炒伍侕叵”,其实就是这个古藏语词汇的汉字注音。

                              许(xǔ),本义是指祈请、应答、应允。《尚书·金縢》:“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诗·大雅》:“昭兹来许。”《孟子‧梁惠王上》:“王许之乎?”《说文》:“许,听也。从言,午声。”
                              藏语把“请问、禀告、说、做”叫作“xu”(ཞུ་ xu)。请求: ཞུ་ བ་(xu ba)。这才是它的读音来源。“许”与“午”(牛)之间只存在“会意”的关系,不可能是读音来源(古羌人有以牛为大习俗)。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4-10-27 2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