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歌谣既是民间即兴、自由创作的大众文学,也是珍贵的社会政治史料,具有强大的社会批判和政治预言能力。不少秦汉史学者指出民谣是汉代民众参与和批评时政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担当了社会舆论监督的角色,对改善当时的吏治和政治发挥了一定的正面作用。① 历史上有一些民谣,确实表现出对统治当局的强烈批判精神,对时政的高度关注和迅速反应以及凝聚民心、表达民意、影响舆论走向的能力。但也应该指出,传世历史文献载录的民间歌谣,虽然是“非官方”、“非主流”的言论,所反映的却不一定都是平民的心声,更不能一概、笼统地定义为广大民众的真正心声,代表普遍的民意诉求。本文试就部分论述细节比较丰富、历史语境比较清晰的民谣做一些较深入的剖析,并借助现代舆论学、传播学的理论,从议题设定策略、利益相关、传播范围、语言风格等角度,重新解读汉代民间歌谣的政治作用及其意义,希望借此走出历史民谣研究中的“人民集体意志”或“民众心声”的迷思。
歌谣是汉代社会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善歌,习以歌咏表达心声,即《书•舜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② “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③ 先秦诸侯卿大夫在交际活动中诵咏的,多是流传有绪、耳熟能详的诗篇。对于具有类似的系统诗教背景的各国士大夫来说,这些诗篇的语词、意象,已构成一套默契而有效的沟通符号,令他们得以直接或婉转、含蓄、甚至意在言外地抒发其理念、感受。但因时因地、有感而发、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即兴歌诵,也很常见。一般民众也习以歌咏抒发心声。《诗经》所辑300余首诗篇,不少改编自周代民众的即兴歌咏。在乡村,“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④ 市井之中,如《史记》所描绘之荆轲,“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荆轲出发刺秦前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⑤ 千古传诵。
歌谣是汉代社会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善歌,习以歌咏表达心声,即《书•舜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② “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③ 先秦诸侯卿大夫在交际活动中诵咏的,多是流传有绪、耳熟能详的诗篇。对于具有类似的系统诗教背景的各国士大夫来说,这些诗篇的语词、意象,已构成一套默契而有效的沟通符号,令他们得以直接或婉转、含蓄、甚至意在言外地抒发其理念、感受。但因时因地、有感而发、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即兴歌诵,也很常见。一般民众也习以歌咏抒发心声。《诗经》所辑300余首诗篇,不少改编自周代民众的即兴歌咏。在乡村,“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④ 市井之中,如《史记》所描绘之荆轲,“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荆轲出发刺秦前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⑤ 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