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不同体质的春分养生。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人的体质划分为9类。我们可以据此对照判定自己属于哪一种体质,从而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平和体质,即正常体质,只要注意根据节气的特点而合理地进行饮食搭配即可。气虚体质,主要表现为身体虚弱,肌肉松软,声音低,易感到疲劳,常出虚汗,很容易感冒。这样体质的人除了需要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等,进行饮食上的调养,还需要适量
-
0山药薏米粥:原料:山药、薏米、莲子、大枣、小米。做法:将山药、薏米、莲子、大枣与小米共煮粥。煮山药以15~20分钟为宜,先放薏米、后放山药。功效:排湿补牌胃。糖尿病及大便干燥者禁食。香椿豆腐:食材:香椿200克,内酯豆腐一盒。做法:香椿洗净、开水中焯过,晾凉后切成细末。将内酯豆腐从盒中取出后,切成1厘来见方的小丁。香椿和豆腐一同放进小盆中,放入适量,盐,拌匀后装盘。功效:润肤明目,益气和中,生津润燥。
-
0春分的民俗文化:感恩祭祀 二月春分,人们开始进行扫墓感恩祭祖的活动,也叫春祭。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古时候的扫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浩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之后,再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南方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是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到清明(古谷雨)时要扫完。 民俗活动:春分树蛋 每年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有人做“竖蛋”的游戏和实验。据说这个游戏是中
-
0“春分养生”1.预防疾病春分防疾,一要经常开窗通风,把室内的污浊空气散出去,保持空气清新;二要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的疾病防御能力;三要注意口鼻保健;四要注意避免在春季大风天到户外受风;五要注意防止受凉2.保护咽喉春分节气气候干燥又多风,呼吸道防御抵抗病菌能力下降,容易患咽喉炎。“咽需液养、喉赖津濡”,咽喉需要津液的濡养,如果津液亏虚或者运行失常、不能到达咽喉,则咽喉容易干燥并产生一系列疾病。所以,春分节
-
0诚心正意自求多福: 中国的家庭充满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但是在慈爱、溺爱、真爱之中,我们的父母、长辈大都采取的只是溺爱,以钱财物质示爱而不知其中的危害。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指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品质好的孩子,如果给予的钱财物质过多,必定湮灭他们的志气,在安逸
-
0诚心正意自求多福: 西方人也有同样的认识,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不留金钱,留下志向。他曾对女儿说:“你们长大以后,要自己去谋业。我只给你们精神财富,把你们引向正确的生活道路,绝不给你们留下金钱。” 我国民间有个说法:“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如果从修身明德内求的视觉解释这个“福”,的确是人人皆可以拥有,不必身外求。家庭教育如果能指导和帮助子孙主动将这个“畐”字置入自己的心身中,安放在下丹田
-
0最根本的养生之道是道德养生 什么叫“养”呢?“养” 在古代的意思,就是一种饲养、 营养,主要是指一种能量和物质的供给、需求、获得。《礼记. 郊特牲》当中,把这个“养”分了两大类:“凡食, 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这是对食物、饮食定的概念。就是说,凡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它是养的我们生命体内的阴气;而我们饮水,水流入口为饮,这个时候饮进去的,包括琼浆、 美酒之类,它是养我们体内的阳气的。它非常严格地描述了这
-
0最根本的养生之道是道德养生 什么叫“养”呢?“养” 在古代的意思,就是一种饲养、 营养,主要是指一种能量和物质的供给、需求、获得。《礼记. 郊特牲》当中,把这个“养”分了两大类:“凡食, 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这是对食物、饮食定的概念。就是说,凡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它是养的我们生命体内的阴气;而我们饮水,水流入口为饮,这个时候饮进去的,包括琼浆、 美酒之类,它是养我们体内的阳气的。它非常严格地描述了这
-
0孝道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尽孝对健康的正面影响: 如果我们不能恭恭敬敬做人,处下时做不到恭敬和孝敬,处上时做不到慈爱和仁爱,那么无论是诞生于对内文明的观察,还是运用慧眼内观,或是进行心灵的内察,都能够发现体内会出现不良的变化。 所观察到的这些变化,将会不利于自己,很多时候甚至会祸不旋踵,回馈反应很快。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能量的流动反馈,或者说这种不好的能量在反馈的时候非常及时。 譬如,不孝、非孝、假孝、伪孝
-
0“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鸟儿欢快鸣唱,此时正是它们繁衍后代的关键时期。若在这个时候打死一只母鸟,巢中的幼鸟便会因失去母亲的照顾与喂养,难以存活,只能在巢中绝望地等待死亡。同样,三月的鲫鱼腹中满是鱼籽,每一条都承载着万千生命的希望。古人云:“天地有好生之德。” 大自然赋予万物生存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
-
0孝道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当前社会上,各个教育口存在一个共性的现象,普遍比较重视和突出"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这种带有共性需求的社会现象,是在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滑坡以后必然最先凸显的共性现象。 因为"孝道"和"感恩"这两项内容最贴近人们的生活,最容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急需的"功利性",常常会阻碍人们对治病要治本的认识,过份重视治标就会轻视治本。精神世界的治疗,同样需要标本
-
0孝道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孝道文化溯源:析“孝”字,了解孝道文化内涵: 当今社会,为人父母者的“上慈”常常是盈余的,但是为人子女者的“下孝”却是缺如的,“老” 字本有结构中所形成的“孝”的完整内涵,在社会当中严重缺损。人老了却没人赡养,人们只知道溺爱自己的子女,对父母却毫不尽孝。要想根治这种现象,需要再次走进道德根文化,找到孝道文化的根源,在根文化井泉当中再次吸取精神营养,来重振民族文化和整个国民精神。发
-
0七相的基本内容包括: 站相——站如松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坐相——坐如钟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行相——行如风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睡相——睡如弓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说相——说吐莲的意识身识口识品格行为训练; 吃相——吃数珍的意识身识口识品格行为训练; 动相——动守信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七相训练,就是从遵度、循数、守信三个方面,对意识身识口识进行规范化的训练,简称为身口意正善行为训练,
-
0孝与忠:仁德与信德很多人在探讨修身、修德,但只是停留在嘴巴上谈论,而不能够具体落实在孝行方面去行孝。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家庭里对父母表现得非常苛刻,常常把父母当作孩子一样呼来喝去,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孝道才是修身当中的进阶之梯。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或是修身实践当中,要真正把“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落实在修和行当中去践行和实行,那么才是一个完整孝道文化的实行者和传播者。 ——摘自
-
0“惜命爱生”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春季养生的论述,其中最重要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了春季顺时应节修身养生的规范,研究参考的价值很高。《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段话告诉我们,春天的三个月里,天地能量周期性地又一轮复临生
-
0立春节气原味菠菜:食材:新鲜菠菜400克、银耳50克、大枣6-7枚,花生油 50克。做法:新鲜菠菜洗净捞出(沾水与菠菜一起放入锅中),切成两段,梗叶分开;银耳泡软:大枣洗净备用。花生油烧至六、七成开,先放菠菜梗、梗上放菠菜叶,叶上放银耳红枣、盖上锅盖,烧至有热气从锅盖冒出,即开锅盖,调咸盐,出钢盛盘。功效:调养脾胃、祛风除湿,防治口舌干燥。菠菜翠绿娇艳、烂滑营养全且原昧,老少咸宜。
-
0立春节气蘑菇茼蒿:食材:新鲜苘蒿400克,蘑菇50克,豆腐皮(或豆腐干)50克,花生油 50克。做法:新鲜茼蒿洗净沾水捞出,切成两段,梗叶分开;蘑菇50克,水蓼备用。花生油烧至六、七成开,放入蘑菇、豆腐皮,炒出蘑菇香,再置入茼蒿梗、梗上放苘蒿叶,盖上锅盖,烧至有热气从锅盖冒出,即开锅盖,调咸盐,出锅盛盘。功效:茼蒿性温,味甘涩;入肝、肾经;香菇具有和胃、健脾、补气益肾的功效;香菇加豆腐可以健脾养胃,增加食欲。整体起到调养
-
0仁德之爱 仁德之悌 悌的分类: 敬重兄长及平辈同事,同辈友爱为悌。 仁德之悌,也是仁德四个分支中的最后一支,是其中的第四个元素。 悌,可以分为仁悌、孝悌、友悌、顺悌、恺悌、谨悌。 仁悌:仁爱悌敬。 孝悌:敬与爱和谐统一,入孝出悌。 友悌:兄弟相互友爱。晋朝潘岳《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顺悌:谦逊和顺待友邻。汉代桓谭《新论》:“贤有五品:谨敕于家事,顺悌于伦党、乡里之士也。” 恺悌:做人和乐而平
-
0仁德之爱 仁德之悌 悌的分类: 敬重兄长及平辈同事,同辈友爱为悌。 仁德之悌,也是仁德四个分支中的最后一支,是其中的第四个元素。 悌,可以分为仁悌、孝悌、友悌、顺悌、恺悌、谨悌。 仁悌:仁爱悌敬。 孝悌:敬与爱和谐统一,入孝出悌。 友悌:兄弟相互友爱。晋朝潘岳《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瑟琴。” 顺悌:谦逊和顺待友邻。汉代桓谭《新论》:“贤有五品:谨敕于家事,顺悌于伦党、乡里之士也。” 恺悌:做人和乐而平
-
0大寒节气宜食 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一般年份的大寒都适逢春节,这期间很多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与暴饮暴食,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对脾胃主动进行调理与养护。
-
0今日2024年大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防寒保暖,出门要戴上帽子、围脖与手套。
-
0信德具备的综合表现 信德在五臟中对应脾胃,主持的物元能量主要是元气,体元为常在。 当信德完善的时候,阳土之德的五数是完整的,信德的表现也很阳光,脾胃系统也具备器质性的健康。 具备信德者,必定在人生追求上能够选择并亲近大道,如果爱好修身,并且去实践修身,最终的结果就是直通大道,成就大道。 信土能够修到极致,就能成就自己的大道。 信德具备的人,诚信道德因果律。 在做人行事上表现得忠信诚实,厚道稳重,宽宏敦实,
-
0七相的基本内容包括: 站相——站如松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坐相——坐如钟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行相——行如风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睡相——睡如弓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说相——说吐莲的意识身识口识品格行为训练; 吃相——吃数珍的意识身识口识品格行为训练; 动相——动守信的意识身识品格行为训练。
-
02024年的最后一天,祝大家平安健康吉祥!
-
0冬至要注意饮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而且地炁丰富的根块类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 冬至时节的饮食还宜多样化,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地选用高钙食品。 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还不可过食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 冬天阳炁收藏,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
-
0冬至要注意饮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而且地炁丰富的根块类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 冬至时节的饮食还宜多样化,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地选用高钙食品。 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还不可过食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 冬天阳炁收藏,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
-
0冬至身识养生 1.防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在此期间应注意身识养生的“冬藏”。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外出要及时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在冬装的选择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穿脱方便,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耳朵、颈区以及足部的保暖,以防发生冻疮以
-
0什么是守信 《黄帝四经·经法·君正》中指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乳(亂)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乳(亂)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大道的自然法则及其所诞生的宇宙秩序,是最符合“德一”品质要求的法则与信仪的度,符合空间秩序规律性。 正,是仁、义、礼、智、信五种能量元素的得一综整。《黄帝四经·经法·四度》曰:“县(悬)之下曰正。”正,也就是得一态天地之间能量的和谐统一,以及动态的度、数守衡。
-
0关于声音与健康的关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揭示的声音的物理特性就可以作出一些解释,但是还不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揭示更为深刻。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中国的文字中,“声”和“音”是一字一义,中国古人是明确地将“声”和“音”分开进行研究的。古人讲“五音”却不说“五声”,讲“音乐”却不说“声乐”,而“声乐”则是属于西方智能思维的概念。 声,是指后天智能思维通过耳朵能够感受到的能量的波动。音,则是
-
0四季的音韵养生:年度周期律中的用音,分别为:“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哂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冬季可以用“吹(fu)”产生的音来防治肾藏的疾病,以及调养肾炁(气)能量。 “肾吹唯要坎中安”,是指先天之本的肾炁(气)能量,在吹音之音韵玄曲波的作用下,能够使坎卦能量,也就是肾水能量净化、提升,量变与质变,使先天之本安宁稳固。——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第372页。至诚感恩作者!
-
0“大雪宜食”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其表现为五心烦热,五心即双手心、双脚心和胸心;还表现为面红上火、口腔咽喉干燥,干咳,口唇皲裂,夜出盗汗、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因而宜防燥护阴,滋肾润肺,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芝麻、蜂蜜、百合、莲子、淮山、银耳、萝卜、白菜、茄子、莲藕、马蹄、菱角、香蕉、雪梨、甘蔗等,忌食燥热食品,如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以免化热伤阴。阳虚之人
-
0大雪口识养生冬季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支配内臟的植物神经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胃肠调节功能易发生紊乱,使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引起胃病产生或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冬寒之气还能通过口腔、鼻腔以及皮肤经络侵入脾胃,令寒气聚于脾胃不易
-
01丶坐如钟。2丶站如松。3丶行如风。4丶卧如弓。5丶说吐莲。6丶吃数珍。7丶动守信。
-
0小雪宜食: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但是过热的食物并不相宜、麻辣太过的食物最好也不要吃,否则这些食物容易助长体内异常的“内火”。在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会感到口鼻干燥,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海带汤、萝卜黄豆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小雪节气里食用。 小雪时节,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
-
0立冬的正善治养生篇 口识养生: 立冬的饮食调养,重在养阴,以“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为原则。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 立冬进补要根据年龄、体质的不同因人而异,中医的养生原则是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平时食味适宜减少咸味增加苦味,以此来调养
-
0立冬的正善治养生:身识养生:立冬时节防风寒:立冬是秋冬季节交替之时,温差较大,空气质量下降,加上此时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多发。提高免疫力 预防风寒为病,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及时增加衣物、被褥。忌寒极时方加棉衣,应当逐步加厚,不能一次添加过多,以没有寒意为当。保暖过度时,免疫力反而会下降。每日早晚还应当坚持用冷水洗脸,浇点冷水拍一拍自己的百会,这叫“冷冲”。这样可以增强面部的血液循
-
0弟子,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个独特称谓。 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生、徒弟,在古代都称为弟子。 详细进行考察,其实弟子这个称谓里面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弟子,是生命的延续者,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者。 在生命的传承中,有父母才有子;在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中,有老师才有弟子。 弟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继承父母和老师传递给自己的文明和文化。 所以,弟子也就必须遵守文明和文化传承的规矩,学习和延续文明和文化的内容,尊师重道,承
-
0中医主张养生,提升自己的正气,使体内的精气神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这是一种最可靠的防治,也是一种最理想的养生状态。
-
0霜降的民俗文化: 4、霜降进补秋天既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霜降这一天,在闽南、台湾带都会讲究进补,类似于北方的“贴秋膘”。“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一句民间谚语充分地表达出了闽台地区的人们对霜降节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节气,闽台地区的鸭子等都会大卖,采购的人群非常火爆,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而在广西玉林地区,在霜降当天则有吃牛肉的习俗。百姓们习惯在这天的早餐吃炒牛河,而在午餐或晚餐时则会
-
0肾经共有27个穴位,其中下肢10穴,腹部11穴,胸部6穴。 熊春锦先生说,人体的穴位,都是道所生,因而必然具有道的特征在其中,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里所揭示的,既是道的圆周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性,同样也昭示着事物的正反和顺逆的能量流动性。 所以在解析人体穴位功用时,要注意到这一个普遍的规律性,在这个普遍规律性之下,才产生吸纳和排出的主次差异性。 “穴”,由于全都在有相有形的实体上,故它常常不是直
-
1重阳节民俗文化: 民俗起源: 重阳节期间,传统的节日民俗有敬老、登高、戴茱萸香囊、饮菊花酒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汝南的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据说现在人们每到九月九日便结伴去登高饮酒,妇人佩戴茱萸囊,都是从这个时候
-
0, 寒露节气 文化篇 寒露简述:寒露的时与度: 寒露度数信:以九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金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每年10月7日~9日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95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实为第20个 前后节气:秋分,寒露,霜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秋分前后的两个节气,都是以“露”来命名的,只是露的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寒露节气在物相治事领域的内涵,
-
0
-
0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其实已经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十分明晰的学习方法的流程图,那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达到与古人居的境界。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学习方法中最为完整的学习方法之一 ;这,就是孔圣人所传授的宝贵治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典诵读的方法论。 孔子对于治学提出:“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著名论断,这
-
0秋分节气 民俗篇秋分民俗文化: 放风筝: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丰收在望,此时也是人们放风筝的大好时节,特别是孩子们,最是喜欢。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在秋分日这一天放风筝的习俗,甚至还会举办放风筝比赛,大大小小的各种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庆祝丰收的节日气氛非常浓郁。 送秋牛:我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秋分时节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一般会在一张红纸或黄纸上,印上整整一年的农历节气情况,还要配上农夫耕田的各种图样,名曰
-
0人最基本的经络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就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之钟。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每天运动旺相两个小时,你可以叫作经络值日,每天一次,只要你活着,它们就勤劳地为你工作,非常准确,不比最好的瑞士手表差一秒。 十二正经有时精确得像一个世界级的授时中心,让你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心包经,它就是在19—21点钟旺相值日。
-
0《医学正传》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 《医贯》亦说:“心之下有心包络,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其中。” 心居包络之中,膻中在心之外,所以《黄帝内经》比之为心之宫城,如 《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为臟。 但在藏象学说中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臓的作用,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