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苑吧
关注: 43 贴子: 349

  • 目录:
  • 3
    附子中毒反应及紧急解毒方法 附子是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络,为扶阳救逆第一要药。若炮制和配伍不当,或煎煮时间不够,可引起中毒,中毒潜伏期为10分钟至3小时,亦有在服药后立即发生或3天后发生的,附子中毒症状表现为: 1、先有唇和手以及足麻,之后出现唇歪和流涎,手、足肌肉痉挛喝抽搐、胸闷心慌、头昏眼花、咽、喉、食管以及胃部有烧灼感。 2、继之出现恶心和呕吐、腹泻烦燥、脉缓慢,神志呆滞、呼吸困难以及血压下降,言语障碍
    mollyyyyy 2-1
  • 0
    桂枝芍药知母汤手脚血管粗大,稍微运动会觉得有些累,身体沉重,脸色暗黄,舌尖发红,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吗?
    云荡风轻 12-16
  • 6
     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
  • 3
    1、入睡不能; 2、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 3、时睡时醒极易醒觉、 4、似睡非睡,乱梦纷纭。 以病因论,可分十余种不同因素皆能导致失眠。 1、心肾不交失眠者,多属心火独炎于上而不下降,肾水亏乏于下而不能上升。心肾不协调,阴阳相隔,故不能成寐。 2、血不上荣之失眠,心主血脉,心血不足,脑失营养,亦不能睡眠。 3、脑肾不足失眠者,因脑为髓海,而肾生骨髓,脑与肾密切相关,“劳伤肾”,用脑过度,则伤肾气,肾亏则脑不足,
  • 2
    倪海厦认为西医并不能真正治好感冒,中医则可以把感冒真正的治疗好并且彻底不留根。现在的时方派或者温病派占目前中医的主流,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正统的经方中医。真正正统古中医,在治疗感冒是一般都能一两剂药搞定,但现在的中医没有掌握好经方的规律,不敢用经方中医来治疗感冒,他们在治疗感冒时,追求平稳、属于慢慢养的状态。 现在的父母如果宝宝在一感冒就能吃上经方来食疗、小儿则不会应感冒而身体越来越差,相反,只要开始
    恶化成 9-5
  • 6
    【方剂组成用法】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经典原文汇要】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 5
    渴”这一症状在《伤寒论》出现的频率很高,很多读者好些“渴”症条文都能随口背出来,但是我们真的懂了“渴”这一症状的机理了吗?作者写的这篇文章从“渴”的基本原理、“渴”的特定意义、“渴”症的治疗谈论了三点“渴”症启示,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想必大家会对“渴”症有全新的认识。 “渴”的启示 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将近十分之一的条文记录了“渴”这个症状。探讨分析这个症状,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仲景学术思想,而
    若非若疝 11-23
  • 18
    第一节:六经形层 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第二节:六经气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中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标,阳
  • 2
    阴阳辨证口诀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明显了,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zpx00858 1-5
  • 3
    烦躁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伤寒论》中没有专篇论述烦躁,但是涉及烦躁的条文很多,烦躁的发生,虚实寒热均可为患,邪在表者,经气被遏,气机失宣。邪在里者,结聚停滞,气机阻隔。阳邪者,火热扰乱;阴邪者,寒凝气阻。虚者经气失荣,实者邪气涌盛。这些都可致人心烦狂躁。 一,表邪烦躁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邪实在表,热郁于里,故即有风寒外束之形证,又有
    晴天 3-4
  • 7
    伤寒临床总结之一: 失眠辨证论治, 1,伴眩,用温胆汤, 2,伴胸腹动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3,伴胸满,烦,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伴腹痛,舌红,用黄连阿胶汤, 5,多疑,恍惚,皮肤干,用酸枣仁汤, 6,精神萎糜,归脾汤, 7,伴心慌,舌暗,用血府逐瘀汤。 以上几点,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失眠效宏! 伤寒临床总结之二: 呼吸系统,1,咽有异物感,半夏厚朴汤, 2,咽干,咽痛,嘶哑,桔梗汤, 3,无汗而喘,麻黄汤, 4,有汗而喘,
    晴天 2-13
  • 0
    经核实吧主紫杀sky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伤寒论学苑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2
    中医有句名言:剂量乃仲景不传之秘。可见剂量对疗效的重要性。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明白白标明了剂量,何来不传之秘的说法?中医方剂剂量的混乱,其实是一千多年以来战乱和历史沿革导致的。直到明代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说:“汉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可见李时珍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当然他也没有条件考证),而是根据经验和当时社会的流行做法,做出的一个权益之计。但是这一权益之计,被后来者当做定法,成为铁律
    雷一钧 6-15
  • 7
    人身疾病,只分内伤病与外感病(温病应属广义伤寒范畴)。内伤病,属形质病,身体圆运动仍在,因形质的损灭必待经年累月,故内伤病皆可慢慢调治;外感病,属本气病,初则一气偶偏、继则一气独胜以至身体运动不圆之病,形质不易损灭,气则易于消散,若外感病一气独胜之时,救治犹要迅速。外感病以《伤寒论》为宗。 一、 内伤病: 人身分上下左右中五部,上部之气,由右下降,下部之气,由左上升,中气居中,以旋转升降,整个运动圆是
    金生成 5-30
  • 2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 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晴天 3-16
  • 2
    望舌七诀歌(珍藏版) 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
    晴天 3-16
  • 1
    1】用寒凉药清热为主,治疗热病。加用热药,只是为了消除寒热的格拒现象,不是以热制热。故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主次不分,便有失“反左”原意。 2】若原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妥,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以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也。 3】若屡用清热药,而热不退,医家王冰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改
    晴天 3-16
  • 1
    健康的养生是所有成年男性和女性都在寻找的方法,现代生活节奏快,有许多因肠胃不适引起肾虚脾虚,虚不受补。如果觉得中药太麻烦,其实是有一些补肾健脾的中成药,例如健脾补肾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属于补肾又补脾胃的中成药。 7种补肾又补脾胃的中成药 1、健脾补肾丸(适合阳虚) 健脾补肾丸具有健脾和补肾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肾阳虚的人群,可以调理脾虚肾虚引起的身体不适,既可以健脾益气又可以滋阴补肾,对于食欲不佳,体弱无
    晴天 3-16
  • 2
    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
    晴天 3-16
  • 0
    1、煎药用具:最好选用砂锅,搪瓷器皿或不锈钢器皿,不宜选用铁、铝、铜等金属器具,同时也不宜和有害塑料制品接触,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或产生副作用。 2、煎药用水:以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为宜。经反复煮沸或放置于热水瓶中较久的水,也不宜作为煎药用水。 3、浸泡药物:即用冷水浸泡,加水应至水面高出饮片(加压后)2~3厘米(约两横指),浸泡20~30分钟或1小时,冬天时间长,夏天时间稍短,使水分充分浸入药材里,便于
    晴天 3-5
  • 1
    巧记经络穴位数 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 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 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 ”观念,但我认为一个从事针灸的人若能记住传统针灸里每一个腧穴所在的经脉、其所处的位置、作用等等,对我们肯定是大有好处的,至少你不会
    晴天 3-4
  • 1
    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
    晴天 2-29
  • 3
    最早的六淫病变见于《左传》:“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湿疾,明淫心疾,晦淫惑疾。” (1)风在皮发疹,在肌肉发痒。风疹在皮肉肌肤间有瘙痒感,治用四物消风散——生地、当归、赤芍、川芎、荆芥、防风、白藓皮、蝉衣、薄荷、独活、柴胡、红枣,去独活加桑叶。禁用寒凉辛热药。 在筋作抽(风胜则动,风在筋则抽搐,为其病理)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则抽搐以拘急为主,风热以抽动为主,两者均可以用天麻钩藤饮——天麻、
    CLD 2-19
  • 0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侮: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晴天 2-17
  • 9
    1、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真正的温病实证(表现为说胡话,大便干,下同时用强壮滋阴解热药活不用生地用人参也可),可用大量的麦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2、疾病伊始有两类表症: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无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3、表症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用桂枝汤。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
    晴天 2-17
  • 2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
    晴天 2-15
  • 3
    伤寒论汤方药物组成一览表 編號 方 名 組 成 藥 味 1 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2 桂枝加桂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3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4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大黃 5 桂枝加朴杏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厚朴 杏仁 6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生薑 附子 7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8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附子 9 桂枝去芍藥加龍牡救逆湯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晴天 2-15
  • 4
    太阳表证初起。舌多无苔而润。即有亦微白而薄。甚或苔色淡白。惟素多痰湿者。苔多白滑。舌色淡红。素禀血热者。苔虽微白。舌色反红。若传入本腑。膀胱蓄溺。苔多纯白而浓。却不干糙。膀胱蓄热。苔多白兼微黄。薄而润滑。 【秀按】太阳气化主水。而性本寒。寒为阴邪。白为凉象。故苔色多白。白润白薄。是其本象。若白滑者。 风寒兼湿也。白滑而腻者。风寒兼湿夹痰也。或薄或浓者。视其痰湿之多少也。惟苔色淡白。白而嫩滑。素体虚寒
    晴天 2-15
  • 3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
    晴天 2-15
  • 1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10g 黄芩(酒炒)12g 梔子10g 木通10g 泽泻15g 车前子12g 生地黄(酒炒)15g 当归(酒炒)10g 柴胡10g 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 1.肝胆湿热上壅,头痛昏胀,目赤肿痛,耳聋耳肿。 2.肝胆湿热下注,小便淋涩,阴囊潮湿,阴痒阴肿,带下臭秽稠黏,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濡数。 【证析】此方以头痛昏胀、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小便淋涩、阴痒带下为主证,属于肝胆湿热上壅,或肝经湿热下
    晴天 2-15
  • 2
    思郁结,心情不舒,所发生的一系列病证,通常称之为郁病。患者常因多病之苦,更使精神抑郁加深,本是因郁致病,每多相互影响,易于反复缠绵。治郁之法,历代医家积累了不少经验,传下来许多方剂,足可取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四逆散”一方,能治气郁手足冷的证候,为疏肝理气的基础方。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均由“四逆散”加减而成。 又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噫气不除者,
    晴天 2-15
  • 0
    问题1:在经方中“舌脉”的权重与意义,跟时方有何不同,应用经方时如何把握? 答:六经辨证体系是依照症状反应,通过症状反应来辨它的病位和病性。经方也是辩证论治,只不过经方更细化为辨六经和辨方证两个步骤。辨六经与辨方证合起来,还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上的阴证、阳证。 舌脉属于四诊之一,我们从症状上辨析病位、病性。从舌脉上同样要辨病性和病位,这一点没有不同。时方也要通
    晴天 2-14
  • 3
    热证用药配伍
    晴天 2-14
  • 1
    晴天 2-14
  • 0
    分十一种类型:多眠睡,少眠睡,语言异常,烦躁,心神异常,狂,动作异常,惊,默默,喜忘,冒。此十一类属于《伤寒论》神志证。 多眠睡:但欲寐,但欲卧,但欲眠睡,多眠睡,嗜卧。 少眠睡:不得卧,不得眠,不得卧寐,不能卧。 语言异常:郑声,谵语,独语如见鬼状,语言难出,不能语言。 心神异常:心中懊恼,心愦愦,恍惚心乱。 狂:发狂,如狂,惊狂。 烦躁:烦,心烦,烦躁欲死,烦乱,烦惊,郁郁微烦,烦不解,躁。 动作异常:
    晴天 2-13
  • 1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
    晴天 2-13
  • 5
    肝 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经病。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 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
    晴天 2-13
  • 19
    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 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用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 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大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 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
    晴天 2-13
  • 6
    组方的原则归纳了10条: 1.中正平和; 2.刚而不猛; 3.柔而不懦; 4.温而不燥; 5.凉而不寒; 6.清而不枯; 7.浊而不凝; 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 10.补中带调。 简单地把方剂的原则概括一下,虽然不周到,但大概的意思就这样。 一、中正平和 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团中和之气,出了问题,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条原则就要使方子这团气与人身之气尽量相近,不要差的太远,这一条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差的太远,容易影响到
    晴天 2-13
  • 2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胃与神的生理 1.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其内容是指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以物质作为基础的,而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 2. 胃与心神的关系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
    晴天 2-13
  • 4
    “ 瘀血"之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科疾病,开后世治疗血瘀证之先河。久病入络,瘀血内阻,加重病情,治当活血化瘀。故有“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之说(《医学入门》)。 但《金匮要略》有瘀血之篇名,而治疗却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征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方有近二十首。揭示出,瘀血既成,病机已非单纯,往往气滞、寒凝、痰阻、水停、热
    晴天 2-13
  • 6
    伤寒用药精法 标本逆从既明,和剂之药须识。 表汗用麻黄,无葱白不发; 吐痰用瓜蒂,无豉不涌; 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竹沥无姜汁,不能行经络; 蜜导无皂角,不能通秘结; 非半夏、姜汁不能止呕吐; 非人参、竹叶不能止虚烦∶ 非柴胡不能和解表里; 非五苓散不能通利小便; 非天花粉、干葛,不能消渴解肌; 非人参、麦冬、五味,不能生脉补元; 非犀角、地黄,不能止上焦之吐衄; 非桃仁承气,不能破下
    晴天 2-13
  • 11
    一、概说 泻下剂是在下法的指导下,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功能通导大便,荡涤积滞,治疗里实证的一类方剂。因此欲组织好泻下剂,必须先对里实证、下法及泻下药的性效,有充分的了解。 何谓里实证?《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篇》说:“里证者,病之在内脏也。”;《素问·调经论》说:“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阍瞀,此谓五实。”。这就是说里实证大致具有三个特
    晴天 2-13
  • 10
    发热 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元参,赤芍, 火毒-----川连,黄柏,黄芩,山栀, 少阳证-----柴胡,黄芩, 阳明气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一切头痛 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
    晴天 2-13
  • 1
    熟悉中医理论的朋友都知道,人体内有个圆,这个圆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五脏六腑之气的运行路线图。 现在来回顾一下——首先肾水上承,温暖了脾土,润了肝木;接着,脾气开始上升,肝气开始升发,这就叫“肝随脾升”;然后,当肝脾之气上升到顶部之时,就会在这里遇上心火和肺气,心火本来是向上的,但由于肺气的收敛和肃降作用,心火会随着肺气下降,一直降入肾水;与此同时,胃气也随着肺气和心火一起下降;胃气下降,胆气
    晴天 2-13
  • 3
    十二经的“经”字有经过之意。脏腑如储电之瓶,经如传电之线,又经管之意也。阴经主降,阳经主升。阴经之升者,阴中有阳也。阳经之降者,阳中有阴也。阴经之降者,阴性原降也。阳经之升者,阳性原升也。 1、肺经与大肠经之圆运动手太阴肺经辛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 肺为阴脏,大肠为阳腑,同秉大气中金气而生。庚辛者,分别金气的阳性、阴性之称。金气有收敛作用。肺经金气的收敛作用,由上而下,大肠经金气的收敛作用,由下而上,
    晴天 2-13
  • 5
    一元真气,化六气为六经;下而上内而外。外邪先犯太阳寒水,气化不利:畏风恶寒,宣散。治之不当,邪不及去;传阳明化燥:恶热,清凉。少阳,半表里;和解。太阴化湿:吐泄,温中。少阴心火,清润;肾水,温经散寒。厥阴:从风化;热深厥深,上攻喉痹,下攻脓血:养阴清热;从阴化:爪甲青黑腹痛:回阳 风善走窜,毛窍入血液不藏:疏而不实,自汗恶风。桂枝汤症。太阳行身背痛,腹痛澈背的:桂枝汤加附子等。通身恶寒加桂姜甘等。
    晴天 2-13
  • 11
    一,太阳经 伤寒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 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 太阳病证 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 伤寒表实必恶寒 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 腑证气分血分
    晴天 2-13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