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书一】三六(印光大师)
-
1●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书一】九(印光大师)
-
0●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合眼、开眼,但取合宜可也。【书二】三二(印光大师) ●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设不能尽分,纵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书二】三五(印光大师)
-
1●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境殊不易得,不可妄会。【书二】三二(印光大师)
-
1●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波而已。【书二】三二(印光大师) ●作事时,不能念兹在兹者。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则心无二用,难免间隔。苟能常存觉照,亦无所碍。【书二】三二
-
0●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俢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俢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可痛惜哉,可痛惜哉。【书一】二一(印光大师)
-
0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觌体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书一】十九(印光大师)
-
4●求生西方者, 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 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 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 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 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 净土之境不现, 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 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 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 今日死也好, 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 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 报终命尽, 便即神超净域, 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 佛授一生之记矣。【书一】十七(印光大师)
-
2●吾人心性, 与佛同俦。只因迷背, 轮回不休。如来慈悯, 随机说法。普令含识, 就路还家。法门虽多, 其要唯二。曰禅与净, 了脱最易。禅唯自力, 净兼佛力。二法相较, 净最契机。如人度海, 须仗舟船。速得到岸, 身心坦然。末世众生, 唯此堪行。否则违机, 劳而难成。发大菩提, 生真信愿。毕生坚持, 唯佛是念。念极情忘, 即念无念。禅教妙义, 彻底显现。待至临终, 蒙佛接引。直登上品, 证无生忍。有一秘诀, 剀切相告。竭诚尽敬, 妙妙妙妙。【书二】二
-
0律教禅宗, 最初须深明教理, 依教修行。修行功深, 断惑证真, 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 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 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 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 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 方可出离生死, 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俢, 始可圆满佛果。譬如庶民, 生而聪慧, 读书学文, 多年辛苦。学问既成, 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 所以从小渐升, 直至宰相。官居极品, 再无可升。于群臣中, 位居第一。若比太子, 贵贱天渊, 何况皇帝。毕
-
1禅非彻悟彻证, 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 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 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 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 未能顿尽, 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 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 须假对治, 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 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 未证果上涅槃, 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 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 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 彻悟而未彻证者, 类多如此。良
-
0达摩西来, 传佛心印。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 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彿性而言。令人先识其本, 则一切修证等法, 自可依之进趣, 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喻如画龙点睛, 令其亲得受用耳。由是腾辉震旦, 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 非心非佛之法, 遍布寰区。天机深者, 于一机一境, 识其端倪。则出词吐语, 自离窠臼。入死入生, 了无挂碍。得大解脱, 得大自在矣。倘根机稍劣, 纵得
-
0有谓无禅无净, 即埋头造业, 不俢善法者, 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 唯禅与净, 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 又不求生。悠悠泛泛, 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 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 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 来生即随福转, 耽著五欲, 广造恶业。既造恶业, 难逃恶报。一气不来, 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 久经长劫, 寝卧抱持, 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 虽垂慈愍, 恶业障故, 不能得益。昔人谓修
-
0其人虽彻悟禅宗, 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 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 令其净尽无余, 则分段生死, 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 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 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 菩提路远。尚未归家, 即便命终。大悟之人, 十人之中, 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 蹉跎, 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 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 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 眨眼之间, 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 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 一毫不能自作宔宰
-
0其人虽未明心见性, 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 发大誓願, 摄受众生, 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 志诚念佛, 则感应道交, 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 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 临终苦逼, 发大惭愧, 称念佛名, 或至十声, 或止一声, 直下命终, 亦皆蒙佛化身, 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 以极其猛烈, 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 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 见佛闻法, 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 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 或渐或
-
0其人彻悟禅宗, 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 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 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 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 读诵大乘, 解第一义者, 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 有大辩才。邪魔外道, 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 威猛无俦。有来学者, 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 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 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 无一不被其泽, 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 蒙佛接引, 往生上品。一弹指顷, 华开
-
0●不执著等语, 理则是, 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 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虚, 不得杯水粒米, 饿且将死, 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 直同哕物, 思之即呕, 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今时不明教理, 即参禅宗者, 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座澄思, 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 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 生大欢喜, 则丧心病诳, 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著, 弃舍幻妄, 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 忽达康庄矣。末世人根
-
0“禅”者, 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 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 令人参而自得, 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螚无所, 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 了无念虑, 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 即信愿持名, 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 即参究力极, 念寂情亡, 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眀心见性也。“有净土”者, 即瑱实发菩提心, 生信发愿,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 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
-
2●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 皆须断惑证真, 方可了生脱死。绝无惑业未断, 得了脱者。念佛法门, 断惑业者往生, 则速证法身。具惑业者往生, 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 一则全仗佛力, 又兼自力。二者难易, 奚啻天渊!每有聪明人, 涉猎禅书, 觉其有味, 遂欲以禅自命, 拟为通方高人。皆属不知禅净所以, 妄自尊大之流类。如是知见, 断断不可依从。依之, 则了生脱死, 恐经尘点劫数, 尚无望也。【书二】二九 ●法幢和尚, 宿具灵根, 初为真儒, 后为真僧, 可谓
-
0●言取舍者, 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 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 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 其间断惑证真, 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 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 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 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 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 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 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 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 亦不取舍, 则便成毒药矣。夏葛而冬裘, 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 亦不可固执。唯取各
-
0●权者, 如来俯顺众生之机, 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 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 不假渐次, 直捷疾速, 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 渐次进俢, 渐次证入, 必假多劫多生, 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彼参禅者, 谓参禅一法, 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 固为实为顿。不知参禅, 纵能大彻大悟, 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 则即悟即证, 自可永出轮回, 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 用作福慧二严之基。此种根性, 就大彻大悟人中论之, 亦百千
-
0●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 及参禅人, 以唯仗自力, 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 真妄相攻之时, 每有种种境界, 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 浓云破绽, 忽见日光。恍惚之间, 变化不测。所有境界, 非真具道眼者, 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 则着魔发狂, 莫之能医。念佛人, 以真切之信愿, 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 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 铲踪灭迹, 即歧途是非之念, 亦无从生。推而极之, 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 则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心佛不二, 心佛一
-
0●光阴迅速, 时序更迁。刹那刹那, 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 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 荣华不久, 急寻归路, 免受沉沦之苦之无上妙法耳。【杂著】四一 ●生死大事, 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 恐被业力所夺。【书一】六六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耳闻者之惊惧, 远不如身历者之痛切也。【书一】八四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 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 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 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 知而真信实念者更
-
0●腊月三十日, 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 则债主怨家, 群相系缚, 哪容你过。临命终时, 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 贪瞋痴恶习犹存, 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 统来逼讨, 哪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 无可奈何, 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 亦复如是, 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 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 唯有念念畏死, 及畏死后堕落三途恶道, 则佛念自纯, 净业自成。一切尘境, 自不能夺其正念矣。【书二】十七(印光大师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0《寿康宝鉴》——凡喜好观看色情戏者,每次减寿三个月。有功名者,罚迟功名。转兽一世。手淫一次,十过,积十罪,夺寿禄,生以手疮辽毒诸手脓疮报;死入拔手足地狱,转世手足残缺。见到此篇并遵信者传一百人,可增寿一纪(12年)传二百人,无子生子传三百人,增寿两纪传四百人,子孙盛昌传五百人,功名连绵传一千人,名登赤篆
-
1圆因琺师《莲池警策》选录
-
1松岭宝藏——第一章 关于修持甚深教言的指导 大师赐予国王以下的指导: 陛下,要实修此教言之义。 轮回诸道中,无自在可言, 觉醒状态中,方可寻得之。 此觉醒状态,绝非由努力而得; 非以力可达,乃藉任随、从不奋力而至。 轮回,不因排斥而可弃; 任随,轮回将自行解脱。 试图解除苦难,未曾带来自在; 藉由松坦任随,方能感到自在。 于渴求之中,
-
1时,弥勒菩萨观察善财,指示大众,叹其功德,而说颂曰: “汝等观善财, 智慧心清净, 为求菩提行, 而来至我所。 善来圆满慈, 善来清净悲, 善来寂灭眼, 修行无懈倦。 善来清净意, 善来广大心, 善来不退根, 修行无懈倦。 善来不动行, 常求善知识, 了达一切法, 调伏诸群生。 善来行妙道, 善来住功德, 善来趣佛果, 未曾有疲倦。 善来德为体
-
1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而情不在已。厕 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逾万日而不居。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
-
2(接上) 尔时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无有
-
1(接上)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复以何义名为圣行。善男子。圣名诸佛世尊。以是义故。名为圣行。世尊。若是诸佛之所行者。则非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修行。善男子。是诸世尊安住于此大般涅盘。而作如是开示分别演说其义。以是义故。名曰圣行。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是闻已则能奉行故名圣行。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得是行已则得住于无所畏地。善男子。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复畏贪恚愚痴生老病死。亦复不畏恶道地狱**饿鬼。善男
-
1(接上) 先尼言。如瞿昙说无我我所。何缘复说常乐我净。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内外六入及六识意常乐我净。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以是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乐故名之为净。善男子。众生厌苦断是苦因。自在远离是名为我。以是因缘我今宣说常乐我净。先尼言。世尊。唯愿大慈为我宣说。我当云何获得如是常乐我净。佛言。善男子。一切世间从本已来具足大慢能增长慢。亦复造作慢因慢业。是故今者受慢果
-
1(接上) 纳衣梵志复作是言。瞿昙。如瞿昙所说无量世中作善不善。未来还得善不善身。是义不然。何以故。如瞿昙说因烦恼故获得是身。若因烦恼获得身者。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若烦恼在先谁之所作住在何处。若身在先云何说言因烦恼得。是故若言烦恼在先是亦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时是亦不可。先后一时义俱不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不从因缘。 复次瞿昙。坚是地性湿是水性。热是火性动是风性。无所挂碍是虚空性。
-
1(接上)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六功德。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见一切法皆是无常皆是动相恐怖因缘。病苦劫盗念念灭坏无有真实。一切皆是魔之境界无可见相。菩萨摩诃萨住是三昧。虽施众生乃至不见一众生。实为众生故精勤修习尸波罗蜜。乃至修习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菩萨若见有一众生。不能毕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
-
1嵩山龙潭深禅师 上堂。山僧当年于般若经。颠倒梦想处。得个究竟涅槃。然后知一切圣贤。皆以
-
1(接上)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身犹如画石。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善男子。是故护法优婆塞等。应执刀杖拥护如是持法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为护正法乃名大乘。护正法者。应当执持刀剑器仗侍说法者。迦叶白佛言。世尊。若诸比丘与如是等诸优婆塞持刀杖者。共为伴侣为有师耶为无师乎。为是持戒为是破戒。佛告
-
2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
-
1(接上) 如王所言。世无良医而疗治者。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提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善知众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谓辛头恒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是师今在王舍城住。唯愿大王速往其所。
-
0谭长真真人 《譚祖示門人語録》 凡人輪迴生死不停,只爲有心。若一念不生,則脱生死。 何爲有心? 蓋縁衆生有“貪、嗔、癡”三……毒……孽……無明心。 師父云“跳出三山口”是也。 吾人所以修行,割情拚愛、摧强挫銳、降……伏……除……滅衆生“不善心”,要見“父母未生時真性本來面目”是也! 何爲不善心? 一切境上起無明心,慳……貪、嫉妬、財……色……心,種種計較,意念生滅不停,被此……孽……障……舊來熟境、朦昧真源
-
0真删怕了嘿,早上4个贴一眨眼都让删没了。应该离破产保护不远了 修行人的相有很多种。现在讲一个出……家人,叫做持律,是民国时期的人。他以前在天台山时,负责管理蜡烛。他很……笨!有一年刚好是六月初六,传统的晒……经的日子,寺……院……都要把佛经取来晒。那晒经时,有个小沙……弥知道他……笨,就故意跟他说:“经书要晒,防止发霉,你看管的蜡烛也要拿来晒一晒,不然也会发霉。”他听了,竟然以为是真的,就把蜡烛拿来
-
0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 参禅学道几般样。要在当人能择上。 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 直须坐究探渊源。此道古今天下传。 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闲。 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 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谁。 还如捉……贼……须见赃。不怕……贼……埋深处藏。 有智捉获刹那顷。无智经年不见影。 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万岁只如此。 若将此等当禅宗。拈花微笑丧家风。 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 若是铁
-
0色……王求法偈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宝王三昧论》明 妙叶 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於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
0中峰明本禅师杂录 引佛印了元禅师痛谕文。其略曰。 一念静心终成正觉。蛙步不休跛鳖千里。器有利钝根有浅深。及其成功一也。独在乎发愤立志而已矣! ○ 吾今痛谕道俗。当知四易四难。 何名四易。 自己是佛。不用别求师资。若欲供……养佛。只供养自己。一易也。 无为是佛。不用看经礼像行道坐禅。饥餐困卧任缘随运。二易也。 无著是佛。不用毁弃形……体捐弃眷属。山林市井处处自在。三易也。 无求是佛。不用积功累善勤修苦行。福慧二
-
1宋○普庵印肃禅师 示徒血脉论 道非境界。直得投崖饲虎。割肉济鹰。舍宝位如弃泪唾。灰身心犹若死……尸。知道不离慈悲作佛。须当练行。若不灰心练行。唤什么堪表修行。若不为众办缘。将何发齐心称赞。 ☆ 福从赞叹而生。罪……因慈忍而灭。罪福由人。贤愚各守。了法身之大事。岂敢胡言。才有是非。纷然惑……乱。只是因芥子而坠立针锋。难逢罕遇。似浮木而权歇盲龟。几时曾见。妙观察智。不出师心。了境含虚。个须真佛。因何汝等。
-
0「无常八喻曲」: 「来此施主及徒众,汝等决心学佛耶?深心生起净信耶? 若欲信心不退转,应思此歌之权教,心自思惟深忆念。 我今引用外……境喻,宣说诸法无常义: 金色绘画之佛像,碧绿如玉之鲜花,高谷汹涌之涧流,谷底稻田之米实, 长匹丝织之锦缎,贵重价昂之珠宝,初三上弦之新月,心所疼爱之幼子, 以此八喻说无常。昔日无人做此说,故应细听善思惟,否则不能解其义。 金色佛像终消褪,此即无常
-
0学道人: ○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 ○第二要办一片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想攀缘以夺其志。 ○第三要将从前夙……习……恶觉知见,一切洗尽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病患恶缘所障。 ○第五要发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误。 ○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把作参究话头。 ○第七要日用一切处正念现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无闲,动静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将心待悟。 ○第九要久
-
0尊者以歌答曰: 「我有良田一切种桞,口诀种子植其中,修持苗芽欣欣生, 成熟三身之佛果,以此四物作稼穑,是为不坏之农事。 汝等世间之农务,无常无实束缚人,作衣食奴我不为! 空性作我大仓库,圣者七宝桟作牲畜,十善作我好仆从, 无漏大乐作『食物』,此乃我之四资财,无有朽坏常坚固。 汝辈世间之资财,虚幻无实徒惑人,我抛弃之如废物! 佛陀作我之父祖,正法作我之面目,僧伽作我之叔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