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韩氏一族在明末曾盛极一时,在滦州也算首屈一指,韩氏一族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一族,不但能人辈出,而且事迹感人,最值得人们纪念的是他们的乐善好施和面对外族入侵时大义凛然,一门忠烈。明末庚午之变,后金铁蹄兵临榛子镇,韩氏一门誓死守城,包括殉节的烈妇,史籍有载的超过九人。 结合《永平府志》、《滦州志》、《平山游记》、《清史稿》、《明史》,以及当地出土的《韩大夫墓表》《东狱庙碑记》《承流桥碑记》等石刻碑记,现
-
1
-
1一生只做事一桩 且为生民谋稻粱 如今驾鹤匆匆去 定是天庭起饥荒
-
2又闻佳讯动潍城 产房喜传呱呱声 双男双女安排著 十全十美乐盈盈 记得十年前曾在榛吧发文称: 喜得女孙 堪笑古人弄瓦璋 我言有女胜儿郎 天降我孙囡囡宝 试与须眉比担当 转眼十年过去,两儿已育两璋两瓦,十口之家今日凑齐。不胜感慨!
-
0
-
2提起水,你一定会问:水怎么啦?你说的不就是我们天天饮用的水吗?这很普通呀! 是的,我说的就是我们天天饮用的普通水,我们天天喝它,用它,和它息息相连。但我要问你,如果把茅厕里的大粪或者掺上粪便的泥土涮到水里,这样的水你还敢喝吗?恐怕不用说喝,叫你看见,你肯定会把鼻子捂得严严实实,嘴巴抿的紧紧地,赶紧远远地躲开,唯恐溅到身上一丁点儿! 但我要告诉你,以前麻湾坨村人们喝的、用的几乎就是这样的水。你听了一定
-
1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先落进诗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落进世间。我的家乡古城滦州除了在诗里还注定与画相遇!雪花用自己洁白无暇的颜色,清净了大地,改变了世界,装点了古城滦州,画就了一幅被白雪包裹的洁白清净世界…… 雪是冬天的使者,洁白美丽的象征,它以自己独有的身姿装点着大地。滦州的雪像玉一样洁白,像烟一样轻扬,像柳絮一样飘柔,从天空中纷纷扬扬的落下,把美丽的滦州古城装点得“银装素裹,分
-
4醉美南山 绿色田野·费佑生 2019-04-24 阅读 1284 来到我的家乡滦州西部边陲一个小山村~麻湾坨,不到南山玩一玩,可算是一件憾事。 南山,因为它由九个隆起的山包组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匹脊背隆起九个驼峰的巨兽安静地匍伏在哪里,故此又称九隆山。 说起九隆山鲜为人知,但要提起俗称南山恐怕在滦西一带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风景秀丽的南山年年岁岁春暖花开时,都以其清爽、自然、秀丽而又有点神秘色彩的面貌,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到
-
1
-
0
-
0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民俗知识。
-
4
-
1
-
0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说的这个行业叫做“拉大茶”,七十年代左右这个行业在古镇生意还不错,或许这个行业要拉风箱吹火,那时候喝茶是大碗儿,故有了拉大茶这个说法儿?我也是这么猜的不一定对!一席草棚,一杆风箱,一排铁壶…虽然简单,却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那时候镇子里即便是在冬天晚上做饭时顺便烧炕也不过是一捆玉米秸秆儿而已,很少有昼夜烧煤取暖的炉子,加上好多商铺和驻镇机关都需要热水所以生意还是不错的!几分钱
-
4从我记事时起应该是七十年代中期没少吃杨家的吊炉火烧。那时候,家里穷也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吃上一块吊炉火烧也算奢侈享受了,我们上学都是提前一天晚上用保温瓶灌点玉米粥当做早餐,偶尔来不及才会甩给几毛钱去买块火烧吃了上学吧!杨氏火烧就在榛子镇小学西边一点,店主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得样子,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用一个大印形状的撑子压制成型,熊熊燃烧的木柴在吊炉中噼啪作响… 麦香浓郁,外稍焦里喧腾,有条件的
-
1李坤独家修谱记 李坤,年方十五,滦县榛子镇八里王官营人。少年老成,性好研古,尤喜地方古俗文化。十二岁便参与村里红白理事,善对联、批殃,众皆因其年幼多学而奇之。 十三岁,适外祖家,见有古传家谱一部,研读之余,遂生为自家修谱之念。继而遍访族亲,日搜夜记;单车上下水路,轨行内蒙赤峰,电通天津、呼市,网联辽宁湖北;走丰润,下开平,收集资料;拜名贤,登网络,积累知识。辛卯年底,着手整理,壬辰八月,初稿杀青。其
-
3
-
1世界上动车直通里程最长;通行气温反差最大;穿越不同气候带最多;设计时速达300公里的哈沪高铁横贯我的家乡~榛子镇 “小盆地 ”。这不能不说是畿东四大名镇“开、稻 、奔、榛”之一的榛子镇景观之最! 此段高铁从榛子镇东青龙山十华里隧道钻出,消失在榛子镇西乱石山南麓,全长四十余华里。在麻湾坨村南牛道顶可一览无余。 去年底,这条高速铁路~哈沪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我有幸在家门口亲眼目睹。仰望着桥上高速运行的动车,望着桥
-
120多岁的时候,经常和父亲下乡糊顶棚。那时大多数房屋都是檩木结构,爱干净或者家有喜事的人家便会糊纸顶棚。一般有白色和花纸造型两种。白色用白粉兼纸,花色用花纸还要亮光纸镶边,手绘花鸟、剪纸等艺术装饰。具体流程很复杂,选用粗细均匀的黏高粱秸杆用刀销光滑再用烛火哪弯烤哪,这样处理以后,秸杆就直溜了。再用毛头纸包裹秸杆,要用洗过面筋的面来熬制浆糊…一般一间屋子两个人要干上三天的时间,干活时吃住在东家,那时人
-
4@吴庄子人 @liuying77923 @公道人心♤ @养羊初学者29 @实话实说16888 @滦博萬 @曹妃的使者 @仁者无限001 @柸酒沉浮 @ndh75
-
0
-
6贴吧平台适合保管资料同时可以修正和讨论,古镇历史至今都没有一个专门的档案馆,我们建“荆榛文化”的目的就是透过百度强大的资料存储功能更好的把古镇历史爱好者的文章归类保管和展示,让更多的人透过我们的工作了解古镇历史的同时传承和发展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千年历史,浩浩汤汤,滦东巨镇,物华天宝!更希望有缘进来的吧友们点击关注并参与各种话题的建设,您的关注就是对我们工作大力的支持!本人充其量只是个热心人,
-
2须单独签。提醒各位注意,坚持签到,活跃本吧。
-
2
-
1费佑生 2019.05.19阅读 31,227 我的家乡~榛子镇地处燕山南麓滦州西部远离市区一个偏远的角落,是历史上号称畿东四大名镇开、稻、奔、榛之首。 她的富饶和美丽让人流连忘返。家乡有山,山不巍然而秀巧,家乡有河,水不汪洋而澈清。家乡是滦州的粮仓,肥沃的黄土地年年五谷丰登,岁岁瓜果飘香。家乡产出的粮食年年自用不完、外拉不败;水泥、钢铁、沙石远销京、津、唐,筑就摩天大厦和通衢大道。 家乡有我说不尽的美,我不敢说家乡以钟灵毓
-
1
-
2
-
0@摘星踏浪 @激情四射真糊涂 @taotao20100511 @精诚刘兴 @钢钢龙龙
-
1
-
4
-
2郎石台在第一镇村西原砖厂西北,为地名。遗址在陡河支流西岸丘地上。遗址东西宽200米,南北长250米,面积5万平米,遗址文化层厚约1.25米。在地表及断壁上散布着大量陶片、鬲足和石刀、石斧、石网坠。前些年从当地群众中征集到耕种时发现的石斧、鬲足、陶板中,石器制作精细,均系砂岩;陶器有夹砂粗红陶、细泥灰陶、灰褐陶。从制型上有鬲、罐、盆等,沿、腹、底等可制,经简易加工。器表有明显压印痕迹,纹饰分细绳纹、蓖点纹、附加堆
-
0【扛脚行】昨天和村里大爷聊天,老人75岁但身体很结实,我盛赞老人家的气色!老人也和我聊了他的过去,老人年轻的时候扛脚行,那时候粮库入库粮食没有传输设备,全部要人力在‘之’字型的坡道上扛上大囤顶部,高达两百斤的麻袋要扛到将近四五层楼房高度的囤顶,在我听来简直就是神话一般。 【挖大井】老人聊兴未减,和我聊起了他干的第二个行业,挖井,那时候全靠人力要全部是棒小伙子。老人说这里面有很多门道胆子要大心还要细,要
-
1我们先来看一段滦州知府莫暮所撰碑记中的一段话:桥创于有明万历,概二百余年于兹矣,岁久摧圯,隆者垫,平者侧,砺碌倾欹,行人踧踖,予莅滦之明年诹谋,所以修之者,以经理乏人而苦于无资,癸亥冬,镇之绅士朱君宝树,王君廷勋,郭君天印,介浙右江君桂森谒予而言曰;“公欲修此桥,某等敢效指臂,早暮以趋承奏功。”于是闻之太守,甚喜。概念系斯道之津梁,而又羡予之能董成其事也,爰即予各捐廉以为之。倡在镇士商,同志协力,
-
2大风匣、皮围裙、火红的炉子;大铁锤、小铁锤、拴马的桩子。记忆中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经常去村里铁匠铺看热闹,或许是好奇,或许是真的被那烧的火红像面条一样软的铁器所吸引,或许到现在才明白大锤和小锤之间的指挥关系...那时看老师傅们切马掌心里会想那大马不疼吗?快过年的时候,很多乡亲会拿着菜刀去找铁匠铺的师傅让他们帮着磨磨刀,那块磨刀石很长,师傅沾上水开始磨刀那声音说不上好听但也绝对不会烦人。铁匠铺也会帮着生产
-
1
-
1我来了!
-
0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荆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