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0
-
46纯中医小白,有些疑问想请各位解惑。 1.七淬阳起石时,驴鞭汤里的方子具体克数是多少?2.驴鞭汤需要一直保持加热的状态吗? 3.淬七次是指第八次放入驴鞭汤还是第七次用碳烧红? 4.原书写取一两阳起石,我用同样的份量辅料可以一次性多加些阳起石吗 5.炮制好的阳起石在密封状态可以存放1—2年吗。 6.关于驴鞭的选择。驴鞭我上网查看有很多种,上半部分基本大同小异,可下面的变化实在是多。有的在阴囊连接处绑着且阴囊是偏平一面带网痕的
-
57
-
1这两个方我看都是治疗纵欲过度的
-
0
-
0
-
86
-
3
-
0麦冬5钱,生枣仁1两,熟地1两,山茱萸3钱,黄连5分,人参3钱,丹参3钱,茯神3钱,肉桂5分。
-
1看作者发文章说本草现代编是以本草新编做依据的,是说本草现代编也是陈士铎的书吗?怎么却没有卖的呢?请问吧主,这是怎么回事呢?
-
113
-
1
-
1
-
1咱对古人的医书很敬仰,比如《黄帝内经》这些。 阴阳太极,玄之又玄。愿大家推荐一下古人精讲阴阳方面的书籍或著作。谢谢了。
-
0
-
1
-
0
-
0
-
71
-
0
-
0
-
5
-
1辩证录的一剂。是不是只要煎一回就行了。防盗止汗汤里的黄连,肉桂要后下吗。谢谢
-
0四则 人有猝中邪气,眼目昏花,或见妇女之妖娆,或遇儿童之娇媚,两目注恋,彼此调笑,遂至心魂牵缠,谵语淫乱,低声自语,忽忽如失,皆谓中邪,然此邪乃肾气之水邪也。但肾有补无泻,泻肾必至伤肾,攻邪之法,不在攻肾,而在攻胃,以胃为肾之关也。邪在肾之关门,而肾之正气,不能上通于心,故作郑声之语,捣其关门之邪,正所以救肾也。 方用捣关救肾汤: 人参25 白术50 山药50 芡实25 薏仁50 白芥子15(为末后下) 泽泻15 半夏1
-
0中邪门 一则 人有无端见邪,口中大骂,以责自己,口吐顽涎,眼目上视,怒气勃勃,人不可犯,此是中肝气之邪也。但邪之中人,必乘人气之虚而入,倘人之肝气不虚,则木邪何从而入哉。故治木邪者,必须补正,正气旺而邪气难留也。又须于补正之中佐之祛邪之味,则邪自退舍,而正气日旺,邪不必争战而暗散矣。 方用逐客汤: 柴胡5(后下) 薄荷5(后下)茯苓25 半夏15 白芍50 炒栀子12 菖蒲5(后下) 枳壳5(为末后下) 神曲15 甘草5
-
1
-
3
-
97本人21,因为小时候害过胡桃夹导致发育不完善,最近大致找了一下古今所有医书中的壮阳法,但是唯独陈公的真正配有这个问题的药方的,所以想了解一下
-
1七至十一则(完结篇) 七则 中暑热极,妄见妄言,宛如见鬼,然人又安静,不生烦躁,口不甚渴,此是寒极相战,寒引神出,有似于狂,而非热极发狂也。夫中暑明是热症,何以热能变寒而有似狂之症也?盖其人阴气素虚,阳气又复不旺,暑热之邪乘其阴阳两衰,由肺以入心。而心气不足,神即时越出以遁于肾,而肾中阴寒之气上升,则暑自出于心之外,流连于肺经之内矣。然则治法奈何?散肺中之暑邪,补脾胃之土气;土气一旺而肺气亦旺矣。肺
-
0暑症门 一则 行役负贩,驰驱于烈日之下,感触暑气,一时猝倒,人以为中暑也,谁知是中暍乎。盖暑之热由外而入,暍之热由内而出。行役负贩者,驰驱劳苦,内热欲出,而外暑遏抑,故一时猝倒,是暑在外而热闭之也。倘只治暑而不宣扬内热之气,则气闭于内,而热反不散矣。治法宜散其内热,而佐之以消暑之味。 方用救暍丹: 青蒿20 茯神12 白术12 香薷4(后下) 知母4 干葛4(后下) 甘草2水煎冷服。 一剂气通,二剂热散,不必三剂。 此
-
10翻遍了《辨证录 》、《石室秘录 》等著作。 也找不到关于强迫症的解说。 有点失望。
-
1
-
1
-
15有没有大神出来说下陈士铎方有没有治肛瘘的?急,疼痛难忍,不想再手术
-
17问一下各路大神吃展筋如何将效果最大化,马上吃完三疗程55天了,只是爆筋变粗了一点,长度一点也没有长。求解答。
-
259今年夏天牙疼,牙龈上肿了一个包,学习辨证录牙疼门,先是使用治牙仙丹,症状少轻,但是没治好,后来自我辩证为胃火盛(后读陈公书上记载不好好吃饭就会胃火盛),使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原方,4剂痊愈。
-
0
-
0
-
44
-
3
-
7熟地三两,山茱萸一两,人参三两,牛膝五钱,麦冬三钱,车前子五钱,北五味三钱,胡桃仁五个,生姜五片,水煎服。
-
0
-
0
-
1
-
0
-
0厥症门 (厥者气上逆也,且不知人与言。厥症有八,阳厥,阴厥,阴阳并厥,肝厥,胆厥,瘀血,气虚,痰厥) 一则 人有日间忽然发热,一时厥去,手足冰凉,语言惶惑,痰迷心窍,头晕眼昏,此阳厥也。乃阴血不归于阳气之中,而内热如焚,外反现假寒之象,故手足冷也。此等之症,伤寒中最多。但伤寒之厥乃传经之病,必热至五、六日而发厥,非一日身热而即发厥者也,故不可用伤寒之法以治此等之厥。夫厥乃逆也,逆肝气而发为厥;厥乃火也
-
0五则 人有怒,辄饮酒以为常,不醉不休,一日发厥,不知人事,稍苏犹呼酒,号叫数次复昏晕,人以为饮酒太醉故也,谁知是胆经之火动乎。夫肝与胆为表里,肝气逆则胆气亦逆,肝火动则胆火亦动。酒入脏腑,必先入胆,酒渗入胆,则酒化为水矣。然而酒性大热,饮酒过多,酒虽化水,而酒之热性不及分消,必留于胆中。况怒气伤肝,则肝火无所发泄,必分流而入于胆。胆得酒之热,又得肝之火,则热更加热矣。夫肝胆为心之母,母热必呼其子以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