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
5
-
22
-
14
-
44第十六章 人物 莫家楼人物;包括莫楼村、渡口村和砖塔村人和在莫楼工作人员,在莫楼学校读书的外村学生。 《甘肃通志》人物志记载:张嵩玲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乙已印科中举。
-
3
-
5第十章 古迹和古景 莫家楼是一个商贸活跃的集镇。民国初曾是仅次于县城的繁华之地,号称“小上海”“小中卫城”。1933年,莫家楼已形成了固定的集市。 1938——1952年是莫家楼最兴旺时期,有码头、集市,有一条街、10个小巷,有大营子、庄园、磨坊、油坊、果园、花园等,有工商户125户,12个客店, 14个商业字号,有12古景。街上有客店、商店、饭馆,小巷有油房巷、圣帝庙巷、小学巷、盐务局巷、莫铁匠巷、马铜匠巷、邱裁缝巷等。 1958年前
-
1
-
10第十三章 诗歌民谣 莫家楼的民歌民谣大多和中卫民歌民谣相同,其中《小放牛》有两种,一种同河北民歌,莫家楼民歌“小放牛”在中卫各地少见。
-
11第十四章 传说故事 【中卫有个莫家楼】 1988年《柔远乡志》首次记载了《中卫有个莫家楼》的故事。在塞上江南宁夏川,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有三个宁夏人住店,宁夏人都有睡热炕的习惯,但旅店的热炕只能睡一个人,有人提议看谁把自己家乡说的高,谁就睡热炕,银川的孙银匠说:“银川有个北塔,离天只有一丈八”;中宁的李木匠说:“中宁有个牛头山,扎起胳膊摸着天”;中卫的莫铁匠说:“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
-
2河南省作家王运朝写电影剧本《莫家楼》 2014年国庆节后 河南省作家王运朝(简称王老师)应邀到广东罗浮山观音古寺创作电视连续剧,在此结识了王学义。 王学义讲述了莫家楼的故事,王老师读了王学义和王学仁的博客。有一天王学义建议王老师写写莫家楼,王老师觉得莫家楼的故事值得一写。有了帮一下王学义的欲望,写一部莫家楼的电影剧本,完成他多年的夙愿。 莫家楼十二大景观形象的描写,引起了王老师的血热的沸腾;王学义的执着,激
-
6第六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交通 莫家楼是水、陆交通要道,是西宁、兰州经宁夏到包头的水上要津,旱路莫家楼是中卫通往中宁、吴忠、银川、固原、平凉、西安的枢纽。1957年前没有火车和公共汽车,1958年铁路通车,1969年卫青公路通车,莫楼向北接通柔远公路,现在莫楼村北有中央大道,南有河滨路。1997年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莫家楼渡口停止使用。
-
9
-
3
-
17
-
21第十五章 方言 莫家楼人来自二十省市五个民族,有多种语言多种方言俗语《南腔北调》,有山西话、甘肃方言,也有北京话、河南话,主要是中卫方言。 莫家楼方言的特点是词汇、发音、声调、口音和普通话不同,和中卫方言志的声调、口音也不同。莫家楼人说普通话也能听出是莫家楼口音。 第一词汇不同:如膝盖叫“波乐盖子”,发结叫抓羔子,辫子叫帽个子,做什么叫【zvà】。不知道那是什么?方言是“阿不子乌是洒木?” 第二是词汇发音不
-
0【莫家楼史话】(莫家楼王学仁) 莫家楼是塞上江南的明珠。2013年唐荣尧《中国新天府》书中记载:消失的明珠莫家楼。莫家楼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名渡、西北第一盐业批发市场、宁夏第一商业村、宁夏第一古镇。 莫家楼古镇是中卫回民最集中的古镇,有极其辉煌的历史、有丰富的文个化遗产、有旅游景点。 莫家楼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很久以前在塞上江南宁夏川,流传着“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这个优美的故事。《宁夏谣
-
01979年12月,中卫县文化馆原创剧目《苦豆子与冬青花》,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型文艺汇演后,获得了全区文艺汇演一等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卫县文化馆特邀本县作家沈吉祥先生,以中卫爱情民歌“王哥放羊”为题材,创作了一部大型民间歌舞剧。 后来该剧本《王哥放羊》更名为《苦豆子与冬青花》。
-
88 船歌唱响黄河渡 康熙来到莫家楼 莫楼渡 各渡首 船歌唱响了莫家楼 交易大码头 2009年06月18日,中卫日报记者马进军、杨波在《莫楼渡口听船歌》记载: 明末清初,一声悠扬的船歌从黄河对岸传到莫家楼。从此,这里的船歌变得频繁、嘹亮;这里的商贸往来变得热闹、活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开始过得滋润起来。 莫家楼,一个位于卫宁平原中部卫宁、中静公路交会处,每天,一艘艘木船载着食盐、陶瓷和毛皮,经这个渡口流向南北市场。就
-
014为逃荒王哥去放羊 抓壮丁公鸡来拜堂 正月里 正月正 王哥小妹子来观灯 成亲抓壮丁 《王哥放羊》是莫家楼流传最广的民歌,也是优美的民间故事。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卦花灯,中卫城里东街上立了两个高大的灯架,西街上立了两架牌灯,塔灯巷立了塔灯,地藏寺前立了冰郎菩萨灯。小北街立了金桥银桥灯。山陕会馆门前立了黄河灯架和火烧判官。三道城门楼上装置了鳌山灯。城内一片灯海,人们成群结队观灯看社火。王哥和小妹子也在人群中观灯。
-
116莫家楼第一盐市场 盐山高银色金字塔 官运局 盐务局 中央财政部管理 批发盐基地 莫家楼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盐储、盐运、盐销、盐加工基地,西北最大的盐运批发市场。 莫家楼盐业历史悠久。西夏元明清代的盐业繁荣,莫家楼是盐运的集散码头和中转站。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莫家楼运盐事业大兴,商路畅通,市场繁盛,莫家楼盐务运销业一度很繁盛,占全区盐业运销总量的40%。清光绪32年(1906年)设官运局。 民国6年(1917年)莫家楼设盐
-
212.中国名渡莫家楼 四十万人过码头 莫家楼 大渡口 渡运四十万人游 水运通包头 莫家楼是中国名渡,水、陆交通要道,是西宁、兰州经宁夏到包头的水上要津,旱路莫家楼是中卫通往中宁、吴忠、银川、固原、平凉、西安的枢纽。年渡运量近40万人次。2002年《著名的黄河渡口,著名的桥渡》记载:著名的黄河渡口在黄河上游河段内有莫家楼渡口。从明代开始,一直是宁夏河段重要渡口。 一、旱路: 1、丝绸之路:从西安、平凉、固原至中卫,经莫家楼
-
010 武举为民除官贼 土匪火烧莫家楼 张嵩玲 中武举 为民除害打官贼 借粮助穷人 张嵩玲:武举,外号善三爷,男,汉族,终年72岁,中卫县砖塔村人。张小时家庭比较富裕,攻文习武,力大超人。《甘肃通志》人物志载:张嵩玲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乙已印科中举。 张嵩玲中武举之后,不愿在朝廷为官,回家务农,经营农田,为人正直,从不欺贫爱富,家资富有,常帮助贫苦人民,因而人们送他外号善三爷。灾荒较多,特别是青黄不接时,他常常向
-
511.刘尽善创立 “尽盛魁” 刘汉卿清末是贡生 大商号 “尽盛魁” 刘尽善是创始人 祖籍镇靖村
-
0第 九 回.莫家楼清代三名人 中举人莫姓家族旺 有举人 有贡生 清代三人有盛名 莫家人兴盛 清代莫家楼有举人莫平、武举张嵩玲和贡生刘汉卿三名人。 莫家楼的莫姓家族己知如字辈以前六代人。 第一代奉字辈,第二代禄(立)字辈,第三代去(生)字辈,第四代文(忘月)字辈,第五代吉(忌)字辈,第六代如(慧)字辈。 莫姓老人物主要分布在莫楼、渡口、砖塔三个村。 莫家楼的第二代人有莫立财、莫平、莫桐、莫锐、莫寿、莫洪善。 清代莫平中了举人,在莫
-
611.刘尽善创立 “尽盛魁” 刘汉卿清末是贡生 大商号 “尽盛魁” 刘尽善是创始人 祖籍镇靖村 1862年(清同治元年)刘尽善办的接待盐商的住宿小店,有了盈利,改营粮油兼酿酒和农牧业,创立了商号“尽盛魁”。清初镇靖堡河妃,“尽盛魁”在新墩和莫家楼建商行。刘尽善洞悉盐业经营的巨大利益,有远见卓识。先在镇靖堡刘家祖产的耕地上,围起倒盐场子,暂代盐仓,人称“刘家盐房子”,清朝就开始了盐业的运营。
-
214为逃荒王哥去放羊 抓壮丁公鸡来拜堂 正月里 正月正 王哥小妹子来观灯 成亲抓壮丁 《王哥放羊》是莫家楼流传最广的民歌,也是优美的民间故事。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卦花灯,中卫城里东街上立了两个高大的灯架,西街上立了两架牌灯,塔灯巷立了塔灯,地藏寺前立了冰郎菩萨灯。小北街立了金桥银桥灯。山陕会馆门前立了黄河灯架和火烧判官。三道城门楼上装置了鳌山灯。城内一片灯海,人们成群结队观灯看社火。王哥和小妹子也在人群中观灯。
-
215抓兵苦逃荒卖儿女 莫家楼古今十八怪 十八怪 有趣谈 怪人怪事古今传 有苦有奇观 《莫家楼十八怪》: 莫家楼房在天外 羊皮筏子当军舰, 寒冬冰桥有奇观 黄河淌鱼漂水面, 河里钓鱼放长线 天上有鱼飞下来, 月饼大得像锅盖 面片子好像裤腰带, 干烙子像个小碗碗 烧火用的骆驼蛋(当地人把骆驼粪叫骆驼蛋蛋)。 童养媳 、“小女婿”,穷人还把娃娃卖。 卖老婆、租老婆,有人还把老婆换。 新郎抓兵人不见,新娘和公**堂拜。 马团长(马建
-
010 武举为民除官贼 土匪火烧莫家楼 张嵩玲 中武举 为民除害打官贼 借粮助穷人 张嵩玲:武举,外号善三爷,男,汉族,终年72岁,中卫县砖塔村人。张小时家庭比较富裕,攻文习武,力大超人。《甘肃通志》人物志载:张嵩玲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乙已印科中举。 张嵩玲中武举之后,不愿在朝廷为官,回家务农,经营农田,为人正直,从不欺贫爱富,家资富有,常帮助贫苦人民,因而人们送他外号善三爷。灾荒较多,特别是青黄不接时,他常常向
-
113十八年逃荒卖儿女 《尽盛魁》设粥救灾民 十八年 天大旱 难民逃荒女儿卖 莫楼把家安 民国38年间,饥荒死亡2亿人,那时的中国被称做 “饥荒之国”。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这一年西北大旱,这百年不遇的大荒年,致使西北大地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当年的民谣: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史载:民国十八年年馑始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震、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
-
49.莫家楼清代三名人 中举人莫姓家族旺 有举人 有贡生 清代三人有盛名 莫家人兴盛 清代莫家楼有举人莫平、武举张嵩玲和贡生刘汉卿三名人。
-
32.张骞梦过黄河渡 第一神奇千年树 大奇观 遮半天 传说西汉张骞栽 古树越千年 传说在远古时候,中卫莫家楼是北海一片汪洋,海水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洪水不畅。大禹治水把大石山被劈成两半,劈出一道山峡就是青铜峡,汹涌的黄河水向东方奔流而去,从此北海变成了黄河和肥沃的中卫平原。 莫家楼码头是历史悠久的水陆交通要道,西汉古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张骞开创的“丝绸之路”打通,横贯我国古代北方的东西大道正式
-
67清朝开创第一渡 黄河运盐大兴旺, 莫家楼 是古渡 清朝渡口通大路 开创第一渡 中卫有18古渡:南长滩渡口、北长滩渡口、沙坡头渡口(大弯)、冰沟门渡口、下河沿渡口(古常乐渡)、草拜头渡口(下河沿瓷社)、大板渡口(高滩)、常乐渡口、新墩渡口(马路滩)、倪滩渡口(蔡桥)、莫家楼渡口(申滩)、冯庄渡口、永康渡口(刘弯镇静)、永丰渡口(李嘴)、艾弯码头、福堂渡口(凯歌)、胜金渡口(俞滩)、马滩渡口(中宁黄羊弯)。有2
-
35成吉思汗到九渡 莫家大桥开农田 太平渠 元朝建 莫家大桥开农田 建设米粮川 黄河九渡在今中卫、中宁的黄河两岸。莫家楼房渡是宋夏蒙元时期黄河九渡之一。《西夏地形图》上的 “雄州郭家渡” 是黄河九渡。中卫隋唐属雄州,郭家渡在中宁余丁郭家山。 《元史•太祖本纪》载: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遂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里等县”。 “黄河九渡”是冰沟渡、常乐渡、莫家楼房渡(永康渡)、宁安堡渡、张义渡、
-
34、 龙宫迁宝是传说 无价真宝是黄河 莫家楼 真有宝 龙宫迁宝传说好 黄河无价宝 传说在莫家楼黄河岸边,住着一家农户,在菜园中种了几架黄瓜,在黄瓜开花的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人,他手指着一个小黄瓜对农夫说:“这个小黄瓜是个宝贝,等长到一百天成熟了能打开龙宫宝库门上的锁子,你一定要看护好。农夫听了老人的话,日夜守在田里看护,到了九十九天,他实在放心不下,就把黄瓜摘下来扔到了黄河里。黄瓜流到龙宫宝库的门前,去开宝
-
03梧桐树下招凤凰 黄帝后代建楼房 莫家楼 来历久 梧桐树下西夏楼 黄河九渡口 莫姓起源于黄帝的后代———上古帝颛顼是莫氏的得姓始祖。 颛顼登帝位,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西周时代(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上古圣帝颛顼的后裔周宣王将儿子姬望封赐于河北钜鹿的鄚州,姬望的后人姬振扬,因功在汉室又在鄚州,汉高祖赐姓为鄚叫鄚振扬,成为莫姓始祖,是广东莫氏始祖。 姬振扬的后代莫宣卿(黄帝130代)是广东莫氏始祖。莫宣卿生于广
-
2
-
001、 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 《宁夏谣》 美名留 无人不知莫家楼 楼在天里头 莫家楼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很久以前在塞上江南宁夏川,流传着“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这个优美的小故事。 《宁夏谣》传唱着“中卫有个莫家楼” 2003年8月6日宁夏新闻网记载:中卫人爱讲这么一句话:“阿们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在天里头。”这话用中卫方言说出来,非常生动有趣”。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卫人以莫家楼为骄傲的
-
1.【莫家楼演义】目录 中卫莫家楼王学仁编辑 .琴剑仙翁是王学仁的网名
-
1全国绿化荒山建义 一.消灭沙漠: 三化治沙.绿化硬化产业化.1.加速治沙造林,2.建设治沙道路,3.建设万亩沙漠水库,4建沙漠城市,5建工厂. 二.绿化黄河:沙坡头至南长滩造黄河护岸林 三.绿化荒山:山区老村庄造园林,设护林员 四..每个坟地全植树
-
20附录: 莫楼村一九八六年基本情况 莫楼村有村民小组7个,389户,1653人,劳动力674人;耕地面积1337亩,全部是水地,粮食播种面积2362亩,粮食总产量84.98万公斤,每人平均产粮496公斤,每个劳动力产粮1354公斤,粮食合同定购量13.18万公斤,每人平均商品粮87公斤,油料总产量0.16公斤,每人平均油料产量0.9公斤;当年造林面积211亩;水产总产量1970公斤;生猪337头,出栏肉猪420头,羊只473只,牛羊猪鸡总产肉量2.86万公斤,牛羊猪肉出售量2.28万公斤
-
1《莫家楼》电影剧情(摘要) 尽盛魁丢了500块大洋。 警察局让小偷徐大手诬陷张子全是同伙。 警察局长诬陷刘汉卿私设公堂,目无国法。 警察局长暗通土匪抢了盐务局大洋一万块。 盐务局会计王辅成深入匪穴,查清了警察局长暗通土匪。 马鸿逵到中卫视察,刘汉卿把新墩花园送给马鸿逵。 马鸿逵命令马旅长全歼土匪,活捉了匪首和逃跑的警察局长。 其中尽盛魁钱柜被盗、土匪抢盐务局、刘汉卿把新墩花园送给马鸿逵是真实历史,尽盛魁刘汉卿张
-
0莫家楼王学仁
-
6第八章 工商业 第一节、商业历史: 莫家楼的商业在四百年前明朝兴起。明朝诗人无名氏所题《黄河晓渡》“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浪爬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反映了当时莫家楼渡口商旅的繁盛景象。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商路畅通,输出商品以食盐、羊皮、驼毛、猪宗、枸杞、发菜、甘草、锁阳、苁蓉等为大宗,输入商品以布匹、棉花、红白糖、纸张、瓷器、各色颜料、火柴、肥皂、茶叶、木材、黄米、扁豆、菜籽油
-
5编后语 莫家楼早已名扬天下,很早以前就有人传说莫家楼,许多人也喜欢写“莫家楼”的故事。我想把莫家楼的光辉业绩和特色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不忘老前辈的辉煌业绩和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 莫家楼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是1949年前后的莫家楼乡,当时莫家楼乡包括现在的莫楼、渡口、砖塔三个村。我生在莫楼村,从前我家的房屋在渡口村,土地在砖塔村。莫家楼古镇也叫莫家楼房或楼房,包括现在的莫楼村和渡口村砖
-
9第九章 军事 第一节、大事记要 1932——1937年红军26次过中卫市三县。其中红军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师政委叶永松从莫家楼过河。 1935年8月、红军长征将到达西北,马鸿逵部署在中卫修建了50个碉堡,在莫家楼黄河边建了一个碉堡。 1940年河南人王自成当过国民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在军队经过中卫时逃到下河沿煤矿,军队走后他在莫家楼安家经商。 1946年莫家楼人赵兴德、赵兴福兄弟二人参加八路军。 1948年8月莫生学参加解放军。 1949
-
10莫家楼大事记 古代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命令,将宁夏屯谷50万石运到内蒙古五原西北。北魏将军“刁雍”造木船200艘,首开黄河水运之先河。是宁夏最早的黄河水运。 《西夏地形图》上的 “雄州郭家渡” 是黄河九渡。黄河九渡在今中卫、中宁的黄河两岸。莫家楼房渡是黄河九渡之一。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到达黄河九渡,攻取了应理(今中卫、中宁)等县。 1266年[url]http://元朝[/url]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在应理州(中
-
3跋 俞得云 编写、续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王学仁学友退休后,抱着热爱家乡的情愫,历经十多年的艰辛,查阅积累了古今大量有关莫家楼的资料,编汇成了《莫家楼志》。这是中卫市第一家以村为单位的历史沿革的实录文字记载,也是续修的《中卫县志》的补充。古今中外,有编写国志的,如《三国志》;有编写地方志的,如《宁夏通志》、《中卫县志》等。但编写村志的却为之凤毛麟角,实为罕见。因此,可以说《莫家楼志》开创了中卫
-
2第十一章 教育医疗 第一节、学校: 莫家楼小学是1933年由莫家楼盐务局在关帝庙南建校,由盐务局发工资每月25元银元,盐务局局长赫尔兹兼任校长。 1937年莫家楼小学移交地方,改为高级小学,后改名“莫家楼中心国民学校”,首任校长史兴文。统管柔远、镇靖、砖塔、施庙、夹渠、王四官桥六校。有校舍21间。有教员5人,学生80余人。除国拨经费外,盐务局每年仍予资助。兴办莫家楼学校,“尽盛魁”捐献800银元,商贾吕有等人捐款40银元,新建
-
8第十二章 文化 莫家楼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村,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 黄河诞生了码头,码头的兴盛诞生了码头文化,因黄河诞生的码头文化给这一片土地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营养。中卫人爱讲这么一句话:“阿们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在天里头”,这话用中卫方言说出来,非常生动有趣,也是中卫码头文化的体现。现代中卫人认为,中卫的文化是码头文化,中卫人夸口的莫家楼码头,就是中卫十八码头之首,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