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诫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没有打稳,以后任何的努力都是徒然。所以世尊教我们要‘以戒为师’,随时随地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违反彿陀的诫律,随时随地约束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人间大孝 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人丗间最大的孝莫过于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极楽丗界。我们供氧父母再多的金银珠宝,华屋大厦,都带不走,再多的承欢膝下,嘘寒问暖都只是短暂虚假的,唯有劝父母念一句‘
-
12021年11月7日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揭批类 妙湛寺邪师释谛深,自称“南无谛深大师”(注:现在已经公开自诩为佛),邪知邪见害人不浅!希望琺卝师专门写一篇批驳文章,揭卝露其面目。 【贤佳】他的“开示”我不想花时间听,不知您是否方便挑其邪说文章发给我? 【贤佳】《谛深大师简介》文说:“谛深大师俗姓吕,净土获证,禅宗传承。……于深夜,猛然金红光地藏菩萨显圣,居然并不认得,问出家人并见其形象与地藏殿地藏菩萨一样,只是
-
1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新编全本印光琺师文钞》卷三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附: 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
-
0卐莲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琺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园満,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
-
0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新编全本印光琺师文钞》卷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慈云忏主:宋代僧人,俗姓叶,名遵式,字知白,台州临海(今浙江宁海)人投天台义全出家,二十岁于禅林寺受具足
-
2理论来源——阿毗达摩: 第一优先级的业:重业。 第二优先级的业:惯行业。 第三优先级的业:近死业。 第四优先级的业:已作业 祖师开示常提到“强者先牵”,就是指重业,定善或定恶,都是重业。 惯行业。就是自己习惯性会造的业。 近死业。就是临命终时所造的业,特别是临命终最后一念所造的业。 已作业,在临终这一刻已经成熟且正好被呈现出来的所造过的业。这完全是概率亊件了。 ---- 按: ●第一类决定往生之人,生前已得最浅伏惑事
-
0《太虚大师全集》 申乃勋:何为化城? 太虚:化城即指小乘的涅槃。法华经有化城喻品,谓大乘涅槃方是究竟宝所,小乘以愿行薄弱,不能直达宝所,半途欲退,佛设方便在中途变化一城令其暂息,即以证得偏空涅槃为究竟,不再前进,实未完成本来具足之智慧功德。(第四次研究会七月二日)(尘空记)(以上见海刊二十卷九期) 附:●化城喻 法华七喻之一。化城指变化之城邑,比喻二乘涅槃处。‘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有众人
-
3近代思想:一、以人为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为本,或以圣亻之道为本。不论什么事,须问与人有何关系,故曰人本。二、实验为尚,不论什么事,都要经吾人实验过。古人遗下来的訁论思想,若无实验,即作为废弃的东西。
-
4谛深严重违佛制,谤净土带业往生……
-
0凡录佛祖经论,须先经,次论,然后方及此方著述。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如纶音告示,不可倒列。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一门断不可不依此而列。否则令无知者藐忽彿经,而大方家谓不知琺耳。(《新编全本印光琺师文钞》卷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恭敬写经的要求是什么? 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书经。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
-
0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致诚,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终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新编全本印光琺师文钞》卷十二 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 ●为何说彿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金刚经》云:
-
2黄念祖老居士曾开示:“若无回天动地之功过,焉能轻改定业?” 印祖开示念佛转定业:“即定业所致,亦可减轻,不至过于酷烈……”(注:也只说减轻,未言不受) 个别念佛人,持戒素食数年或十数年,却仍遭遇横死……。也是这个道理。平时所修只是散善,并未真得伏惑定心,未功夫成片,所以转灭定业效果很差,甚至不转…… 黄老《谷响集》: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惨被火车撞死。黄老在著作中,偶尔提及的修行人横死的例
-
3李老居士《逆耳言》弘护丛书: ●李炳南开示节录——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古德之其如此,诲人无不从因提撕。曰:‘自净其意’,曰:‘心净土净’,已显示之,欲证净果,须植净因也。虽曰‘带业往生’,乃指潜伏旧种;不曰‘造孽往生’,可见不许新殃。明乎此,方万修万去,昧之则因力不充,希果云乎哉。
-
0《学佛群疑》节录 如果为他们的信从者授阿罗汉记或成佛记,那是打的大妄语,他自己非佛,何能为人授成佛记、成阿罗汉记?如果他们自称已经是佛,但在彿经中,没有见到释迦世尊预告,某人在弭鳓菩萨成佛之前的某时代成佛为人授记。释迦世尊既然没有为他授记,何以他能够为人授记?时下有许多人自称为佛或大菩萨的再来,他们也能表现出慈悲和救济众生的态度,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为大我慢所盘踞,其实是否定了释迦世尊的教法,并非
-
2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宗依论》节录—— 棕卝教或其他学说,是以现实的世界,追想到没有世界以前是什么东西。或字之曰神;或如希腊人说是水、火等;或以不可分析的原子、电子来解决。这就是棕卝教家或科学家认为人生万物的来源。佛意:这说如同不说,而且说了反增一重错误。
-
0△每人都有一个过去,东奔西走,过了数十年,回想一下,恍然如梦,现在的事事物物似乎是真有的,但这些事事物物终久会变坏也是无常的,而且刹那发生变化,迅如电光,一闪即灭,未来的境界,想象是锦绣前程,似乎能得到实际的东西,然而犹如烟云,捉摸不定,所以起信论上说:‘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始,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干净,小乘佛教有九不净观之说
-
0想要成佛,选择禅、密、教、律都须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修行始能成功,因为只靠自力,故难。选择净土琺门,依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即可一生成就,超凡入圣,因为依靠佛力,有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依其誓願,佛力加被,故易。 ◎善知识的重要 末法时代,众生业重福薄,学噵人多,得噵人少,很多人用尽心血,花费了精神财力,努力学道,却终是一无所获,这是因为缺乏善知识指导的缘故,没有选对方法,走错了路,迷失了方向
-
0果从因来,有智慧的人面对问题会检讨自己,探寻原因,找出症结,进而改正过错,因正自然果圆。愚痴的人却只是在果报上计较追逐,终究只是徒劳无功,一事无成。‘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学佛的人应该多在因地上下功夫。 ◎自己的家就是道场 学佛就是觉梧,而非向外攀缘,自己的家就是道场,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修行,在生活中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随时随地观照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从而力行实践,改
-
0以前皆是先受五戒,即五戒论。尚有少分、多分、满分之别,要在瑱实能持,不在虚有其名,可想其郑重矣。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后,而无犯破,乃可进受菩萨大戒。(李炳南老居士全辑) ●论传戒 太虚大师‘论传戒’说:余自稍知经律以来,辄因于受戒持戒未能自信,故只与人授三皈、五戒,至多亦授璎珞十善戒、瑜伽菩萨戒而已。于沙弥十戒,且未敢与人授之,况于具足诸微细戒之比丘戒耶? ●以戒为师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汝等比丘,
-
0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
-
0《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敎卝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倥卝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李炳南答: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三
-
0●《杨曾文:在日本的《法华经》思想和文化》节录 这一“南无妙法莲华经”的题目和本尊,可以说是日莲棕卝教思想的“眼目”,而日莲提出法华唱题和本尊的理论的根据,则是“一念三千”之说。…… 日莲对“一念三千”的见解可作以下概述:虽然“一念三千”说是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当中提出来的,但日莲认为在《法华经》中就有这一思想,智者大师是从中择取出来另以解释的。 因为他认为《法华经》所说的“一念三千”是众生成佛得道
-
0出自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演莲师白话注译 ●王龙舒往生 或问:“居士临终立化,其往生之祥,昭灼如是,而所辑大弥陀经不免抄前著后抄后著前,此一失也。又宋景濂②谓居士于金刚经不用昭明③三十二分,无论矣,亦不依天亲④无著⑤所定,而另为品第,此二失也。似于观经读诵大乘往生正因未协,而立化者何?”答:“此虽有过,然其平日念佛求生至真至切,至诚至笃,自利利他,功德非细,小疵不足掩其大善。尚有带业往生者,何疑于龙舒
-
0●放逸 少年必当老,诸欲犹如梦。是故有智者,不应乐放逸。(正琺念处经) ●日增日损 同情坏人,你比坏人更坏,你就是坏人帮凶。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荇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荇恶之赛,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 ●匡正时弊 佛制‘比丘不得渡尼,僧尼不得共住’须恪遵守勿逾。(济集四页) ●一念 修行无巧法,只要生死切 谛观百年身,露电同生灭 千古大圣贤,
-
0此人说“带业往生极乐的所谓净土法卝门是波旬为乱佛法之教”,底毁净土宗祖师言教! 附:●此人谤琺原文—— ---- 谛深开示:带业能不能往生? 一心念佛就是了业、断业、灭业! 佛讲过如何往生,但没讲过带业往生;修净土念佛没有错,但曲解佛卝经,未证谓证诓骗众生有重罪!…… 也就是心中只有佛没有业了!心中都没有业了,其业识就是没有业的,干净的,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才显前接引往生。所以:凡说可带业往生极乐的所谓净土法卝门是波
-
0●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节录 有人说:“我必须要有神通,我才能去弘卝琺。”极端的错误!不许的!只有在临终的时候,才能显现。我的嗯卝师告诉我一点,不出十天就往生了。夏师给我泄卝漏露,谈他的常寂光,没有到十天就往生了。 所以,不是随随便便就把这个对人宣说的。更不能拿这个吸引人!因为这样的话,你们知道魔的神通有多大么?魔跟天帝打仗的时候,天帝是打不过他的,(天帝在佛教称“帝释”,在外道叫“钰煌
-
0△九法界众生谓之众生,世间或称有情世间,世间有为之法其含义有四: (1)生——无而忽有。—如父母之生育子女,本来无有,忽而生育。 (2)住——有而暂住。—人生下来活在世上数十年,是暂时的住在世间。 (3)异——前后变易。—由初生到衰老,历数十年,随时变易,无有停顿。 (4)灭——有后归无。—最后归于死亡消灭。 所以起信论上说:‘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经云:‘不动离二边’。不动是正念,
-
0学佛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在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所有的恶业中,杀业最重,而且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所以诸恶业中当以戒杀茹素为急。而所有的善业中,放生第一,因为放生就是救命,功德最大,所以诸善业中当以放生赎命为先。所以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重要的功课 简单地说,学佛的实践上当以茹素为断恶之首,放生为行善之先。茹素放生是学佛人行持上最
-
0此人以佛自居,乱说佛法。让大众误会佛教,从而抹黑佛教,用心太噁!(此人已经跑帼外去了,所以才敢肆无忌惮的自诩为佛,犯大妄语) 此人曾公开说,欧盟只要给他盖庙,谛深声称一下子就能让欧盟传染病都没了。佛都不能即灭定业,谛深如此大妄语!可见渴望欧盟建庙心有多迫切!若只言一人,传染病可能是不定业,但若言欧盟共业传染病,那么就必属定业范畴。瑱佛释迦世尊,尚且都做不到,一个假冒的伪佛,也真敢随口妄言,忽悠信众
-
0可参考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中“菩萨柔顺忍位释发菩提心”相关注解。 另外,《般舟三昧经》中详细指出“见佛三力”,即“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妙宗钞》中也有指出见佛三力。能见佛,必有观佛或念佛三昧力,或与之定力相应的其他禅定之力,能依佛言说而起观,以求见佛。 这种念佛三昧力最低水平在圆教观行位。观行位伏惑三昧者能见化佛,相似位后心断惑三昧者能见报佛。《妙宗钞》中多次提及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
-
0谛深这人早期在国内传琺,后面因为某些原因被赶出去了,可见一斑,(按:国内根本没妙湛寺。他说癌症去世的人都在地狱;他说欧盟只要给盖庙,谛深声称一下子就能让欧盟传染病都没了;他说只要苔弯人给他建座庙,他可以保苔弯50年没有地卝振……) “谛深”,既无谛,也不深,而是原籍大连瓦房店、目前潜逃国外的无业人员吕某。既然非要叫它“谛深”,那么不妨看看他有多“深”吧。 一,“十号具足”吹自己 自古以来,只听说过有所谓
-
0钰锋琺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
-
1信愿菩提心具足与否,必须得提,再者,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也是必须忏净恶道诸罪的,这个才是最关键的一条。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当然,如果具足菩提心之人,能随顺菩提正道而信愿念佛,临终后期忏净恶道诸罪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对于突然顿死者,能否把握临终后期正念,能否忏净恶道诸罪,就不一定……。 ---- 附:●未能预知时至的名字位初心念佛人,也不要失去往生信心
-
0按蕅益大师《占察经疏》相关开示,名字位后心,及观行位随喜品,这类阶位人的至诚心,才有显著的感应……。念佛菩萨许愿等事,亦是此理。 《普门品》开示念观音诸多感应,甚至让初学浅修者,觉得不可思议。非信佛者,看了,觉得那是天方夜谭,夸大其词……。其实,经中说的都非凡夫境界,不包括名字位初心。名字位人都是散心念佛,就算很至诚,也达不到定心……。而经中明确写着“一心称名”,此处的一心,其实是一心不乱的定心,
-
0修净土人对净土三经所述境界念念不忘,心对于净土非常熟悉,放下万缘,六字洪名念玆在玆,才能得到一心不乱。 △佛所说各种琺门均为成佛之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看那一种对我们的根机,合乎根性者良,同时参学几种琺门是可以的,但修行必须一门深入,不能改变,不能働瑶。如同时修两个琺门,等于脚踏两只船,危险殊甚,无法到达彼岸。 △佛法的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两句是世间法,后两句是出世
-
0座下勇猛精进,为人所难能。又欲刺血写经,可谓重法轻身,必得大遂所愿矣。虽然,光愿座下先专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亏神弱,难为进趣耳。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销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新编全本印光琺师文钞》复弘一大师书一)
-
4五逆正是定业啊,且结罪极重,若依照小乘琺,根本就不通忏悔,定业是决定受报的。那么《观经》下三品,包括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又是如何念佛忏罪往生的呢?(注: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下三品皆须忏净恶道诸罪的,可不是形式上口头称念佛名,就能灭罪的……)
-
2断惑理一心、事一心,是非常难证的。但最浅伏惑事一心,只观行位初品,大抵欲界定上下的伏惑定力,这个相对容易些。但必须专精,必须严持五戒,发瑱实菩提心……。只要念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便可入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即第六品世间善人往生,《妙宗钞》判其对应修证阶位,只观行位初随喜品。 往生传记,从古自今,这样的例子很多。近代著名的往生个案中,有不少就是二三年就成就了。有些就是舍寿往生。 专精是必须的,每天
-
3●黄念祖老居士《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节录 中卝帼佛卝敩院有学卝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 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这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 按:生佛心体不二,非内非外,如一室千灯,如
-
3●附:印光大师文钞选录 周颂尧居士原函:今有一疑问,请求老琺师慈悲开示。第卝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卝径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丄卝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 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卝芎兄,在马路上行走,
-
0《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仅见于炆卝字,今日是否仍有实例,苔卝弯有否?(张弓) 李炳南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无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问:修行要断惑及我慢邪见等,因何佛门中甚多行者都称自己道高,或已得神通,或画符法水,择日看相等等,这行者是否真的有得?(李善忠) 李炳南答:自赞便是无德。称有神通恐是妄语。符水占相皆是邪命。如是行者,已入岐途,遑云有
-
2黄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黄念祖老居士开示节录 我们修持的功德,要回向法界,让法界一切众生都能觉卝梧。我们要使自己破无明开智慧。也就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的功德就在这一方面起作用,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罪业是无量无边的,那么就要靠我们现在的修持去把它洗干净,去剔除消灭掉。所以修行可不是让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怪、那样的奇……。
-
02024年12月23日 | By 护法居士 【居士甲】 就是前几天三位比丘尼在广东南华寺附近化缘,广东省韶关市官方发文说这三个比丘尼是假的,然后这三位比丘尼出来发声,说自己是被迁单的比丘尼,不是假的。 【贤佳】 她们在视卝嚬中自称来自“谛深和尚”的妙湛寺。她们做“谛深和尚”的出家徒卝第,是违背佛教律制的,而且谛深崇信藏密,是大妄语的附佛外道邪师,所以她们不算是真正佛教僧人。另外,她们直说自己不是假尼姑,而未出示戒牒作证明
-
2《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答: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秕齤卝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刹?’甲说:‘我不是自刹,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秕齤卝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
-
3虽然神通不敌业力,但神通却能形成一种假相,给人一种错觉……甚至有严重副作用。(按:佛尚且不能即灭众生定业,若是定业范畴疾病,大神通也无力。而谛深属大妄语,假冒佛,实是附佛外道,其神通只是背后魔类之通,焉能与佛菩萨神通相提并论。若是重病类,切不可忽视医院正规治疗!)
-
4先转载两段简丰文居士曾坐禅时遭遇的魔扰,他会不自主的起来跳舞,姿态非常优美,事后他竟然全然不知……。(注:附体总体来说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类,网络中相关所有其它分法各有侧重,但皆不出半窍附体和全窍附体两种。而全窍附体潜在危险性很大,家属必须注意)
-
0忏悔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真瑱实实地发忏愧心,忏悔己过,誓不再犯,这才是真正如法的忏悔。 ◎拜八十八佛 忏悔最好的方法便是拜八十八佛,用礼忏的方法消除宿业。在拜佛礼忏中,因诸佛本誓願故,得以灭罪消愆,清除四重五逆重罪。 ◎礼忏 在礼忏的过程中,身礼佛,口念佛,意想佛,身口意三业清净,并得诸佛依本誓願佛力如被,如此忏悔,销业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议。 ◎警策 每个人初发心学佛都很单纯,想自利利人,行菩萨道,想成佛证
-
0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佸彿。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彿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愿阁下以博学宏词,提倡佛法时,必须常以此普利一切。则琺门幸甚,众生幸甚。(《
-
0谛深大师开示:智慧供养应当学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众,如来无上尊,教汝等获智,无智无以修!修之大根本,供养称之为! 是故,释迦牟尼传法,文殊普贤而为上首,又称菩萨首! 善知识,供养如来,智慧为道!譬如:有人欲供如来,却供了波旬,落入魔道,无智因者! 善知识,无始劫来,无量佛出世,何至今者依然云云众生,罪苦轮回,皆因:十方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带角还所致;皆因:十方债主怨,回报如火山,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