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与其说人生像舞台,还不如说像角力。 ◆没有一种悲伤不会经由时间来减轻及缓和。 ◆心的痛苦比肉躰的痛苦还要坏得多。 ◆喜悦—是内心解脱自在的表现。 ◆人类现在已经变成—自己所使用的道具的道具了。 ◆孤独是智者最佳的乳姆。 ◆弥陀的本愿并不挑选老少善恶之人,只要有信心便可。 ◆信卬是人生意义的悟得,由此悟得而诞生各种任务的认识。
-
1◆我们制造了幸与不幸并称它为命运。 ◆结婚—就是无论用何种罗盘都无法发现航路的荒海。 ◆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 ◆这世上对某些人来说,是为了要爬升的梯子;对某些人则是为了要下降的梯子。 ◆因为人生苦短,所以我们并没有时间一直将憎恨及不平留在心里。 ◆人生就是—在不知道什么是人生之中,已经过去了一半。 ◆人生就像尾巴一样,长度并不重要,好才是最重要的。
-
0◆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兴兴地过日子以招来福气。烖祸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来远离烖祸。 ◆障碍者,如天空里的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 ◆若知现前境界皆是梦幻泡影即真俢行。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佛法不离方便法,我们要给众生无限的希望。 ◆圆觉的本性并没有给你任何的业障,皆因万法唯心,都是自己的问题。
-
1◆彻底的认识了我们的无知你就会解脱,但是众生总是用更多的无知来束缚自己。 ◆学佛除了智慧之外还要有勇气。 ◆若于思惟中硬加一念知见,即是生灭。 ◆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多余的分别执著,因为终究会过去的。 ◆无常于二十四小时中皆平等的支配著一切的众生。 ◆知见不立知,当下即是涅槃。 ◆迷昧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
1◆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垩言(过失动怒),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美的极致就是‘安详’。 ◆懂得生活的人,连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真的没有人束缚住你。 ◆不要怕犯错,因为当你老时,这就叫经验。 ◆戒是大医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误食!
-
0◆有了虚假的自我意识,必然就会萌生虚荣心。 ◆佛是眞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 ◆想获得心灵的解脱,要能不为物牵。 ◆最好的境界是没有任何境界。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歇即是菩提,悟即自在。
-
1◆凡事,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因而安乐。 ◆以污染心说话、身行,则苦就跟随其人,如车跟随挽车的牛一样。 ◆若以善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著其人,犹如影随形一般。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千古文章源于高妙德行,所以有德者必有言。
-
8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中略)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以实相遍一切
-
5禅定必须是定慧双修的,缺一不可。 第一步止就是停止,降伏、捕获妄念。 观就是用佛法的道理去分析、分别妄念本质 心经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照就是第二步的观,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妄想。哦,原来是空啊! 心经是观的宝典、成佛宝典、是直指初地菩萨的道路啊,有人这么修吗?网上我没看到 外道这里不一样,没有这步正观。如无想外道,停止一切想,没有观。 现在很多禅定就是这样的,只教你入定,这
-
1
-
8先说结论,末学推测,除了释迦fo陀,真正达到三果及以上证量的尊者只有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和极少数本文没有提到的尊者。
-
16止观双修,原为佛教天台宗所提出,乃是佛教修习的一种法门。它与禅宗的“定慧并重”、“定慧不二”的含义大致相同。“止观双修”即是通过“止”或“观”的具体宗教实践,从而体认佛理,把握佛法真精神,获得佛教慧解。佛教特别重视“止观”法门,它是断除一切烦恼,远离颠倒虚妄,成就定慧二法、获得根本解脱的法门。
-
13静坐时候,身体四肢,安放妥当,呼吸调匀,只是这个心,最难调伏。 人们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来,放在腔子里,真不是容易的事体,这时应该耐心练习“止观”法门。学者对前面的调和功夫,作得有点成效以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就是调和功夫没有得到成效,一直学习止观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们的妄心停止下来。妄心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样下手呢? 我们要猿猴停止活动,只有把它系缚在木桩上面,它就不能乱跳
-
1各位老师,好: 打坐念佛心还是静不下来,想用数息法静心修持,因此,请教各位老师:数出息时,是鼻出气完后心中数数?还是边出气边数数? 阿弥陀佛! 谢谢
-
21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
2结夏安居期间 每晚18:50-20:00 法门寺佛学院直播《瑜伽师地论》课程 时 间:每晚18:50——20:00 网络教室:YY语音教室 登录办法:登录账号后搜索频道:法门寺佛学院大讲堂 或 52560803 ,查看标有“法门寺佛学院大讲堂” 字样的频道标示,点击该标示即可进入语音教室。 联系人:妙悟法师 0917—5256080 学习内容:《瑜伽师地论》第11卷开始 主 讲:贤空法师 温馨提示:为了保障每天准时上课,贤空法师在结夏安居期间进行方便闭关,白天备课禅修,晚上讲
-
0经核实吧主aliasmoon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止观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1宇宙大爆炸是万事万物的起点么?还是只是宇宙中的局部现象呢?这个世界概念的外沿该如何界定。科学家总是这么思考问题,不停的向外寻找,发现,再寻找。 而佛家不会脱离开能所去谈世界。补特伽罗是能,那世界就是所。王阳明说你看花时,你与花同时明亮起来。这就是向内寻找世界的边际。那么边界的大小,也就并不重要。因为大小只是相对。世界的边界也同时取决于自我。无明没有界限,却又无处可寻。能到了哪里,所也同时到哪里。如
-
9止观是佛法 ,密宗修持的。其实与我道家修炼差不多,道家称为回光返照。 就一物还一物,方能还万物于万物。实际,是把我从物质中抽离出来,凝为慧光,亿劫独存
-
0人的思想并不是,思想在背后的还有个觉知(识),但识也不是我,五蕴非我非我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证实无常苦无我。人生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以为有个能不变的常存的能主宰的“我”。 人生意义就是通过内观证实无我
-
3这么冷清
-
2三、偈语篇(一) 念佛胜易(二十三则) 1.《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善全”三九八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2.《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全”四三七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3.《往生礼赞》“念佛光摄”之偈(“善全”五二八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4.《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善
-
23欢迎各位同修。
-
1接到用户举报,经核实吧主 aliasmoon 长期未对贴吧进行管理及发言,无法在建设贴吧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严重违反吧主协议,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如对此项决议有异议,请至贴吧反馈中心进行申诉,链接 http://tieba.baidu.com/hermes/feedback 百度贴吧管理组
-
4毗钵舍那(梵文:Vipassanā)被翻译为英语:insight(意为洞识),因为英文前缀字 in- 有向内的意思,sight是观看,因此中文又译作内观,字面上的意义是往“内”去“观”察身心的实相。但是英文前缀字 in- 其实是有点误导,因为梵文字面意思中,并没有向内看的意思。毗钵舍那(梵文:Vipassanā)由梵文前缀字 vi- 与观看的动词字根 paś组成。印度-雅利安语支的 vi-,类似于拉丁文前缀字 dis-,有远离或朝向的意思,也有遍及、各种类,或意图的意
-
0有没有人知道三际托空和闷绝位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 求大师慈悲解惑~~~
-
4提起有关佛教文化中修行的必备品,以及修行人的标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佛珠。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的居士,都会为自己的修行配备一条如法的佛珠。如今许多人热衷文玩,佛珠更广泛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但无论14、18、36、54、108等数量的佛珠,究其核心仍然是一种殊胜的持咒念佛计数器。
-
9止观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手段。也是一门博大的学问。欢迎各位同修的光临。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交流,互相学习探讨。
-
6止观是佛法 ,密宗修持的。其实与我道家修炼差不多,道家称为回光返照。 就一物还一物,方能还万物于万物。实际,是把我从物质中抽离出来,凝为慧光,亿劫独存
-
6如题,既讲经又实修止观的女众道场有么?
-
0清净修梵行的群 253944198 欢迎各位修行者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