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有些东西该没就没了吧,譬如京剧、评书、相声……不是说人为地让它们消失,而是顺其自然,没必要拽着不放一个垂死的她。
但,国画不同。不单因为它是“国 ( ! ) 画”,还因为它自身演化能力之强,以及“技与心”所发挥效用的完美比例。
下面是不久前和央美国画系廖老师的一番对话。
郑:你认为国画的发展方向是?
廖: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国画不死,这我坚信;为中国画,此为我命。一个画种的存活与发展,取决于其体系化,中国画的体系独特切身后,命不会绝。我想了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学术主张是中西融合。我想,中、西好比两台赛车,在环形跑道内相向而行,碰撞势必,既回避不了也退却不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迎头相撞……这样的撞击就是最理想、最客观、最现实的选择,而结果大约就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郑:你认为一个当代国画家如何完成自己的“市场化”?
廖:很多当代国画家都在“市场化”,也挺想“市场化”,势必会“市场化”。简言之,“市场化”就是钱,不“市场”就没钱,会“市场”就有钱。谁都想有钱,拿画赚钱,这是历代画家的“市场化”。
当代中国画的市场化应与以前略有不同:一、市场规范化;二、市场流通化;三、市场语言化等等。“做学问”和“做市场”只有在白石老人那里才显得那么不矛盾,对大多数没有开悟的画者依旧是个难题。
郑:作为一个被眼花缭乱的当代艺术包围的国画家,会否经常感到被工具限制?
廖:每个画种或艺术形式均会受限于专业的表现工具。这好比武林中,使用长兵器比使用短兵器更加安全取胜,所谓“长一寸胜一份,短一寸险一分”;道理兼明,然而还有各门各派照样使用自己称手喜爱的兵器,不以长短、胜败,甚至保命为原则来取舍兵器。究其竟,应是每个人结合了师承来历、自身优长、个性喜好后做出的选择。自己最喜欢、最称手的也就是自己最擅长的兵器工具,才能将自己的本领发挥得尽致淋漓。中国画工具不会限制画者,选择世上最敏感绘画工具的人,一定有自身的道理和诉求。中国画中的笔墨审美情致也是唯一不同于西方及所有当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郑:如何让国画赋有时代感?
画当下时代的内容,画当代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不常发生但当代人期许、向往的内容,均会使画面有时代感。还有就是国画传统语言时代更新,这就不是单一的观众之言所看了,这需要从传统国画概念中衍生、重构,既有以前的底蕴又有当代人的融入,总言之,有时代感的国画已是许多有扎实基本功的学院画家趋之若鹜的方向,跑得慢了点,刚看见的山头就已经插上别人的旗帜,谁能不急。不急者,心大可做学问也。
廖:国画家是否该有野心?如果有,国画家的野心应该表现在哪里?
国画很少跟野心扯在一起,国画和野心放在一起,本身就有些不沉,因为它的疆域、影响本就辽阔和独特。国画和西画不同毋庸多说,观西画感:强烈、冲击;观国画感:淡雅、脱俗。观看西画往前冲有野心,观看国画往往感觉往后退了几层,滋味其中。
国画家一定要说“心”,可有两份:一份“恒心”,恒定坚守中国画独特的笔墨审美和精神价值;另一份是“决心”,决心与西方遍地开花的当代艺术对话。
郑:创作传统国画题材作品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心态是否适用于现代国画题材?(也就是说:传统国画家研究的是修身养性,讲究的是精神层面的修行,这种心态是否应该被用在创作当代国画作品上,会不会产生表里冲突?)
廖:这好比中国画画家总不厌其烦地将“梅兰竹菊”当作永恒题材来画,而西方人非常费解一般。传统国画题材作品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心态追溯的是人的永恒人格、品格,而现代国画题材更加写实,贴合西方绘画,体现的是个人经历和个人情感至上。一边是历史文人所倡导、提倡的人格精神,一边是当代以个人经历、情感充斥的个性存在;这是两种诉求,也是两种选择,结局会不一样;但就是在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或许在表里冲突的一段时间后,会衍生新特征的文化生命。
郑: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
廖老师听了,想了想,讲了一个被我遗忘多时的故事,一件十五年前,发生在我俩身上的轶事。故事很长,可他却将每个细节描述得绘声绘色,我边听边奇怪为什么自己的记忆力这么糟糕……
猛地想起前两天新闻里说,所谓脑震荡的病症对于男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显然,此时此刻,这两点在我身上同时作用着。于是我一边用心听他回忆,一边努力回忆导致脑震荡的原因,最终在故事结束前,我找到了:早年间,和别人打架,总被人家打到脑袋……
下一期(三月刊)我会将廖老师关于我俩的回忆呈现给大家。同时在此呼吁,和人打架尽量不要攻击对方头部,为彼此留下些应该被铭记的美好回忆吧。
但,国画不同。不单因为它是“国 ( ! ) 画”,还因为它自身演化能力之强,以及“技与心”所发挥效用的完美比例。
下面是不久前和央美国画系廖老师的一番对话。
郑:你认为国画的发展方向是?
廖: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国画不死,这我坚信;为中国画,此为我命。一个画种的存活与发展,取决于其体系化,中国画的体系独特切身后,命不会绝。我想了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学术主张是中西融合。我想,中、西好比两台赛车,在环形跑道内相向而行,碰撞势必,既回避不了也退却不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迎头相撞……这样的撞击就是最理想、最客观、最现实的选择,而结果大约就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郑:你认为一个当代国画家如何完成自己的“市场化”?
廖:很多当代国画家都在“市场化”,也挺想“市场化”,势必会“市场化”。简言之,“市场化”就是钱,不“市场”就没钱,会“市场”就有钱。谁都想有钱,拿画赚钱,这是历代画家的“市场化”。
当代中国画的市场化应与以前略有不同:一、市场规范化;二、市场流通化;三、市场语言化等等。“做学问”和“做市场”只有在白石老人那里才显得那么不矛盾,对大多数没有开悟的画者依旧是个难题。
郑:作为一个被眼花缭乱的当代艺术包围的国画家,会否经常感到被工具限制?
廖:每个画种或艺术形式均会受限于专业的表现工具。这好比武林中,使用长兵器比使用短兵器更加安全取胜,所谓“长一寸胜一份,短一寸险一分”;道理兼明,然而还有各门各派照样使用自己称手喜爱的兵器,不以长短、胜败,甚至保命为原则来取舍兵器。究其竟,应是每个人结合了师承来历、自身优长、个性喜好后做出的选择。自己最喜欢、最称手的也就是自己最擅长的兵器工具,才能将自己的本领发挥得尽致淋漓。中国画工具不会限制画者,选择世上最敏感绘画工具的人,一定有自身的道理和诉求。中国画中的笔墨审美情致也是唯一不同于西方及所有当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郑:如何让国画赋有时代感?
画当下时代的内容,画当代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不常发生但当代人期许、向往的内容,均会使画面有时代感。还有就是国画传统语言时代更新,这就不是单一的观众之言所看了,这需要从传统国画概念中衍生、重构,既有以前的底蕴又有当代人的融入,总言之,有时代感的国画已是许多有扎实基本功的学院画家趋之若鹜的方向,跑得慢了点,刚看见的山头就已经插上别人的旗帜,谁能不急。不急者,心大可做学问也。
廖:国画家是否该有野心?如果有,国画家的野心应该表现在哪里?
国画很少跟野心扯在一起,国画和野心放在一起,本身就有些不沉,因为它的疆域、影响本就辽阔和独特。国画和西画不同毋庸多说,观西画感:强烈、冲击;观国画感:淡雅、脱俗。观看西画往前冲有野心,观看国画往往感觉往后退了几层,滋味其中。
国画家一定要说“心”,可有两份:一份“恒心”,恒定坚守中国画独特的笔墨审美和精神价值;另一份是“决心”,决心与西方遍地开花的当代艺术对话。
郑:创作传统国画题材作品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心态是否适用于现代国画题材?(也就是说:传统国画家研究的是修身养性,讲究的是精神层面的修行,这种心态是否应该被用在创作当代国画作品上,会不会产生表里冲突?)
廖:这好比中国画画家总不厌其烦地将“梅兰竹菊”当作永恒题材来画,而西方人非常费解一般。传统国画题材作品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心态追溯的是人的永恒人格、品格,而现代国画题材更加写实,贴合西方绘画,体现的是个人经历和个人情感至上。一边是历史文人所倡导、提倡的人格精神,一边是当代以个人经历、情感充斥的个性存在;这是两种诉求,也是两种选择,结局会不一样;但就是在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或许在表里冲突的一段时间后,会衍生新特征的文化生命。
郑: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
廖老师听了,想了想,讲了一个被我遗忘多时的故事,一件十五年前,发生在我俩身上的轶事。故事很长,可他却将每个细节描述得绘声绘色,我边听边奇怪为什么自己的记忆力这么糟糕……
猛地想起前两天新闻里说,所谓脑震荡的病症对于男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显然,此时此刻,这两点在我身上同时作用着。于是我一边用心听他回忆,一边努力回忆导致脑震荡的原因,最终在故事结束前,我找到了:早年间,和别人打架,总被人家打到脑袋……
下一期(三月刊)我会将廖老师关于我俩的回忆呈现给大家。同时在此呼吁,和人打架尽量不要攻击对方头部,为彼此留下些应该被铭记的美好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