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中取净吧 关注:184贴子:1,876
  • 7回复贴,共1

【纯净纯善】关于布施的一些疑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闹闹:
认识佛教 - 幸福美满的教育这篇,我刚看到六度,讲布施,讲的是: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但我想到,人学佛,不就是想,断烦恼,得智慧,这个念头的出发点也是为自己啊。请问这个如何理解呢?


1楼2011-03-09 12:23回复
    佛经有无量义,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有不断地进步,在每次研读经教时也会因此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算是背景知识吧,嘿嘿~)
    再回到你的问题上来,到目前为止,我的理解也很有限。简单一句话,学佛的目的有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断烦恼、开智慧,目的也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众生,只有自己得度,才能救度众生。
    而念念为别人而不为自己,目的是让我们断我执(就是不要执著有个“我”),如果都为自己,那么我执会是非常严重的,有我执就不可能脱离六道轮回,自己还搞生死轮回,哪里有能力度众生呢。
    当然,如果再继续修学,还会有更深刻的悟处,比如佛说他没有度众生,众生是自己得度的,又如何领会其中深义……
    加油,一起努力!
    


    2楼2011-03-10 09:10
    回复
      2 3楼解释得很透彻


      4楼2011-03-10 16:19
      回复
        谢谢闹闹的讲解和分享,我迷惑的问题在于没有“下化众生”的意识,看来我的我执还非常严重。


        5楼2011-03-23 10:38
        回复
          回复:5楼
          其实我也没有。
          这个应该是随着深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会有变化的,当真正懂得了众生都是一体时,慈悲心会逐渐生起来,会希望给众生乐,希望拔众生苦,就像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境界。


          6楼2011-03-23 11:49
          回复
            要做到这个仿佛很难,现在的社会都强调一个“我”字,现在流行“我的地盘,我做主”一类的思想。出发点都在“我”,不知道要如何慢慢消除这个“我”呢?


            7楼2011-03-23 17:09
            回复
              回复:7楼
              嗯,说得没有错,现在的人就是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心量非常小。
              是要慢慢消除,先从最亲近的人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然后把这个孝扩大出去,因为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8楼2011-03-23 21:30
              回复
                正好这两天读到这么一段:
                【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
                  『空』是虚空,『有』是森罗万象、是万有,这一尘里面全都包括了。一尘里头有世界,这科学没有发 现,科学发现基本粒子,不知道基本粒子里头有宇宙。『一尘』如是,尘尘如是。这个法界,《华严经》上说,普贤菩萨常常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去礼拜十方诸 佛,去帮助佛度化众生,不亦乐乎!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一定要晓得,我们的心量跟这三遍是同一个境界,为什麼今天我们的心量变得这麼小,两个人都不能相容。「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心包太虚,心包太虚是含空,容有是量周沙界,这是我们的自性,这是我们自己原有的就是本来有的心量。
                这个心量到什麼时候你才恢复?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恢复了。这是佛的心量,是法身菩萨的心量,是我们自己本来的心量,现在变得这麼小,什麼都不能包容,这叫自找苦吃。所以你懂得他这六条,前面三条完全是给我们讲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是这样的。从这个真相上你能体会是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有情众生跟我是一体,无情众生跟我还是一体。
                  从一体里面露出来的叫亲爱,儒家所讲的仁义,这是性德,是自然而然具有的,不是外面学来的,学不到的。只要你把执著分别妄想放下,不能完全放下,放下少分,性德就透少分,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放下两分就透两分,这叫修行功夫。每天念再多的经,拜再多的佛,磕多少头,如果你的心量没有拓开,没用,那等於零,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真正修行,没有别的,章嘉大师早年教导我,学佛,看破放下而已。真的这个看破要靠佛经,如果我们不读佛经,哪里晓得这些事实真相?读了之后,要知道,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为什麼?我没有放下。所以老师告诉我,看得破在前,放得下在后。你听到佛在经上说的这些事实真相,明白 了,就应该放下,为什麼?放下我才能证得。如果不放下,这是佛的境界、菩萨境界,这不是我的境界,我虽然知道,我得不到受用,一放下我就得受用,智慧就生了。没有放下,这是知识,放下之后,那是智慧。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的示范,十九岁出去求学,三十岁成道。没成道之前是知识,怎麼成道的? 放下就成道。成道之后是智慧,这个智慧在佛经上讲的,后得智。什麼叫后得智?无所不知。但是后得前面有根本,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清净心。般若无知是根 本智,无所不知是它起作用,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所以首先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清净,一尘不染,你要把一切染污全放下。
                恭录自 净空老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二讲》第三集
                


                9楼2011-03-23 2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