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157贴子:10,028,348

作者干嘛要写判词呢?实在不懂。高人指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佚稿”如果仍在,那一一对应,“对号入座”,不是“越发过露了”吗?还要一派神秘气氛,可是所有的谜底自然会不留多少空白(不是指“艺术空白”,指情节上的)地揭开,干嘛还要这样呢,不是有些多余。我实在想不通,求高人解答。


1楼2011-05-29 00:27回复
    曹公的判词揭示了每个人物最后的结局,而且楼主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曹雪芹写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应该会很好地体会到判词的一定作用了。
    例如贾元春的判词就很好理解。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其实想想就能知道,最后贾元春是虎兕相逢的牺牲品。这样的话,判词的作用就并非是仅仅揭示了人物的结局,还把每一个人物的大概经历写出来了。例如榴花开处照宫闱这一句,就是贾元春怀过孩子但没能生下来,因为榴花是夏季开花,且重瓣的多难结实,以观花为主。就可以推测出贾元春的孩子没有生下来。
    那至于曹雪芹为什么要写判词,鄙人不才,只能一二地说出判词的作用。但曹雪芹写这个一定有他的想法。


    2楼2011-05-29 08:42
    回复
      我猜想:会不会 是造成悲剧气氛? 或者渲染 宝玉的对“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的“呼吸而领会之”,毕竟群芳的消失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自然规律”,美“注定”要毁灭。因此才有《红楼梦》。
      可我总觉得还是不太深刻,论据还是浮在表面。


      3楼2011-05-29 09:53
      回复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是有版本学的依据就好。可作一说。


        5楼2011-05-29 10:13
        回复
          首先,贾元春作为元妃是个牺牲品不解释,曹雪芹的判词也说明贾元春确实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有暗喻,虎指的是忠于皇帝的保皇派和御林军,而兕指的是某些对皇帝有异见的叛军和造反派及其头目,叛军最终包围了智通樯林寺,皇帝为了与叛军媾和,暂时休战,就抛出贾元春作为休战筹码,也就是牺牲品,皇帝最终解围,贾元春也就成了牺牲品。曹雪芹还把贾元春比作杨妃(也就是杨玉环),也就是平叛的关键。


          6楼2017-01-10 10:12
          回复
            这是作者凝练的世界变化规律,以一种吸引读者的艺术形式展现


            7楼2017-01-10 10:16
            回复
              。。。。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1-10 11:38
              回复
                判词就是召示命运吧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10 12:15
                回复
                  比如探春的。就是说他悲远嫁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10 12:15
                  回复
                    这个问题问得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1-10 12:21
                    回复
                      因为作者可能知道书不全 或者写不全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01-10 12:37
                      回复
                        我觉得曹雪芹有宿命论思想。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2-09 23:16
                        回复
                          判词有点不和逻辑,一般是写完书再总结才对,我觉得是其他人看完书后加上去的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7-12-10 08:47
                          回复
                            恶毒胚子奇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12-10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