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4贴子:569,989
  • 9回复贴,共1

宋朝的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故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很多人都喜欢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文人喜欢、向往宋朝,不仅仅喜欢它的不杀文人,还应该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是个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高考”,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拥妓纳妾,声色歌舞的朝代。
如果真能穿越,你真的做了一把宋朝人会怎样?有人戏称,假如你是宋朝汴京人,一定会知道著名的马行街夜市,那里酒楼林立,店铺并肩,人物嘈杂,笙歌燕舞,一直营业到清晨五六点;假如你是宋朝太学生,每当学舍宴会时可以招妓,只需写一个条子标明请哪一个妓女到什么地方,其余的事便自会有人办好;假如你是在宋神宗元丰之前参加工作,吏部下达调令时将会描述你的形貌,比如:张三,体长身阔,长有山羊式胡须,大眼睛,单眼皮,眉如卧蚕,面部右颊有一铜钱状干痕……



1楼2011-07-19 21:10回复
    宋朝小市民每天下馆子 夜生活丰富 宵禁的完全解除是在北宋初年。两宋有个很流行的词“笼袖骄民”,其意义一望而知。宋朝的城里人的夜生活是异常丰富的,每到晚上,汴梁城内便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红灯高挂。酒楼、茶馆中不时传来艺人、市民各种各样的声音。  大宋王朝,在政治军事上虽无汉唐那样,有着显赫而骄人的历史成就可摆于后人面前,但其经济的发达,以及所创建的城市文明可谓是个奇迹,让生活在宋城市中的小市民,也是十分幸福的,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宋国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人们,可谓生活得很是小资。
      早起床:洗脸漱口水也要买来用
      这群城市居民,每天在报时人清亮的嗓音中醒来后,如今人一样吃完早餐才会去工作。宋朝早市甚是热闹,因“那里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梦梁录》),因而,不仅有许多卖早点的铺子热热闹闹开始营业,供应一些一二十文钱就可买到的“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何谓卖洗面汤?就是卖洗脸、漱口水。洗脸、漱口水也有人买?在宋朝时是有的,那些寻常家里不开灶更不想点灶烧水的人,常常会去这些摊档上洗脸、漱口。
      吃完早餐的宋朝城市居民,于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去,在途中见有僧侣化缘,偶尔还会随便扔给他们几文钱。
      比如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有个叫赵林的人,任开封府司户参军,他的工作就是登记几户新搬到城里的人家的情况,不到中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于是去自己常去老店下馆子去了。
      中午下馆子:酒店任挑 服务热情周到
      据《东京梦华录》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也就是说当时东京汴梁的酒楼正店有72户,其余数不清的都是小店,谓之“脚店”。
    


    5楼2011-07-19 21:13
    回复
       宋朝的酒店管理以及服务都是不错的,有包厢可以供客人挑选,还可以负责帮客人叫歌姬来助兴。负责唱菜名的小二当时叫“行菜”,厨房里面接听的叫“着案”。都相当的伶俐,基本都是擅长“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角色,因为一旦行动不利索出了错,得罪了客人的话,不但被客人骂,还要被酒店扣工钱,严重的甚至会被开除。《东京梦梁录》记载:“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
        而且,在东京汴梁的酒店里,还有专门帮着热酒倒酒的人,称之为“焌糟”。《东京梦梁录》载:“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不仅帮你把酒热好,只要你的酒杯一空立马还给你满上,这些“焌糟”也是一些很能察言观色的人。不过优质的服务也不是那么好享受的,在宋朝喝一瓶好酒可最低也得70文钱才办得到。
        当时有名的酒不少,浙西产的皇华堂、浙东产的爰咨堂、扬州产的琼花露、苏州产的齐云清露、越州产的蓬莱春、南京产的秦淮春,应有尽有,只有你兜里有足够的钱,随便你喝。像开封府司户参军赵林这样官职的人,一般都还是有能力一个月去几次丰乐楼的。
        下午逛游乐场:看相扑杂剧 不亦乐乎
        如果下午工作做完了,没别的事的话,就可以约着朋友去游乐场逛逛,看看文艺演出什么的。宋朝的游乐场所叫“瓦子”“瓦舍”、“勾栏”等。“瓦子”“瓦舍”是城中较为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演出场地,演出人员也大多是一些专业艺人,相对勾栏来说,要高档不少,“勾栏”仅是用栏杆、绳索、幕幛分开,分成一个个的小场地而已。
        但不管是“瓦舍”还是“勾栏”,节目都是异常丰富的。据史料当时汴梁城中有五十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
        夜市里斗茶夺魁得龙井
        宵禁的完全解除是在北宋初年。两宋有个很流行的词“笼袖骄民”,其意义一望而知。宋朝的城里人的夜生活是异常丰富的,每到晚上,汴梁城内便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红灯高挂。酒楼、茶馆中不时传来艺人、市民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汴河虹桥的附近聚集了一些有名的茶馆,常引得人们来此处斗茶玩乐。“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在茶文化发达的宋朝为不少人热衷。
        “斗茶”夺魁者,一般都会赢得茶馆奖励的一壶龙井。斗茶自然也不是单纯的斗茶,人们会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人说书,不想喝茶的可以吃些零食。《喻世明言》载:“入来茶坊里坐下。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那官人接茶吃罢,看着王二道:‘少借这里等个人。’王二道:‘不妨。’等多时,只见一个男女,名叫僧儿,托个盘儿,口中叫:‘卖鹌鹑馉饳儿!’官人把手打招,叫:‘买馉饳儿。’僧儿见叫,托盘儿入茶坊内,放在卓上。将条篾黄穿那馉饳儿,捏些盐放在官人面前,道:‘官人,吃馉饳儿。’”
        当时的开封,繁华而开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来宋朝的外国人并不比唐朝时少,其商业氛围也很浓郁,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国家高。因而,宋人到世界各地也是相当地受欢迎。在高丽时,“是宜高丽人迎绍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宋朝当时他国眼中是天国,是伟大的国度。
      


      6楼2011-07-19 21:13
      回复
        宋朝文人的口腹声色之欲 宋代士大夫们欲通过“因财得仕”与“因仕殖财”的循环,使自己家族成为“耕读世家”和望族。但是,此类世家望族只要连续几代未能进士及第或入仕,就恢复到了庶人的身份。可见,当时的人把参加科举而进士及第看得多么的重要。
          很多人都喜欢宋朝,比如金庸先生。
          喜欢宋朝,不仅仅喜欢它的不杀文人,还应该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是个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高考”,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拥妓纳妾,声色歌舞的朝代。  在它之前,五代乱世之中,武人耀武扬威;更之前的唐朝,重视门第,参政议政须得是门阀贵族。只有到了宋朝,文人的身份地位才得以空前高升。宋朝皇帝打压武士,推崇文人治政,更是舍得在士大夫文人身上花费银子(这一点,文章的后面再谈),让文人一边上朝议政一边拥妓纳妾、声色犬马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或许,在温柔乡里沉浸得太惬意了,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们遂不思进取,忘记了廓清天下、收拾山河的责任。
          这一点,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嘻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
          说的是柳三变的《望海潮》。因为柳永在词里描写了富裕繁华的江南,而引起金人完颜亮对宋朝的觊觎。“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当然,把国家的兴旺归结于一首诗词,这未免也太荒唐了一些。但是,他说的“士夫流连于歌舞嘻游之乐,遂忘中原”,醉生梦死,也却是不争事实。
          相传为北宋汪洙所作的《神童诗》,开头几句这样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衣,皆是读书人。”的确如此,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意义上来说,宋朝都堪称文人士大夫如鱼得水的时代。他们多出身于庶族地主阶级寒素之家,全凭个人奋斗才突破逆境,跻身于统治集团成员之列。在这批人之中,固然出现了像王禹偁,范仲淹,王安石,寇准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相臣,但更多的是醉生梦死之辈。
          以宋庠宋祁兄弟的事迹为例。据说,宋氏兄弟“就学安陆,居贫。冬至,召同人饮,元宪(庠)谓客曰:‘至节无以为具,独有先人剑鞘上裹银得一两粗以办节。’(祁)乃笑曰:‘冬至吃剑鞘,年节当吃剑耳’。(王得臣《尘史》)这是一段把祖传得宝剑剑鞘上的裹银拿去换酒过节的故事。这时候他们的这种贫困不能移的执着和洒脱,着实让人感动。可是,一旦荣登天子堂,有了功名后,他们又如何呢?
          来看看钱世昭《钱氏私志》中的记载:“宋庠居政府,上元节至书院内读《周易》,闻其弟学士祁点华灯拥歌妓醉饮达旦。翌日谕所亲令诮让云:‘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齑煮饭时否?’学士笑曰:‘却寄语相公:不知某年同在某处州学吃齑煮饭是为甚底?’”一语道破,原来一俟功成名就,自然首要满足的是口腹声色之欲,而当年的苦读当年的吃齑饭(一种煮的很烂的菜粥),也为的是这个。不过,这话也着实是实在的很。
          “宋子京(祁)……多内宠,后庭曳罗绮者甚众。尝宴于锦江,偶微寒,命取半臂,诸婢各送一枚。凡十余枚至。子京视之茫然,恐有厚薄之嫌,竟不敢服,忍冷而归。”(《东轩笔录》)“宋子京晚年知成都,带《唐书》于本任刊修。每宴罢,开寝门,垂帘燃二椽烛,媵婢夹侍,和墨伸纸远近皆知为尚书修《唐书》,望之如神仙焉。”
          


        7楼2011-07-19 21:14
        回复
          每读到上面的这些小故事,总给人一种荒唐的感觉。这修史写书,竟然要美人簇拥方可。不过这个小宋也算是个怜香惜玉之人,他为了不让十余个“内宠”(婢妾)对自己产生厚此薄彼之感,竟然不穿她们给自己拿来的“半臂”(马甲)而忍受着寒冷。
            这种“红袖添香夜读书”却一致得到当时文人们的称赞认同,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就是苏轼,不也是纳了几房小妾么。那著名的王朝云,被苏轼从妓院里领回家的时候,也不过是个13岁的小女孩,年龄比他的长子苏迈还小……好在苏轼如现在人们所赞誉的,是个风流不下流的大才子。
            还是宋祁,他曾在那首有名的《玉楼春》的词中这样写道:“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种“浮生长恨欢娱少”的末世之叹,并非宋祁一人的心态,而是宋朝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病结。如时任宰相的晏殊在他的词里写道:“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萧娘敛尽双娥翠,回香袂,今朝有酒今朝醉。”这种惋惜时光,年华飞逝,追求享受现实的现象,其实是与当时宋王朝的国运相对应的。
            虽然在宋朝的早期和中期,也曾出现了如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这样关心民生的士子文人,但是整个社会都蔓延着这种来日无多的悲观情绪。而宋朝廷的历代帝王为了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又刻意制造出一种安逸奢侈,享乐成风的社会氛围。而文人也不例外,而作为这个社会的精英人物,其行为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的榜样。
            


          8楼2011-07-19 21:14
          回复

              王筱云教授说,《八声甘州 》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雅,“想佳人,妆楼顒望”则俗。柳永的词亦俗亦雅,雅俗共赏。
            酒文化自“杯酒释兵权”始?
              唐人好饮酒,表面上看,宋人似乎继承了唐人酒文化的遗风,但王筱云教授说,宋代的酒文化和唐代其实并不十分一样。
              王教授说,说到宋朝的酒文化,不能不提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典故是这样的:宋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之后,却又担忧其部下会效仿他,因此决定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饮酒;在酒酣饭饱之时,宋太祖叫他们每日饮酒取乐,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不久,宋太祖以同样的方法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宋太祖手里。
              王筱云教授说,宋人不仅爱饮酒,宋代的财政开支有很大的部分还靠酒税支持。为了收到足够的酒税,宋朝时对酒的生产和销售管理相当严格,酒税已成为当时国家的重要税收之一,宋朝的酒政主要包括酒的专卖、酒曲专卖和税酒。由于没有酒曲,酿酒无法进行,朝廷垄断酒曲的生产,也能有效地控制酒的税收。
            宋人生活 悠闲安逸
              扬之水教授说,宋人对生活情趣也十分讲求,他们闲来爱点一炉香,熏香成了一门艺术,文人墨客喜欢相聚闻香,一些文人雅士还爱自己调配香料,宋代的香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扬之水教授说,宋代人的风雅还表现在他们爱花、养花上,他们甚至亲自参与花瓶、家具的设计。文人士大夫也爱以文房四宝,将书桌经营布置得精致风雅。
              齐东方教授说,宋代在文化上的另一个特色是,梅花文化的发展达到高峰。在宋朝,梅花的高洁清雅成为一个深刻的文化意含。梅花进入文人的视野,文人作家赏梅、画梅、写梅,更是蔚然成风。通过梅花的洁白等特征,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并得到广泛认同。唐代虽然也有咏梅之作,但并不普遍。
              他说,宋人生活悠闲富裕,即便生活器皿也十分讲究精致,在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这样的描述:“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又“诸妓馆只就店呼酒而已,银器供送,亦复如是。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此外,《东京梦华录》也写到“外卖”,由此可见宋人生活的安逸。
            审美观:唐女丰腴 宋女苗条
              对妇女的审美观方面,唐人和宋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扬之水教授说,宋人女性体态和唐朝最大的不同是,唐朝女子丰满 ,说得直接一点,唐朝人以胖为美,同时,她们骑马涉猎,英姿飒爽。这除了是受到胡风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唐朝女子不缠足。
              相较于唐朝,宋代女性的生活发生风日盛,“小脚”成为宋朝女性美的标志。
              缠足以后,小脚的宋朝女子不可能大步行走,步行时就得以碎步走路,为了让缠足小脚也能负荷身体重量,一般宋朝女子身体瘦削苗条,在体态上也趋向婀娜多姿,不像唐代女子倾向于丰满肥硕的身形。在柳永的作品中,不乏描写宋代女子婀娜多姿之处。
              扬之水教授说,因为缠足的关系,使到宋代女子的生活圈子变窄,宋代女子大多足不出户,活动范围缩小到家园内,但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到宋朝女子可以在很小的空间里,将生活经营得很细致。
              唐朝女子强调秀发的美,没有秀发的也都去做个假发,但首饰不多,而且很轻薄;宋朝女子重视首饰,各种各样的首饰,十分好看。
              齐东方教授则说,如果将唐朝与宋代做个比较,则唐代女子如大家闺秀,作风较为大气。宋代女子则如小家碧玉,但缺乏唐代女子的骑在马背上的豪迈作风。
            


            13楼2011-07-19 21:54
            回复


              IP属地:陕西24楼2011-07-20 17:55
              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


                IP属地:广东25楼2012-12-06 18:17
                回复
                  顶!!!!!!!!!!!!!!!!!!!!!!!!!!!!!!!!!!!!1


                  IP属地:北京26楼2015-01-14 17:45
                  回复
                    谢谢楼主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7-11-12 2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