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对八月十五的中秋节非常重视。节前她会特意留下两个三白瓜(白皮、三子、白沙瓤),这种瓜的皮很厚,是我家在八里庙乡下的农户专门种来自己吃的瓜。三白瓜特别大,一般有二、三十斤重,还特别甜,因瓜皮厚能放很长时间不坏。临近过节,不少亲朋好友及父亲的学生等前来送节礼。送的有仔鸡(因有八月十五吃小鸡的习俗)、水果、各种坚果和月饼。月饼馅种类很多,如提糖馅、枣泥馅、火腿馅和小包酥月饼等,收的月饼礼多时能达百多封。母亲却还要坚持自家做月饼吃,她让管厨房的干娘用大锅炒香好多芝麻,晾凉后放在石对窑里捣成馅料,又专门拉一磨很细白的面送到有我家股份的果铺里,请他们添上冰糖和其他调料加工成月饼。自家做的月饼因用料新鲜特别好吃,母亲说外面卖的月饼大都是果铺存了多半年的各种卖不出去的点心加工成的馅料,虽然也好吃但不新鲜。送礼的月饼母亲除用于回礼外,分送给家里的伙计,干娘,让他们作为节礼回家或走亲戚。
临近节日前,乡下佃户依例会摘些毛豆角和新芝麻送来,毛豆带皮蒸熟,芝麻和白面和一起擀成烙馍(一种很薄的圆饼),再用鏊子烙成焦馍,这是请月奶奶尝鲜儿的。母亲给我们姐妹讲:月亮是位善良、勤劳,有一双巧手,能做出精细女红的奶奶,她不怕人看她,所以有月亮的夜晚,普天之下很多人在月圆夜赏月或在月光下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写到:长安一片月,万家捣衣声。月奶奶为人间的黑夜送来了光明。太阳却是个未出阁的大闺女儿,她在绣自己的嫁衣,所以怕人看,谁要偷看她,她就用带着五彩丝线的绣花针扎谁的眼睛,所以大家都不敢直接看太阳。小时侯听了母亲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对月奶奶又是崇敬又觉得她很神秘,常在满月的夜里观察她那皎美的面容,浮想连翩,真的相信月奶奶是位美貌善良的仙女儿。
到了八月十五这天,家里内外打扫一新,因月奶奶是个爱干净的人。晴天的傍晚,月未出时就在堂屋院里靠迎路西边摆上一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有各种祭品:三白瓜、月饼、梨、枣、石榴、柿子、焦馍和新毛豆等。送的小鸡月奶奶是不吃的,她是吃素的神仙。午饭是各种做法的小鸡宴,有粉皮炖鸡、辣子炒小鸡、黄焖鸡、票子鸡等,都是人来享受。待月亮从东方升起时全家人都坐在院里赏月,月亮升到一定高度敬月的仪式才正式开始。母亲将这个仪式读作“亚叶儿”,我想应该是“亚月儿”,是不是和太阳排着序才叫“亚”呢?因地方口音听到的是“亚叶儿”,也是我自己的“考证”了。
供桌上只点清香一炉,不烧纸不放鞭炮。桌前铺一张红毡子,大人孩子依长幼尊卑依序先后拜月神。事先母亲教我们女孩儿拜月时自己可以小声许个心愿,不要让其他人听到只对月奶奶讲,她会帮我们实现心愿并教女儿家学巧。我那年十岁了,并不十分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神秘好玩,都按照母亲的交待一一去做。议式结束全家才吃晚饭,饭后父亲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父亲说月奶奶并不老,她美丽善良,临上天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白兔就抱到天上了,她天天在月宫中制药普救众生,并把光明普照大地,驱除黑夜给人间带来的种种不便与恐惧,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用最美丽的词汇来赞美月亮。父亲随口背诵了苏东坡那首著名的“念奴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父亲给我们讲解词意,我那时已读小学五年级了,国语老师也常给我们讲课文中的诗词,不少是文言文,所以能够理解词意。读初中后接触了更多的唐诗宋词,其中赏月的诗词真不少。有一首唐朝诗人李端的“拜月”,生动地描写了拜月的过程和寓意:“开帘见新月,即便下级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恰好验证了民间拜月习俗的广泛。我最喜欢的另一首咏月唐诗是缪氏子的“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时人莫道娥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诗不但形象地描写了新月,又写出到了三五,即每月的十五时满月普照人间的盛景。中秋节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气候的分界线。民间有“过了中秋,即把扇丢”的谚语。中秋在我国是除了春节外的第二个大节气,晚辈要给长辈送节礼,还是个团圆的节日,人们即使不能回家团圆,也会在那天,于同一个满月之下怀念亲人,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临近节日前,乡下佃户依例会摘些毛豆角和新芝麻送来,毛豆带皮蒸熟,芝麻和白面和一起擀成烙馍(一种很薄的圆饼),再用鏊子烙成焦馍,这是请月奶奶尝鲜儿的。母亲给我们姐妹讲:月亮是位善良、勤劳,有一双巧手,能做出精细女红的奶奶,她不怕人看她,所以有月亮的夜晚,普天之下很多人在月圆夜赏月或在月光下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写到:长安一片月,万家捣衣声。月奶奶为人间的黑夜送来了光明。太阳却是个未出阁的大闺女儿,她在绣自己的嫁衣,所以怕人看,谁要偷看她,她就用带着五彩丝线的绣花针扎谁的眼睛,所以大家都不敢直接看太阳。小时侯听了母亲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对月奶奶又是崇敬又觉得她很神秘,常在满月的夜里观察她那皎美的面容,浮想连翩,真的相信月奶奶是位美貌善良的仙女儿。
到了八月十五这天,家里内外打扫一新,因月奶奶是个爱干净的人。晴天的傍晚,月未出时就在堂屋院里靠迎路西边摆上一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有各种祭品:三白瓜、月饼、梨、枣、石榴、柿子、焦馍和新毛豆等。送的小鸡月奶奶是不吃的,她是吃素的神仙。午饭是各种做法的小鸡宴,有粉皮炖鸡、辣子炒小鸡、黄焖鸡、票子鸡等,都是人来享受。待月亮从东方升起时全家人都坐在院里赏月,月亮升到一定高度敬月的仪式才正式开始。母亲将这个仪式读作“亚叶儿”,我想应该是“亚月儿”,是不是和太阳排着序才叫“亚”呢?因地方口音听到的是“亚叶儿”,也是我自己的“考证”了。
供桌上只点清香一炉,不烧纸不放鞭炮。桌前铺一张红毡子,大人孩子依长幼尊卑依序先后拜月神。事先母亲教我们女孩儿拜月时自己可以小声许个心愿,不要让其他人听到只对月奶奶讲,她会帮我们实现心愿并教女儿家学巧。我那年十岁了,并不十分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神秘好玩,都按照母亲的交待一一去做。议式结束全家才吃晚饭,饭后父亲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父亲说月奶奶并不老,她美丽善良,临上天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白兔就抱到天上了,她天天在月宫中制药普救众生,并把光明普照大地,驱除黑夜给人间带来的种种不便与恐惧,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用最美丽的词汇来赞美月亮。父亲随口背诵了苏东坡那首著名的“念奴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父亲给我们讲解词意,我那时已读小学五年级了,国语老师也常给我们讲课文中的诗词,不少是文言文,所以能够理解词意。读初中后接触了更多的唐诗宋词,其中赏月的诗词真不少。有一首唐朝诗人李端的“拜月”,生动地描写了拜月的过程和寓意:“开帘见新月,即便下级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恰好验证了民间拜月习俗的广泛。我最喜欢的另一首咏月唐诗是缪氏子的“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时人莫道娥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诗不但形象地描写了新月,又写出到了三五,即每月的十五时满月普照人间的盛景。中秋节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气候的分界线。民间有“过了中秋,即把扇丢”的谚语。中秋在我国是除了春节外的第二个大节气,晚辈要给长辈送节礼,还是个团圆的节日,人们即使不能回家团圆,也会在那天,于同一个满月之下怀念亲人,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