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学之星的诞生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简·奥斯丁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温顿村,长于英国南部有文化教养的牧师家庭,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系牛津大学毕业,兼任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奥斯丁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一年,这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
十八世纪上半叶,巩固文坛涌现了菲尔丁、理查森、斯特恩、斯摩莱特四位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但是到了七十年代,这些小说大师都已离开人世,接踵而来的是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以拉德克利夫人为代表的哥特传奇小说。这些作品虽然风靡一时,但是终因带有明显的感伤、神奇色彩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由于有这种作品充斥市场,英国小说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头十年,四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
1811年至1818年,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这六部完整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抒发,也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而大都是描写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则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于是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来到了。第二部分 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
我认为,威尔逊此言并非过甚其辞。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考验,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傲慢与偏见》属于作者的前期作品。与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首选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显然,奥斯丁在本书通过四起婚姻家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首先,作者明确划定了婚姻的“好坏”标准。照奥斯丁看来,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像夏绿蒂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韦翰那样,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夏绿蒂本是个联盟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又长得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处女”。她所以答应嫁给笨伯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莉迪亚是个轻狂女子,因为贪恋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韦翰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全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情淡爱驰”,男的常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与夏绿蒂、莉迪亚相反,伊丽莎白与达西也好,吉英的婚事则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也是真正的美满婚姻。诚然,伊丽莎白与达西也好,吉英与彬格莱也好,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是他们更注重对方的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夫妻却能情意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萌发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韦翰向她献殷勤时,她又对达西产生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后来她自我责备说,她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简·奥斯丁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温顿村,长于英国南部有文化教养的牧师家庭,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系牛津大学毕业,兼任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奥斯丁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一年,这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
十八世纪上半叶,巩固文坛涌现了菲尔丁、理查森、斯特恩、斯摩莱特四位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但是到了七十年代,这些小说大师都已离开人世,接踵而来的是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以拉德克利夫人为代表的哥特传奇小说。这些作品虽然风靡一时,但是终因带有明显的感伤、神奇色彩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由于有这种作品充斥市场,英国小说自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头十年,四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
1811年至1818年,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这六部完整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抒发,也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而大都是描写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则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于是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来到了。第二部分 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
我认为,威尔逊此言并非过甚其辞。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考验,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傲慢与偏见》属于作者的前期作品。与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首选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显然,奥斯丁在本书通过四起婚姻家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首先,作者明确划定了婚姻的“好坏”标准。照奥斯丁看来,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像夏绿蒂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韦翰那样,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夏绿蒂本是个联盟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又长得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处女”。她所以答应嫁给笨伯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莉迪亚是个轻狂女子,因为贪恋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韦翰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全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情淡爱驰”,男的常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与夏绿蒂、莉迪亚相反,伊丽莎白与达西也好,吉英的婚事则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也是真正的美满婚姻。诚然,伊丽莎白与达西也好,吉英与彬格莱也好,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是他们更注重对方的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夫妻却能情意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萌发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韦翰向她献殷勤时,她又对达西产生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后来她自我责备说,她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