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即使我们现在还无法填补楚语研究上的许多空白,但楚语的成因是清楚的。它是汉语与他族语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使用汉字(但有一定数量的方言字),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大致遵循汉语语法,拥有汉语的基本词汇,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方言词。
因此,本文所谓的古楚语词,是根据以下条件衡定的:(1)独特的地域词语。例如,“相”的概念,在楚语中用“令尹”来表述。(2)词形异乎他国者。例如:“牲”,虽然是共同语的基本词,但它在楚系文字中被写成“牜青”或“牜静”,如同今天广州话的“冇”,实际上是“毋”的方言词形一样,属于方言词。这类古楚语词,多是由于语音差异造成的,部分则是对共同语词的“改造”。如果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也就是“文字异形”。(2)()
2、楚语形成的时间
语言的演变是个渐进的过程。楚语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楚语在哪一天开始这变化,也无法确定它经历了多长时间才完成演变的过程。我们只能说,自汉语与外族语开始接触的那一刹那,这一变化就已发生了,而一直延续到相对独立的楚方言的出现。
不过,学者们根据文献的有关记载,还是确定出了楚语形成的大致时间。譬如“西周中晚期说”(张正明:1987:4页)和“春秋时期说”(李新魁:1994:44页)就是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结合楚地的出土文献看,上述的观点恐怕都接近事实。传世器《楚公钟》和近出的《楚公逆编钟》,其年代早至西周中晚期(熊鄂在世),通过与同时期的周王室铜器铭文的比较,便可发现,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书体字形,这些楚器铭文都没有太大的不同。换言之,要么是楚地当时仍通行汉语,要么是楚人对外使用汉语,内部则通行本族语;那时汉语与外族语交融而派生的楚方言仍在孕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