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儿就要有粉丝儿滴样纸,为了寻求更多更好的临摹范本,康熙曾对董字大事搜罗。
根据书法界的老前辈们讲,当时存世的董其昌佳作,出了款属“玄宰”的,因“玄”字触犯御名,臣下避讳不敢进献外,几乎都被搜罗入宫。这种做法,有点儿那啥“玩物丧志”之嫌,所以康熙特别于题跋《兰亭序》时,借唐太宗故事为自己开脱~
唐太宗肿么了?大致是这么个事儿,唐太宗喜欢《兰亭序》,用很大的精力,财力来多方收购,然后再把这些善本赠送给臣子们,那才叫勤啊~但是这也没有妨碍到他的治国理民之政。该采纳谏言还是采纳,仁政依旧仁政,图的是大政。你们说,游艺这样的事儿都不会为之所累,寄心于翰墨这么文雅的事儿乎?推考当时,贞观之风可与三代比隆。这都是仁心善政,可施于后世者多矣。高山在望,景行行止,为神马一定要纠结在唐太宗他喜欢《兰亭序》这一件事儿上呢?
其实啊,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皇帝,只要热衷艺术就难免遭到物议。因而康熙总是爱把书法提到儒家“六艺”的高度,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和那些嘴里叨叨个不停的文臣:我写字儿可是为了敦崇儒教,考稽古法,正心修身,绝对不会走偏滴。 俗话说的好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康熙对书法的兴趣越大,功利越深,就越需要随时与高手切磋琢磨。清代内廷之重要机构“南书房”的设立,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皇阿玛的这种斗书法滴要求。
有人说,康熙喜爱书法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但是如此在历史上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他的修养应该比这更高,与其说康熙时因为笼络而练字,个人认为书法艺术使康熙对此有了深挚爱好或许更加好。而康熙对书法的诚挚热爱,在客观上成为他与汉族士人交往的一座桥梁,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起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体来看,康熙帝的字多数是以“董体”出现的。其中,中、小行书写的最好(所以今儿我们主要欣赏康熙皇帝的行书作品),在潇洒流利的书卷之气中透出雄桀坚毅的帝王之风,较阁馆高手,气质远胜,技法也未遑多让。一路兼颜真卿、董其昌,点画厚重,结字、使转有生拙之趣。雍正帝的书风,似从此出。另一路主要取米芾、黄庭坚,结构时有支离、松散的问题,笔画也比较的修长,细弱。但是一般如果以“帖学”出身的书家,这个,通病……咱就不要计较太多了……
康熙帝的书法实践,笼罩有清一代,对当时书坛产生了重大的导向作用,影响深远。其实我们从康熙皇帝对书法的认识与学习就可以知道,这对皇子的书法就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雍正皇帝的书法一定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影响。
康熙行书仿董其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