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古迹遗存:有关杨家将的历史遗迹,包括古战场、城堡、关隘、村落、坟墓、祠庙等等,在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存留。人们以这些遗存为指证,心仪英雄的伟烈。地方史志专家则将其明确地加以记载,以为地方和他们的著作增光。
据雍正《山西通志》记载:崞县有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相传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崞县又有“杨六郎寨,在阳武峪,即杨延昭驻兵地”。[14]繁峙县有“宋杨兴墓,在县西十五里,业子。七郎墓,在县西十五里晏头村,业子。[15]广昌县,“宋六郎坟,在县南范家台”。[16] 广灵县有“六郎城,在林关峪,宋将杨延昭所筑,址存”。代县有“杨六郎寨,雁门关北口东山上”。[17]
陕西宜川县有“七郎山,在县城西南。三峰鼎峙,壁立千仭,相传宋将杨业之子七郎屯兵处。”[18]合阳县有“杨宣抚永庆墓,在县西南五十里马村。杨业后,旧有墓碑,为人窃去”。[19]“邠州紫薇山,在州城内西南隅,连跨外郭,上有宋金时屯兵故砦,山有后稷砦,相传内有宅,宋杨延昭所居”。[20]神木县有“杨家城即镇西军,中有碑志、宫室,遗址尚存,在县治北三十里”。[21]“杨家墓,在北门外子城内,俗传为六郎墓”。[22]洋县有“宜娘子关,在县东八十五里。宋置,因杨文广妹宜娘子守此,故名”。[23]
广东感恩县“温汤泉,在城北七十里,其东即宋时鎭州地,今为黎人杂处,旁有石城遗址,名杨文广坝”。[24] 该坝“遗址有马迹,碑题杨成军马到此”。[25]
广西永宁县有“穿岩山,在城南,俗传杨文广妹征栁救兄所开,有碑记”。[26]荔浦县有“蜈蚣峡,在青山,昔杨文广征蛮,立营于此,内外各五营,规模森列犹存”。[27]又荔浦县有“杨文广城,在县治西二十五里,宋杨文广征蛮过此,筑土城以居,址尚存……铁帽,在小木岩之旁,约重二百余斤,俗传宋杨文广征蛮时遗此,歴年久远,光彩如新……铁枪,在小木岩之后,红山之上,俗传杨文广所遗”。[28]宜山县有“羊角山,在河池所西五里,其麓有宋杨文广故垒……谢表岭在城西五十里,传杨文广得胜回朝于此拜表,故名”。[29]柳城县有“磨枪隘,在县南四十里,相传宋杨文广征侬智髙磨枪处。”[30]
类此记载,在山西、河北、陕西和甘肃宋辽、宋夏边界地区,在南方杨家将活动过的两广等地也有许多。其中有的是历史遗迹,有的是文化遗存。前者更接近于史实,而后者则多是人们仰慕英雄的思想文化的反映,其间附会历史的成分较多。如上引广西荔浦县小木岩旁的铁帽,方志载“约重二百余斤”,仅从重量分析,就不可能是“杨文广征蛮时遗此”的,试想,谁能戴得起200余斤重的铁帽!然而人们将这么多的地方、“文物”和古迹与杨家将挂钩并不是偶然的,只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前人对杨家将的崇拜、追思和精神期盼;也可以发现这些文化现象对于杨家将历史知名度的提升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
《山西通志》作者有一段辨证杨家将遗址的文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杨家将遗址广泛存在的情况。该文云:
“《京东考古录》、《一统志》载杨令公祠,在宻云县古北口,祀宋杨业。按《杨业传》,生平未甞至燕,况古北口又在燕东北二百余里,地属契丹久矣,业安得而至此?且史明言雁门之北口,而以为宻云之古北口,是作志者东西尚不辨,何论史传哉?又按《辽史·耶律色珍传》: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与《宋史》略同。《宻云县志》:威灵庙在古北口北门外一里,祀宋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公。成化十八年礼部尚书周洪范记引宋史全文,而不辨雁门北口之非其地。《丰润县志》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并承《一统志》而误”。[31]
在这里,作者认为杨家将祠庙只能建在其活动过的地方,因而认为像古北口那样的地方不可能有杨业祠。殊不知人们对英雄的敬仰是不受地域、国界和民族限制的,何况建立祠庙多在元明清统一时期,更何况像《丰润县志》据民间传说记载,那里曾是“杨业屯兵拒辽”的地方呢?《明一统志》卷一《京师》下记载:“杨令公祠,在宻云县古北口,祀宋杨业”。编撰于《山西通志》之后的《大清一统志》转录了这一记载,[32]而没有采用《山西通志·辨证》的观点,殆即出于此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关杨家将的遗存,事实上已经超出了其活动过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