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面对新入学的孩子,在识字写字方面,我发现了这么几个问题:
有不少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学过拼音、汉字,而恰恰是这些学过拼音和汉字的孩子们多数对老师教课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学会了,所以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等问题。而一年级正是幼儿步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的开始,正是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初始阶段,这样会严重地影响他听讲习惯的养成。
再一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甚至家长在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幼儿学前写字往往会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比如写字姿势不正确,一个班29个学生,只有2人写字姿势正确;比如笔画顺序不正确,如“口”,应该由三笔写成,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横,可有的孩子是先写竖,接着了竖的右边画个半圆,这样的错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要慎之又慎。
写好一个字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是执笔的手是否能够正确用力。从生理角度来说,处于学龄前的幼儿小手还没完全发育成熟,手指肌力不足。所谓肌力不足,就是指手指的弹力、耐力不足。强制性地让孩子写字,不但不能达到家长或老师原来的目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手指变形,对他造成更大伤害。另外,从心理角度上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小小年纪就过早地背上写字的负担,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孩子厌学。
可见,过早地学习写字不仅会对孩子学龄期间的学习构成一定负面影响,还会使孩子们失去很多童年的乐趣。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使他们走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过度关注复杂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好多家长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写字,这是不正确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幼儿阶段是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给孩子提供适宜的刺激,对促进脑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此时把汉字作为积极刺激,让孩子感知文字也是可以的,而且,与认识其他事物相比,幼儿对文字的好奇心显得尤其显著,认字读书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长大了”的成就感。所以,我的观点是适度地让孩子认字,但不要写字。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呵护孩子的这一兴趣,并与孩子一起享受认字的乐趣呢?我认为,不必为认字而认字,而应该让孩子多学习生活常识,掌握感性知识,培养孩子对日常生活当中常见字符的兴趣,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1、把实物(包括图画的、情境的、动作的)和声音、汉字相结合,使孩子保持对文字直观、生动的印象。比如:下雨了,家长打着一把伞,孩子会好奇地看着伞。这是,家长指着“伞”对孩子说“伞”,于是孩子建立起了实物“伞”与语音“伞”之间的关联,如果再加上“伞”的汉字卡片,孩子便又有了一个对文字符号“伞”的认识。
2、家长可以和孩子创造自己的“识字课本”。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硬壳的、稍大一点的本子,把孩子们喜爱吃的、常见的食品包装袋或广告留下来,让孩子看看上面的图画,认认上面的汉字,说说它们的口味。然后,再指导他们动手,剪剪、贴贴,自创识字课本。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全方位的,充满趣味和成就感的。
3、利用社会语言环境来学习。孩子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学习语言和汉字的场所,如电视广告、路边的海报和宣传栏、商场的促销广告等等。当然这些信息也良莠不齐,有时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广告效应,使用错别字或用谐音乱改成语,却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对于初学汉字模仿力很强的孩子会产生一定的误导。家长对孩子应予以正确的指导。
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并遵循着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人为地通过训练去加速孩子的发展,只能是欲速而不达,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孩子在学龄前认字、写字不能盲目追风,还应从孩子的身体、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去考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这样才能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一个快乐学习的天地、一个充满梦的童年!
有不少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学过拼音、汉字,而恰恰是这些学过拼音和汉字的孩子们多数对老师教课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学会了,所以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等问题。而一年级正是幼儿步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的开始,正是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初始阶段,这样会严重地影响他听讲习惯的养成。
再一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甚至家长在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幼儿学前写字往往会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比如写字姿势不正确,一个班29个学生,只有2人写字姿势正确;比如笔画顺序不正确,如“口”,应该由三笔写成,先写竖,再写横折,最后写横,可有的孩子是先写竖,接着了竖的右边画个半圆,这样的错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要慎之又慎。
写好一个字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是执笔的手是否能够正确用力。从生理角度来说,处于学龄前的幼儿小手还没完全发育成熟,手指肌力不足。所谓肌力不足,就是指手指的弹力、耐力不足。强制性地让孩子写字,不但不能达到家长或老师原来的目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手指变形,对他造成更大伤害。另外,从心理角度上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小小年纪就过早地背上写字的负担,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孩子厌学。
可见,过早地学习写字不仅会对孩子学龄期间的学习构成一定负面影响,还会使孩子们失去很多童年的乐趣。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使他们走入了早期教育的误区——过度关注复杂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好多家长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写字,这是不正确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幼儿阶段是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给孩子提供适宜的刺激,对促进脑的发育具有积极意义。此时把汉字作为积极刺激,让孩子感知文字也是可以的,而且,与认识其他事物相比,幼儿对文字的好奇心显得尤其显著,认字读书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长大了”的成就感。所以,我的观点是适度地让孩子认字,但不要写字。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呵护孩子的这一兴趣,并与孩子一起享受认字的乐趣呢?我认为,不必为认字而认字,而应该让孩子多学习生活常识,掌握感性知识,培养孩子对日常生活当中常见字符的兴趣,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1、把实物(包括图画的、情境的、动作的)和声音、汉字相结合,使孩子保持对文字直观、生动的印象。比如:下雨了,家长打着一把伞,孩子会好奇地看着伞。这是,家长指着“伞”对孩子说“伞”,于是孩子建立起了实物“伞”与语音“伞”之间的关联,如果再加上“伞”的汉字卡片,孩子便又有了一个对文字符号“伞”的认识。
2、家长可以和孩子创造自己的“识字课本”。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硬壳的、稍大一点的本子,把孩子们喜爱吃的、常见的食品包装袋或广告留下来,让孩子看看上面的图画,认认上面的汉字,说说它们的口味。然后,再指导他们动手,剪剪、贴贴,自创识字课本。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全方位的,充满趣味和成就感的。
3、利用社会语言环境来学习。孩子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学习语言和汉字的场所,如电视广告、路边的海报和宣传栏、商场的促销广告等等。当然这些信息也良莠不齐,有时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广告效应,使用错别字或用谐音乱改成语,却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对于初学汉字模仿力很强的孩子会产生一定的误导。家长对孩子应予以正确的指导。
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并遵循着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人为地通过训练去加速孩子的发展,只能是欲速而不达,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孩子在学龄前认字、写字不能盲目追风,还应从孩子的身体、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去考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这样才能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一个快乐学习的天地、一个充满梦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