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对语文教材编撰者、语文教师自行生产的语文知识,我们一直缺乏审议的机制。学生在语文科实际所学的,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师中流行的、某几个编撰者乃至某个教师“独特”的语文知识,这里面有真知灼见的发明,但也搀入不少似是而非乃至古古怪怪的东西。
3、重构学校语文知识的努力
钟启泉先生指出:“我国80年代以来对‘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裨上就是对‘学校知识’的批判。”
重构我国21世纪的学校语文知识,现在已成为许多学者自觉努力的目标。
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语文教堂中的语感能力和分析能力》《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
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言语知识新视点》
P175语文教学内容急需学理审议
“选文集锦”,意味着本来是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现在被要求同时还要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这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种种复杂情况,也给语言教师带来了莫大的负担。
语文教师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所关注的本来应该是学生在现场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所谓“备课”,按道理讲,主要是“备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参与课程,要大张旗鼓地动用教材的选用材,他也有“备教材”的任务,在必要时对课程内容也要有所创生。在理想的情况下,“备学生”和“备教材”是统一的,正是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备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本来含义。
但是,“选文集锦”式的教材,使“备”教材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编”教材,“参与”课程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研制”课程。这样,语文教师的备课重心就被迫从“备学生”扭转到“备教材”乃至“备选文”;语文教学内容从“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怎么教”的“关注”被迫退到“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生产”。
只要看一看普通语文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就会知道上面所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语文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花在:
(1)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选文。
(2)“揣摩”出教材编撰者的“意图”(即“思考和练习”题)
(3)“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
光顾着“备教材”这一头,语文教师就已经应接不暇了,因为“备课”所做的工作,类似于编制语文教材、研制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在语文教材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在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的现在,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要求。
而语文教师在“备课”中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一直述说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甚至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失误。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语文教学的弊端,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
王先生是从语文教师的“素质”着眼来说这段话的,按照我的看法,恐怕要将着眼点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
在目前的艰难处境中,我们认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下两个立场:
第一,语文教师对因别人玩忽职守而造成自己被迫越俎代庖的状况,理应表示出正当的愤慨。我们教的是“语文课程”,理应要求课程专家提供这样的课程;语文教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理应要求其符合我们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们应该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促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促使语文教材的改革——对明显不能派用场的语文教材忍气吞声,这样的时代理庆让它早日结束。
第二,既然已经越俎代庖,既然现在还不能不越俎代庖,那么对自己持之以“疱”的要求,就应该自觉而严格。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对在备课中所“生产”的“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要能自觉地反思。“教”的是“什么”?“教”的那个“什么”正确吗?“用什么去教”的那个“什么去教”对路吗?在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缺失、语文教材名存实亡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导向,应该是自觉地对所生产的教学内容正确与否、对路与否进行学理的审议。
大量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所生产的“教学内容”,在“教什么”正确与否和“用什么去教”是否对路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样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缺乏反思,有的甚至对“教什么”的正确与否、对“用什么去教”的对路与否缺乏自觉。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3、重构学校语文知识的努力
钟启泉先生指出:“我国80年代以来对‘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裨上就是对‘学校知识’的批判。”
重构我国21世纪的学校语文知识,现在已成为许多学者自觉努力的目标。
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语文教堂中的语感能力和分析能力》《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
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言语知识新视点》
P175语文教学内容急需学理审议
“选文集锦”,意味着本来是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现在被要求同时还要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这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种种复杂情况,也给语言教师带来了莫大的负担。
语文教师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所关注的本来应该是学生在现场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所谓“备课”,按道理讲,主要是“备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参与课程,要大张旗鼓地动用教材的选用材,他也有“备教材”的任务,在必要时对课程内容也要有所创生。在理想的情况下,“备学生”和“备教材”是统一的,正是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备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本来含义。
但是,“选文集锦”式的教材,使“备”教材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编”教材,“参与”课程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研制”课程。这样,语文教师的备课重心就被迫从“备学生”扭转到“备教材”乃至“备选文”;语文教学内容从“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怎么教”的“关注”被迫退到“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生产”。
只要看一看普通语文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就会知道上面所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语文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花在:
(1)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选文。
(2)“揣摩”出教材编撰者的“意图”(即“思考和练习”题)
(3)“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
光顾着“备教材”这一头,语文教师就已经应接不暇了,因为“备课”所做的工作,类似于编制语文教材、研制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在语文教材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在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的现在,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要求。
而语文教师在“备课”中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一直述说的,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甚至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失误。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语文教学的弊端,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
王先生是从语文教师的“素质”着眼来说这段话的,按照我的看法,恐怕要将着眼点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
在目前的艰难处境中,我们认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下两个立场:
第一,语文教师对因别人玩忽职守而造成自己被迫越俎代庖的状况,理应表示出正当的愤慨。我们教的是“语文课程”,理应要求课程专家提供这样的课程;语文教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理应要求其符合我们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们应该形成一股强大的压力,促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促使语文教材的改革——对明显不能派用场的语文教材忍气吞声,这样的时代理庆让它早日结束。
第二,既然已经越俎代庖,既然现在还不能不越俎代庖,那么对自己持之以“疱”的要求,就应该自觉而严格。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对在备课中所“生产”的“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要能自觉地反思。“教”的是“什么”?“教”的那个“什么”正确吗?“用什么去教”的那个“什么去教”对路吗?在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缺失、语文教材名存实亡的情况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导向,应该是自觉地对所生产的教学内容正确与否、对路与否进行学理的审议。
大量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所生产的“教学内容”,在“教什么”正确与否和“用什么去教”是否对路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样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缺乏反思,有的甚至对“教什么”的正确与否、对“用什么去教”的对路与否缺乏自觉。这种状况急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