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梦吧 关注:538贴子:59,828
  • 6回复贴,共1

逝去的夯号子(作者:南皮板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末,驾车带孩子回老家。走到村口,见到村边一户人家正在做建房前的准备工作----砸地基。一辆大拖拉机通过发动机带动链条,将一块几百公斤重的巨大条状石块举向空中,重重地落在地面上,如此反复。孩子的目光被拉直了,显然对这样的机械和作业产生了兴趣。我便把车停在路边,和孩子驻足凝望。老乡们见到我们父子俩回来了也拥过来和我说话。拖拉机上的司机也跳下来和我打招呼,一看,那司机原来是我表哥。表哥沐浴了党的惠农政策的阳光雨露,享受农机补贴款,买了这台大拖拉机,农活不忙时就给人砸夯,生意颇为红火。
表哥和我寒暄了几句就去忙他的了,孩子却不愿意走,站在一旁继续观察。我看着忙碌的人们,思绪却随着上下起伏的石夯回到了童年。
在农村,修房盖屋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不亚于儿娶女嫁。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机械化程度这么高,一切全凭人力,一家盖房,邻里们都来帮忙。谁家也不高悬没事的牌,帮人就是帮己。所以人人都是全力以赴,不敢耍奸靠滑。建好的房子是否坚固、结实,关键就得看地基处理的好不好。夯实地基,是盖房的第一道重要工续。那时的石夯是多数用轧场的碌碡,也有用长方体石块的,两侧用铁丝绑上两根粗壮的木头做成的。砸夯的时候,十多个壮汉分成两排站在石夯旁边,伸出手握着已经磨的光滑了的木头,在口号的指挥下一起发力,将石夯垂直抛起一人来高,任由其在重力的作用下砸向地面。一拨人累了,就去一旁喝水休息,另一拨人立马换上。
人多力量大的前提是劲往一处使。十多个人只有在夯号子的统一指挥下才能保持步调一致。夯号子就好比大海航行时的灯塔,而喊号子的人则如同是龙舟比赛里的击鼓手。对于喊号人来说,号子在词语上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样板,往往是其即性发挥,而曲调则大同小异,先扬后顿。而抬夯人则在喊号人一句号子刚刚结束,就共同和以“哎-哟-呼-嗨-哟----”,同时用力抬夯。在我脑海里经常会回想起那样的场面: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落日把余晖洒在抬夯人古铜色的脊背上,远处荷锄而归的农夫侧耳倾听这边传出的悠扬的号子声,真是一幅妙不可言的水墨田园画。
好的夯号子能鼓舞干劲、缓解疲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那时候最优秀的喊号人是我堂哥老五。五哥喊的号子不拘形式,生动活泼。再加上五哥帕瓦罗蒂式的男高音,喊出来的号子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给力。好夯子就是生产力,同是一伙人,在五哥的指挥下就能多出三分之一的活。
砸夯劳动强度大,很消耗体力。半天下来,夯手们大都已经筋疲力尽。他们就是战场上凯旋的勇士,理应受到款待。过来帮忙做饭的女人们早已备好了酒菜,烙好了大饼。劳累了的人们一边洗着手,一边和那些半大媳妇们开着无伤大雅的荤玩笑。这时往往也是我们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不仅可以不劳而获的改顿膳,还可以不去理会平常的种种约束,尽情地玩耍,就算犯点小错大人们也会宽宏大量,不予追究。现在孩子们每天沉迷在电脑前,不是奥特曼就是电子游戏,我们那个时候的欢乐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
孩子拽了一下我的衣角,把我拉回到了现在。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多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传统的劳作方式早已被现代化的机械替代。砸夯这项集体劳动也由一个人开着拖拉机全办了。人们从辛苦中解放出来,那嘹亮动人的夯号子自然也是渐逝渐远,再也听不到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着每个角落今天,劳动力早就已经能用货币量化。现在谁家有事没有“请工”的了,都雇人,当天的工钱当天结清。过去大锅炖肉,不分你我的热闹场面再也没有了。五哥的夯号子派不上用场了,五哥与时俱进,经营了一家小卖部,买卖做的有声有色。现在五哥的代销点版本升级成了超市,由他儿子打理,五哥在安享晚年了。
可我总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比之过去缺少了些什么。虽然不能用冷漠来形容,但却有了隔膜,不复再有那种融融泄泄的场景。难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改变的吗?人们当然不愿意再过过去那种物质匮乏的生活,可互帮互助,不计得失的感情能不能延续下来?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可我还梦想着有一天五哥那清亮,激越的夯号子又索绕在故乡村庄的上空……



1楼2011-11-28 13:30回复


    2楼2011-11-28 14:29
    回复
      几十年前,修水坝筑路基都是人挑肩扛,用夯砸出来的.夯号子的来历,就是把一块几百斤重的石头或者石滚用木杠绑成很多把手,十多个人按照夯号子声的彼此起落,举起石头抛向空中,用这样的土办法砸地基,自从实现机械化以后,夯号子已逐渐消失成为历史了.


      IP属地:河南3楼2011-11-29 09:10
      回复



        4楼2011-11-29 20:57
        回复
          可我还梦想着有一天五哥那清亮,激越的夯号子又索绕在故乡村庄的上空……


          5楼2011-11-29 21:01
          回复
            世上有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把开山鼻祖或这一行里的杰出人士奉为尊者,一者表明自己不敢数典忘祖,二来也希望前辈先人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后代同行平安顺利。教师奉孔丘为至圣先师,木匠把鲁班认作祖师爷,琢玉人的开山鼻祖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丘处机。就连那些操皮肉生意的风尘女子,也尊称击鼓抗金的梁红玉为英烈夫人。扬州的小姐每年都去“异娼庙”里去祭拜这位安国夫人。“异娼庙”的香火甚是兴旺。
              那么喊夯人的祖师爷又是谁呢?谁是夯号子的发明者呢?
              每次我问五哥这两个问题,他总是答不上来。后来逐渐长大,读的书也多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其实,夯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劳动号子是人们集体劳作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节奏,释放压力,缓解疲劳而发出的吆喝和呼喊,逐渐发展为有固定曲调,歌词丰富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有夯号子,船工号子,拉纤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最初发明人,是二千七百多年前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公元前685年,齐国公子小白继位,史称齐桓公。鲍叔牙力荐曾与小白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小白不计前嫌,决定委以重任。其时,管仲辅佐公子纠居于鲁国。春秋时人材争夺战十分激烈,不能为我所用者则想方设法除掉,以免为敌所用。小白向鲁国要人不敢说是启用管仲为相,推说因为有仇要把管仲引渡回齐国制裁。鲁庄公就把管仲打入囚车,送回齐国。路上管仲知是鲍叔牙向小白力荐自己,又恐鲁国智士施伯看破,路上生变,便心生一计,作《黄鹄》歌,教役人歌之,其词曰:“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踞兮,厚地何瘠,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行而渐陆。嗟彼戈人兮,徒旁观而踯躅!”
              役人既得此词,且歌且走,乐而忘倦。车驰马奔,日夜兼程,遂出鲁境。鲁庄公果然追悔,使公子偃追之,不及而返。新中国成立不久,能抵得上美军好几个师的钱公学森,惶惶然逃离美利坚,其境遇和管仲相仿,但恐怕没人家潇洒。管仲回国后受到小白重用,尊王攘夷,富国强兵,齐国遂成春秋霸业。
              齐桓公22年,齐国讨伐孤竹。大军行进途中山高且险,车行费力。管仲乃作《上山歌》、《下山歌》,使军人歌之。《上山歌》曰:“山嵬嵬兮路盘盘,木灌浪兮顽石如栏。云薄薄兮日生寒,我驱车兮上岭烷。风伯为驭兮俞儿操竿,如飞鸟兮生羽翰,跋彼山巅兮不为难”。《下山歌》曰:“上山难兮下山易,轮如环兮蹄如坠。声辚辚转兮人吐气,历儿盘兮顷刻而平地。捣彼戎庐兮消烽燧,勒勋孤竹兮亿万世”。
              人夫唱起歌来,你唱我和,轮转如飞。小白看了叹道“今日始知人力可以歌取也!”管仲对道:“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
              “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这正是劳动号子的产生的原因和发挥的作用。管仲当之无愧是劳动号子的发明人。后来我回到家乡向五哥讲起管仲的故事,他咪着眼睛听得津津有味。
            


            6楼2012-01-05 19:36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04 16: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