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的茶园吧 关注:19贴子:710
  • 2回复贴,共1

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语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看到的,转来发。


IP属地:广东1楼2011-12-11 18:16回复
    修行语录一:
    1.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
    2.“自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须的。
    3.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
    4.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分的追寻。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著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5.我们太执著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
    6.“自我”专心致志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欲望及期待,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7.“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
    8.对佛教的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9.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拼命地执著“自我”,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IP属地:广东2楼2011-12-11 18:16
    回复
      修行语录三:
      1.第三种痛苦是坏苦——变易之苦。由于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这整个状况天生就不稳定,因此即使我们真的找到一点快乐,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甚至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2.快乐的原因会消失掉,要不就是快乐会改变,或者我们会改变——无论是哪种情况,快乐都很短暂。恶行引发这一切痛苦,启动了纠缠我们的业力链反应。
      3.所谓“恶行”,就是基本目的在于捕捉实存的任何行为。这种行为加强二元对立,使我们离开自性愈来愈远,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恶行。这与传统上所说的道德没有什么关系。
      4.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刚开始,“自我”执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
      5.由自己和他人互动中流出的业力,稳定了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种贪、瞋、痴的电影,电影中交织了复杂的情节、插曲、发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里面。
      6.在这个时候,业开始创造出“自我”,“自我”也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复始,反覆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受苦的现象,就叫做轮回。
      7.如果没有一个需要去关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贡献给他人。你一旦开始了解自我只是个幻觉,就有机会对每一个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
      8.很自然的,刚开始这些修持会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为你相信这样做能了解空性;或者因为减少以“自我”为中心能减低孤独感;甚至于既然在实相中自他并无差别,只要别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达到了“无我”的目的,怎么还会有自私呢?
      9.现在我们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对于“无我”也只是一点理性的了解,当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觉的时候,绝对的慈悲,菩提心才会同时生起。
      


      IP属地:广东4楼2011-12-11 1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