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淘吧 关注:20贴子:168
  • 2回复贴,共1

评马小淘的“青春小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小淘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春写作者,我们无意把她列入“80”后一族的群体方阵,我们只是想在她的文本中发现属于她自己的内在青春的表达方式,并试图通过她独特的表达捕捉到他们这一代人的生命体验与把握生活的独特方式,以此探寻青春文学所折射出的社会转型期的年轻人的文化处境及人性凸显。

  一

  孤独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然而,相同的是境遇,不同的是选择表达与面对的方式。如果说,60年代的作家以群体理想主义的激情淹没了个体的孤独体验;70年代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放大、宣泄乃至对抗无所不在的个体孤独;那么,80年代的年轻写作者们则是以一份忧伤而平和的心态来承担这份生命馈赠的孤独。他们的小说中人物的孤独体验多半来自对自由追求的迷失与人为的沟通障碍。马小淘的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有些略微不同,它大多缘自人物的自我放逐。他们固执地哼着只有自己能听懂的曲子,执拗地凭着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恋爱,却又清高得不屑于言语的主动表达,宁愿独自承担那份情感的重负,即使是对自己最深爱的人也是如此。在她的《我想笑,但是我哭了》、《十年》等短篇小说中,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我想笑,但是我哭了》中的林沙和《十年》中的“我”都是在没有目标,没有激情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自我放逐,沉默与孤独是他们对自我放逐之后的主动承担。这是“80后”生人一种真实的精神状态。

  忧伤是青春的行囊,自信的年轻人有力量背负着它独自远行。对于人生的忧伤之感,60年代人将它表达为政治理想与社会实践落差后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将它视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70年代人力图摆脱了革命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的影响,开始转向还原“忧伤”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青春体验,然而为了反抗原来的青春叙事,他们夸大了忧伤的负面影响,抑郁、消沉、颓废、放浪形骸;80年代人所抒发的忧伤则是完全回归了对青春时期生命本身的关注,那是他们对年少时光的缅怀,对爱恋流逝的感伤,对无限生命的期盼。

  和平幸福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脆弱而任性,然而,文化的丰富与人文精神的深入使他们在精神上更早地成长。独立而深远的思索又使他们坚强而成熟,有多脆弱就有多坚强,有多任性就有多成熟,他们的精神特质与承受能力充满弹性。这是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矛盾,也是他们的可贵之处。这些在马小淘的长篇小说《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及短篇小说《过去的好时光》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1楼2006-09-14 23:42回复
     二

      当代青年人的这种独特的孤独与忧伤缘于他们所栖息的这个特定历史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精神痼疾与生命馈赠。当代中国,加入全球一体化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文化解除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而进入了无限发展的进程中。这个进程对于个人意味着根本意义上的无限制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必然一方面承受无限欲求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在无法摆脱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中遭遇自我存在的全面质疑。

      由此看来,21世纪的青年一代虽然拥有比以往更广阔自由的历史文化环境,却依然摆脱不掉对历史与传统的承续。上一辈的文化积淀与内外部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张力锻造着他们的心智人格、行为方式。然而,自由所带来的欲望压力又迫使青年人强烈地渴望建构自己的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了自身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进入成人世界又使他们焦虑不安:由《废都》、《桃李》、《我爱美元》到《晃晃悠悠》,从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功能质疑到英雄叙事的彻底破产,再到追寻的迷失,青年人更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错位的“边缘人”,时时被矛盾和焦虑所困扰着。马小淘的短篇小说《她们·他们》中的宝拉,《仰望》中的“我”,《气球》中的林樱,《馄饨·葡萄·其他》中的“我”与馄饨都是这样的青年。

      马小淘的写作是有力量的,她热爱写作是基于诉说和表达的欲望。这种“自然流淌”的写作,使读者在平静的阅读中聆听到自己的心跳,悠然触摸到了心底某些说不清的东西。当然,马小淘的创作还因为年龄与阅历的限制有所欠缺,比如题材大多局限于校园和爱情;长篇小说略显冗长琐碎;抒发成长疼痛时没有更深入地开掘其存在的涵义及内在潜力。

      


    2楼2006-09-14 23:42
    回复


        当下的青春写作是一泓丰富而庞杂的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态发展的青年亚文化。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伯·格里耶曾经说:“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流行一种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实际上说明了一种秩序,即一种思考和在世界上生活的特殊方式。”虽然,青春文学还远远不能算作当代文学的主流创作,但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并喻文化”之一的青年亚文化,它无疑反映了当代青年人整体的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把握世界的方式。

        当下的文坛中,“80”后写作正以“集体亮相”的方式冲击着原本已经复杂的文学阵营。无论是媒体炒作的“实力派”还是“偶像派”,我相信都有其存在合理之处。只是他们创作之中的文学价值与生命穿透力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按照代际年龄计算,马小淘无疑属于“80后”一族,但是相对于那些备受关注的青春写作者来说,马小淘是安静而蕴藉的。她在默默地书写着一代人的精神与生活,真实而沉重。正如邹静之先生所说,“马小淘的这些文字,可贵的是一直对读书人的心有所牵动。这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大问题。”

        真正的文学写作是需要孤独与沉寂的,这更需要写作者具有一种独自承担的力量,无论对于写作、生活还是自我。


      3楼2006-09-14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