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吧 关注:315贴子:2,022

虚无与金丹的长吟——《真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书为明季阳道生著,清季彭定求重刻。书中大论虚无派与金丹派之修,颇多真知卓见,于道修有益,录此以饷好道诸君。


真诠

重刻真诠小引
先君蚤岁得《真诠》一书,奉为养生正宗。精神渐旺,定当总帅,即蒙指示。泊先君晚年,复题简端曰:“平生阅历四方丹术甚多,迷谬错出,不如此书洁净精微,可以守约自得。”丁宁切挚,留藏箧衍,岁月荏苒,槠墨模糊,恐日久失传,因重梓之以承先君遗志,愿于识者共证焉。
康熙庚寅孟冬朔,咏真山人彭定求识。

真诠序
修炼之学其道有二:《文始经》曰:“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忘精神者,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此虚无大道之学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体,火符以为用,炼精成炁、炼炁成神、炼神还虚,此以神驭炁之学也。
学虚无大道者,虽不着于精炁,然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也。以神驭炁,则着于精炁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熏蒸融液,亦能使形合神,长生不死,是了命而性因亦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者也。虚无大道是法身上事,以神驭炁是色身上事,此二端虽大小不同,然惟此为金丹之真谛,大道之正宗,体之有益,修之则成,非若旁门小术,劳而无功者比。
昔余初遇我祖师时,求示长生之学。我祖师曰:“长生之学有真有伪,伪者方士之术,真者道士之道。”余遂受教,幸得超凡。夫方士之术,如食草木之实,服金石之精,以及采阴补阳之法是也;道士之道,忘精神与见精神二端是也。从乎术,欲求长生必反自戕其生,从乎道,不惟长生而真证无生。真伪道术之悬殊,具正眼者自能辨之。独是古来道书充栋,古之仙师设为种种譬喻,借物立名,借名寓意,固以真道难言,要亦包含影略,不欲明言之耳。奈何后之学者,泥文执象,譬喻上重添譬喻,缠裹滞着,益增垢秽,是以裒集群书,平易切实者采之,支离琐碎者删之,复为注解隐微,阐扬宗旨,编成一书,分作三卷,令学者阅之,胸中湛然明净,屏除一切迹象,专于精气神上着力进步,庶道可明,仙可成矣。分别正道,自知旁门小术之非;剖明实学,便识证果成真之路。使希仙者不致问道于盲,是编实有小补云。
予卧病九江西林寺,有黄冠来憩宇下,漫就之。察其气象似有道者,问其年八十九年,其生天顺之六年,其祠薄则成化七年所给也。丰神磊落如四十许人,种发被耳未尽。询问其名,曰:“葆真子阳道生也。”予曰:“先生之齿长矣,而其神观不衰意者,有长生久视之道乎?长生久视可学乎?”葆真子曰:“君之貌类儒者,亦知孟子之言乎?”曰:“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夫修身,讵有外于存心养性耶?存心养性则能立命,立命者造化在我,长生乌足以尽之。故凡求长生者,皆以夭寿二其心者也。予愕然曰:“孟子之言则然矣,然玄宗之所谓学天仙者非欤!”葆真子曰:“皆人也,皆冠、皆履、皆行、皆止、皆默、皆语、皆生、皆死、而独曰仙,是有以异乎人也。皆仙也,而独曰天仙,是有以同乎天也。天者尊而无上,神而莫测者也。今夫人亦甚缈矣,所以可为天仙者以其心天之心也。心天之心,必复其性之初,不复其性之初则汩于情之未。复性所以之天,汩情所以之人。之人也者,犹夫人也。凡吾之所存无以甚异于人,而乃欲超乎人,其于天未有万分之一相应也。而曰我烹我铅,我炼我汞,天仙矣,不亦谬乎?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道者,天心也。夫能心天之心,然后能行天之行,中庸之能,尽其性则可与天地参。子儒者曷不蹈之?”予曰:“即如子所云玄宗,奈何以养性为孤阴,而谓其无成?”葆真子曰:“此非知道之言也。性即道也;阴阳,气也;二俱不离亦不杂,以性谓孤阴,是以气语道也。且性也者,无极之真,太虚之灵,二五之精。天之灵为上帝,其次为日月星辰;地之灵为后土,其次为社。山之灵为山神,水之灵为水神,草木昆虫之灵为草木昆虫之神,人之灵独异乎哉?而曰孤阴,是不见性者也,故曰非知道之语也。”予曰:“然则奚为而可?”葆真子曰:“子独察夫子之用心,其同乎人者几?其同乎天者几?去其人就其天,心无不天,乃所以为真人,人之至于真也,斯可语于天仙矣。”予不觉爽然自失,匍匐,起再拜之曰:“先生殆非黄冠者流也,予今乃知玄宗之的云。”葆真子曰:“此非道生之说也,道生受诸太虚,太虚受诸寥阳,寥阳受诸洞真,洞真受诸云峰,云峰受诸长春,长春受诸重阳。”又曰:“吾有《真诠》二卷、《卮谈》一卷,予试观之。翌日吾且之庐山观天池返,乃就女(汝)取书以行。”遂行,挽之不可。予慎藏其书以俟,然竟不返。嗟!夫予不识葆真子之果为何如人也,今其书具存,予惜其抱斯懿而不显于世,故为之删润而传之玄同。予桑乔子木甫记。



IP属地:山东1楼2006-09-22 21:32回复
    少得静已,则行住坐卧之时,涉事喧闹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
    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和驯熟,自得安闲。无间昼夜,行住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安闲,即堪自乐,渐渐驯神,惟益清远。
    如有时事,或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思,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间毁誉善恶等事,皆即散去,莫将心受。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即是非善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扰。实则顺中为常,权则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实智也。若束心太急,则又成疾,气发狂痴。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
    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为不著,终非真学,何耶?心如眼也,丝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有如良田,荆棘未除,虽下种子,嘉苗不茂,爱欲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永断觉知,入于定忘。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若惟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尔。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戒此。
    有心至道者,深生信慕,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
    第三真观。夫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守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兢之情,是故息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
    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须当虚襟以受之,明日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因事烦躁者,心病已动,何名安心?又曰唯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何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前虽断缘简事,若病有难除者,但依法观之。如色病重者,当知染色都由想尔,想若不生,终无色事。当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忘,忘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关色也。
    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犹如见人自刎,而乃引他刀以自割其颈也。他自为恶不遗,我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故见为恶者不须嫌,为善者不须慕,何以然耶?同障道故。(此言本体与他人之善恶无异,非以好恶真心为可泯灭也。)
    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之与命,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惟有智者善达之。乐天知命故不忧,何贫病之苦也。庄云:“业人而不可舍。”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迥其业。”由此言之真命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群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今有贫病恼乱我身则寇贼也,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也。凡苦事来迫我心,不以此观而生忧累,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逃亡获罪,去乐就苦,何足悯哉!
    贫病交苦者,当观此苦,由有我身,若无我身,患无所托。
    第四泰定。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名曰泰定。
    制而无著,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故来就喧,以无著为真常,以有事为应迹。
    第五发慧。庄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心为道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今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埏,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
    慧既已生,宝而怀之,勿以多智而伤于定,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IP属地:山东3楼2006-09-22 21:32
    回复
      真诠卷中
      按:仙道中衰,正法不振,邪说盛行。初机之士未知所趋,进而求之人。则真师难遇,以盲引盲,同入火坑。退而求之书,则枝叶蔓延,穿凿日甚,真乘易隐,旁门充塞,遂使进退无拒,茫然沮止。亦或轻信妄为,殒身丧性,深可悲悼。今为之扫开陈腐,辟所未辟,使后人豁然知彼为讹谬,此为的切。洞然分晓从何入手,何归宿,庶几可少振宗风,大障狂澜矣。

      见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原

      阐发太极阴阳体用
      张紫阳曰:“还丹之道至简至易,如此〇而已矣。”
      俞玉吾曰:“〇者何?易之太极是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基,此造化之妙,道之自然者也。”
      张三丰曰:“太极者,虚无自然之道也。两仪者,一阴一阳也。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精气也。太极者,丹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〇夫太极即无极,又谓之太易,即是父母未生前面目也。太乙含真炁则二气未判之称,太初之境界。”
      颐真子曰:“形不能生形,生形者非形也,气也。气不能生气,生气者非气也,道也。”又云:“形之万殊化而不留,惟气之一者不变。夫气之不变者,殆有所以不变者存。”
      按:仙道虽不外阴阳五行,然阴阳五行非太极则不能自运。太极者,阴阳五行之纲也。苟欲运吾身之阴阳五行,切忌在阴阳五行上着力,须向去太极上用心,做父母未生以前功夫,则阴阳五行不求运而自运,此提纲挈领之玄旨也。若迷迷焉,以运阴阳五行为事,则阴阳五行非人之智术所可运,作用一差,变怪百出,阴阳五行卒不可运,而死不旋踵矣。

      阐发大丹取法造化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按:大丹固是取法造化,然非一一比拟而为之也。古之人心与天契,动与道俱,则其一身之气运,自然与天相合。若以今世市井尘俗之心拘拘焉,比拟造化之迹,以求大丹则未矣。
      丹基
      阐发炉鼎
      或问曰:“何为炉鼎?”李清庵曰:“身心为鼎炉。”丹书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妄向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
      按:炉鼎者,此身心是也。夫修炼必有此身,然后神气可以依附而不散,功夫有所凭藉而可施,所惟借假修真是也。天下之器,能盛贮品物而烹炼之,使其变化于中者,惟炉鼎为然。故关尹子谓之:釜后变为炉鼎。以此喻身可谓巧而切矣。参同契所载内炉、外炉之类,异名尚多,要其义意亦不越此。故俞玉吾曰:丹法以太虚为炉鼎,太虚之中自有天然妙用。夫太虚则无我无人,无内无外,何炉鼎之足言。玉吾盖借其近似以立论,非本意也。

      阐发一点落黄庭
      《中和集》曰:“乾宫交姤罢,一点落黄庭。”
      按:一点落黄庭毕竟落在何处?殊不知修行人只要去交姤神炁,不必要问他下落,为他自有下落处也。医书云:水谷入胃,胃乃受之。游泆精气,上输五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当其输时自然上下,五脏膀胱亦自然受其委输,不须人为之安顿也。身中真气一升一降,升至于天,降至于泉,从本源生,还归本源,亦自然有个栖泊处,何须人想见其所预为之地,以安顿之哉。
      丹材

      阐发元气为生身处
      《参同契》曰:“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气托初。”
      按:人之生也,固以父精母血凝媾成形,然其所以生者实天地元和之气也。使(若)无此气,虽有精血不能成物。可见元和真气是有形之根柢,生身之处也。人未生时受此元气,便能从无生有而长育此身,然则今日即此元气而烹炼之,岂不能长生久视,脱胎神化耶。

      阐发元精
      抱一子曰:“太乙、火符,修炼金丹只炼二物,二物者,精与魄也。”
      寥阳老师在冲虚观普说曰:“总来大众且道,修炼为何要以黄芽为根?大众人身中元气日日发生,只为不知保养,故被二邪侵削。何为二邪?风寒暑湿,乃气之邪;喜怒哀乐,是情之邪。此二邪为元气之贼,日夜攻伐,所以元气薄弱,遂至死亡。古仙知道保命在留得元气住,只没奈他容易走作何,惟是元精方能留得他住,所以立修炼之法,教人升元精保元气合做一处,至坚至固不耗不散,禁得二邪攻伐,然后能长生久视而不死矣。”
      


      IP属地:山东7楼2006-09-22 21:32
      回复

        坤为道庐
        《参同契》曰:“坤静而翕,为道舍庐。”
        按:此言元精之所以产也。盖元精虽产于肾,然非静翕则不能生,今夫一年之阳气生于复,基于坤,一月之月光苏于朔,基于晦,一日之阳气生于子,基于亥,与吾元精产于静翕中一般,未有不翕聚而发生者,故大丹以坤为庐舍也。

        阳施阴受
        《参同契》曰:“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胞。”又曰:“阳禀阴受,雌雄相须。”此统言天地万物,阴阳施受之理也。
        又曰:“恒顺地理,承天布宣。”此言乾施气于坤,而坤承顺之也。
        又曰:“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此言日施光于月也。
        又曰:“母含滋液,父主秉与。”此言父施气于母也。
        按:此正元精之所产也。元精固以静翕而生,然非心气下交于肾,则肾无所受,将何以翕聚而化生哉。满太虚中只是一个元气,此气即是天。此气中渣滓结成大块即是地。此气有消息即是阴阳。每年秋冬时此气收敛在地中,到冬至则又自下升上,生生化化积渐,升到极至处又渐消去,亘古及今常常如此。地中生物的即是此气,无此气则地不能生物,是生物者地也,所以生物者天之气也,地但能翕聚而布宣之耳。作丹必心气下交于肾,肾含受而翕聚之,然后能成变化,与此何异。

        凝神入气穴
        复命篇曰:“太阳移在月明中。”
        白玉蟾曰:“只要凝神入气穴。”
        按:此正心气下交也,谓之驱龙就虎,运汞投铅。凝非凝聚也,神者至灵至妙飞天潜地,如何凝聚得他。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而不外驰,则气亦返于身,渐渐沉入气穴去矣。
        或问:“气穴果有穴乎,果无穴乎,此穴正在何处?”胡混成曰:“在两肾之间。”葆真子曰:“夫人之既生,则元阳真气散于四肢百骸之间,为视听言动之用,岂有区区藏于一穴之理。若真有此穴,则此一穴比于五脏尤为要紧,黄帝医经、烟罗子内景图、华佗内照图何故不录?今人元气不足者,何不用药补此一穴?即此皆旁门小道妄指身中一处,令人注想于此,以为凝神入气穴。人或不悟而从之,其中必致于疾,此凝神入气穴所以误人也。夫气穴何也?即华池也。华池何也?即肾也。正阳祖师云:华池,在气海内是也。若执定一穴字,必于身中求一穴以当之则。夫谓之池者,必于身中求池;如谓之海,必于身中求海。可乎?要之金丹大道借肾为发生之地,以其为气之会,故喻曰“气海”。以其深而在下,故喻曰“气穴”。以其为金华所生,故喻曰“华池”耳。作丹只要气沉到此处,故曰“凝神入气穴”。非用意注想之谓也。邱长春曰:有所在则有所不在,无所在则无所不在。金丹乃无中生有,今不求其机于无,而反在有上生枝节,不亦谬耶?”

        回光返照
        元太虚曰:“凝神入气穴之法无他,只收视返听回光内照而已。”崔真人《入药镜》曰:“人之神如薪之火,火不出则薪常存,神不出则身常存。火发外明者,薪之尽耶;神智外驰者,朴之散也。”俞玉吾曰:“神仙修炼之法,使人回光内照呼吸太和,盖将返本还原,而复归于生身受气之初也。”
        按:夫回光内照者,非是执著鄞鄂所在,而用意观照也,不过虚静以返神于内耳。盖凡人之心每日只在外面驰骋,凡外面许多机变巧捷俱是神之光影,可见此神一向只照了外边,自己一个身子却反不会照顾。如今不用旁求远觅,只将这个照了外边的神收拾回来,放下外边许多机巧,一意敛藏归内去,屏除许多杂思虑,这个便是返观内照。其实观无所观,照无所照,而亦未尝不观照。通人身中只是这一个元气,无心肝脾肺肾之别,但常人为尘根所役,此气都浮游耗散在外边了。作丹无他巧,只要回光返照将此气收敛到极深沉处,久之其中自有造化。

        回光返照下手之功
        《道德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邱长春曰:“只是一灵无杂念,如婴儿之无外想耳。”
        葆真子曰:“专气致柔在乎忘情识,忘情识捷径之功在乎心息相依。若心息常相依,则情识不待忘而自忘矣。”
        何仙姑曰:“命之蒂,在乎真息者也。”
        《上清玉书胎息篇》曰:“人之未生也,居母之腹随母呼吸,无视无听,惟有一息存焉。及其生也,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日复一日,神出气移,遂不复再守胎中之一息矣。”
        


        IP属地:山东11楼2006-09-22 21:33
        回复
          《传道集》曰:“所呼者,自己之元炁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若其根源牢固,元气不损,则呼吸之间尚可夺天地之正气。苟或根源不固,精竭气弱,上则元气已泄,下则本宫无补,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之元气不为己之所有,而返为天地之所夺矣。
          《胎息论》曰:“呼而不得神宰,则一息不全;吸而不得宰神,亦一息不全。“
          俞玉吾曰:“于一日十二时中,但使心常驭气,气与神合,形乃常存。”又曰:“要在神与息常相依,神与气常相守。”
          又曰:“作丹之法,以乾阳下交于坤阴,使呼吸相合,刚柔相当,配为夫妇,打成一片,则神气归根性命合一,而至药孕乎其中矣。”
          又曰:“究而言之,不过心息相依,而阴阳内感,神气交结耳。”
          《金丹四百字》:曰“迨夫神气之入乎其根也。闭极则失于急,继极则失于荡,惟使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然后神久自凝,息久自定。”
          苏东坡曰:“随息之法,与息俱出与息俱入,随之不已,一息自住。或觉此息从毛窍中云蒸雾散,病除障灭,自然明悟矣。”
          朱晦翁《调息箴》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噏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
          晁文元公曰:“心息相依,心静息调,久久可成胜定;神气相合,神和气清,清和久久可致长生。”
          《指玄篇》曰:“但能息息常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
          陈虚白曰:“息息归根,金丹之母。”
          葆真子阳道生《卮谈》曰:“夫息出入有声谓之纵,出入不尽谓之滞,往来频促谓之喘,不纵不滞不喘,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谓之息。纵则散,滞则结,喘则劳,守息则定。所谓调者,但欲其不纵不滞不喘而已。”
          调息乃初机之功。凡人心念依著事物已久,一旦离镜则不能自立,虽暂能立,未久复散乱,所以用心息相依法拴系此心,由粗入细。才得此心离镜,便只凭虚无去,更不用调息矣。得至无天无地,无我无人境界,更有何息可调。此法最捷径,最容易,最无病。与其他守丹田、守中黄等不同,可依而行也。
          性空禅师曰:“上机之士念苟不起,连息也不必照。但觉念起只一调息照一照,无念即止,不可太著意也。”
          刘秋蝉《真诀》曰:“渐渐专气以致其柔,才觉息柔和便是归根,谓归元海也。觉其归元海矣,又将忘之,忘而不忘,以意照之。”
          圜一子曰:“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然则二者不可兼乎。”日中峰本禅师曰:“心无不存之谓照,欲无不泯之谓忘,忘与照一而二,二而一。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当照之时纤毫不立,未尝不忘,是真忘真照也。但说以意照之,则其累照者多矣。”
          或随照而昏散是虚极也,笃也,危也,须防静则万物并作。
          圜一子曰:“虚极者,言人平日千思万虑纷乱之甚,宅舍无主若空虚然。一旦骤然收拾,把持不定未能帖然,故随照随乱也。夫如是岂特昏散而已,此念头一放且无所不至,故曰万物皆作。治之之法,才觉妄动即融妄归真,归之不过忘照这些功夫。正是动静之机,神一出便收回之说。咦!到这里只恐自不惺惺著。”
          照之或不胜,又以应事遣之。应事既已,又将忘之。
          圜一子曰:“言万物并作,则行住以觉照是矣。若分散太盛,觉照之力不能安然自在,而勉强伏之,则愈□跳愈不宁贴,自可别作方便,且去应事一回,俟其渐自安定可也。即如禅家坐禅之余礼佛、念经、经行皆是。盖降伏不宜太急,须少宽之缓急得中,使徐得所然后可耳。然应事时不随动而流,即是降伏处,稍得和平又将忘之照之矣。但于四威仪中,若存若亡,绵绵续续,神炁相依于太极之先,不相间断。”
          圜一子曰:“四威仪者,行、住、坐、卧也。若存若忘者,意得中也。神气相依于太极之先者,即父母未生已前胎胞中模样,无情无识纯纯全全,到此处方才认得也。”
          处中以致和欲不能迁,欲不能迁即炁抱神矣。神炁相随,神清气和而入于大方。
          圜一子曰:“只这“中”字最难形容,不是有个中处,其实只要此处不摇不动,湛然寂然,自然致和而不迁矣。这个工夫,谓之抱元守一。”
          


          IP属地:山东12楼2006-09-22 21:33
          回复
            想修


            IP属地:山东17楼2008-06-04 20:25
            回复
              楼主真是牛人!!!不说了,顶!!


              18楼2008-08-21 17:15
              回复
                .


                19楼2009-06-15 10:57
                回复
                  此中有真意


                  IP属地:山东20楼2009-07-15 10:13
                  回复
                    • 125.77.176.*
                    谢楼主,补齐了,


                    21楼2010-06-25 22:40
                    回复
                      不是很懂。。修真对我来说还是太过缥缈了- -


                      来自手机贴吧23楼2011-12-31 13:21
                      回复
                        这么好的东西没人顶?
                        我来~


                        26楼2014-01-11 13:27
                        收起回复
                          好东西,我顶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01-29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