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坚勇:坚守,行走,抒写“湮没辉煌”
多少年后,夏坚勇仍清楚地记得那天从江苏扬中八桥镇一路走回红光村的情景。本来他是不用走这段路的,镇上分派的汽车会把他送往那里。这般迎来送往,在近年多数受邀下乡采风的作家中,是理所应当的待遇。但夏坚勇坚持要自己走。他有自己的秘密,因为他近期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的报告文学《江堤下的那座小屋》中的主人公陆明才,几十年来就是在这条路上来回行走的。只有这样的行走,他才能深深体味出陆明才老人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一个仿佛《百年孤独》的开头
没有多少人知道,夏坚勇这一番行走,还另有一番复杂的滋味。就在那天中午时分,陪同他采访的同志叫他到镇上吃饭。临走前,他要求说,让陆老一起去吧,我们可以边吃边聊。陆明才客气了一下,说老伴已经准备了午饭。陪同的人却一点都不客气,径直说,他就不要去了。这样一番看似寻常不过的话,却让夏坚勇生出如许悲哀。他想,如果采访对象是个有点身份的人物,他们面对的将是怎样不同的待遇。而一个小人物,即使是做了多少好事,取得多少荣誉,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把这份心思深深埋在了心底,也正是在这时,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老人写好,以此来减轻自己的愧疚之情。
第二天,也就是这年3月31日的早上,夏坚勇回到江阴。因为,4月4日正好是清明节,他3日要回苏北老家扫墓。这之前只有两天的时间,一向写稿并不快的夏坚勇,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为难。他狠一狠心对自己要求,还是先开个头吧。在书桌前坐下,他几乎是不自觉地点上了一支烟。此前,曾经烟不离身的他已经戒了整整三年。烟雾袅袅中,几天前经历的人物和场景,自然而然在他的脑海里如幻灯片一般显现了出来。刹那间,仿佛有灵感附体,他写下了开头的一段:“很少有人现在还记得1995年5月27日那个傍晚的情景,但是陆明才记得。那天他拴好小船,从江堤上往回走时……”
今年12月1日下午江阴举行的获奖作品座谈会上,夏坚勇自称这有点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一下子带动了整篇文章的气场。他写得很顺,一天之内就写好了初稿,第二天梳理了一下,把稿子投了出去,就再也没有回头重读这篇文章,一直到近日,他获悉自觉很满意的这篇小文获奖,他才重读了起来。尽管文章所写的一切,他是如此熟悉,他还是不由得被某几处看似闲笔的文字感动了。他深知,这篇作品能获得如此好评,归根到底,是在它波澜不惊的叙述中给人以发自内心的温暖和感动,一如可以写成另一篇感人作品的获奖过程本身。
一份“可遇不可求”的默契
一切还得从本报总编陈歆耕的约稿说起。大约是在前年年底,有感于镇江近年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众多的感人事迹,他和镇江市文联决定组织一批作家专门为此写一本报告文学集。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夏坚勇。这不仅在于这位“老乡”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在于他深知,这位被人亲切地称为“老夏”的文学写作者,对这一方水土,有着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感知和理解。事后证明,这一番“精心策划”是明智的。最终确定下来写陆明才———一个扬中老渔民的爱心故事后,夏坚勇在镇江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去了陆明才住的“江堤”。就在看到那座小屋的第一眼,他就把文章的题目确定了下来。因为,在他眼里,这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座小屋,它还是主人公性格和形象的某种隐喻。等见到他敬仰的陆明才老人,他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这种熟悉并不是来自于他来之前看到的那些材料。这位被誉为“江上义翁”和“江中守护神”的七旬老人,在自1981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在长江中先后与他人一起救起船民21人,救援受灾船只9艘。他还资助遇险船民钱物6万多元,帮助落难船员担保贷款5万多元。1995年5月的一次江难事故,更是把他和湖北枝江的两个孤儿紧紧联系在一起。10多年来,他含辛茹苦资助两名外地“孙女”,供养她们上大学……还在于初次见面就感觉到的那种来自于双方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默契和彼此欣赏。就在和老人倾心交谈的并不长的时间里,他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多少年后,夏坚勇仍清楚地记得那天从江苏扬中八桥镇一路走回红光村的情景。本来他是不用走这段路的,镇上分派的汽车会把他送往那里。这般迎来送往,在近年多数受邀下乡采风的作家中,是理所应当的待遇。但夏坚勇坚持要自己走。他有自己的秘密,因为他近期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的报告文学《江堤下的那座小屋》中的主人公陆明才,几十年来就是在这条路上来回行走的。只有这样的行走,他才能深深体味出陆明才老人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一个仿佛《百年孤独》的开头
没有多少人知道,夏坚勇这一番行走,还另有一番复杂的滋味。就在那天中午时分,陪同他采访的同志叫他到镇上吃饭。临走前,他要求说,让陆老一起去吧,我们可以边吃边聊。陆明才客气了一下,说老伴已经准备了午饭。陪同的人却一点都不客气,径直说,他就不要去了。这样一番看似寻常不过的话,却让夏坚勇生出如许悲哀。他想,如果采访对象是个有点身份的人物,他们面对的将是怎样不同的待遇。而一个小人物,即使是做了多少好事,取得多少荣誉,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把这份心思深深埋在了心底,也正是在这时,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老人写好,以此来减轻自己的愧疚之情。
第二天,也就是这年3月31日的早上,夏坚勇回到江阴。因为,4月4日正好是清明节,他3日要回苏北老家扫墓。这之前只有两天的时间,一向写稿并不快的夏坚勇,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为难。他狠一狠心对自己要求,还是先开个头吧。在书桌前坐下,他几乎是不自觉地点上了一支烟。此前,曾经烟不离身的他已经戒了整整三年。烟雾袅袅中,几天前经历的人物和场景,自然而然在他的脑海里如幻灯片一般显现了出来。刹那间,仿佛有灵感附体,他写下了开头的一段:“很少有人现在还记得1995年5月27日那个傍晚的情景,但是陆明才记得。那天他拴好小船,从江堤上往回走时……”
今年12月1日下午江阴举行的获奖作品座谈会上,夏坚勇自称这有点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一下子带动了整篇文章的气场。他写得很顺,一天之内就写好了初稿,第二天梳理了一下,把稿子投了出去,就再也没有回头重读这篇文章,一直到近日,他获悉自觉很满意的这篇小文获奖,他才重读了起来。尽管文章所写的一切,他是如此熟悉,他还是不由得被某几处看似闲笔的文字感动了。他深知,这篇作品能获得如此好评,归根到底,是在它波澜不惊的叙述中给人以发自内心的温暖和感动,一如可以写成另一篇感人作品的获奖过程本身。
一份“可遇不可求”的默契
一切还得从本报总编陈歆耕的约稿说起。大约是在前年年底,有感于镇江近年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众多的感人事迹,他和镇江市文联决定组织一批作家专门为此写一本报告文学集。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夏坚勇。这不仅在于这位“老乡”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在于他深知,这位被人亲切地称为“老夏”的文学写作者,对这一方水土,有着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感知和理解。事后证明,这一番“精心策划”是明智的。最终确定下来写陆明才———一个扬中老渔民的爱心故事后,夏坚勇在镇江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去了陆明才住的“江堤”。就在看到那座小屋的第一眼,他就把文章的题目确定了下来。因为,在他眼里,这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座小屋,它还是主人公性格和形象的某种隐喻。等见到他敬仰的陆明才老人,他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这种熟悉并不是来自于他来之前看到的那些材料。这位被誉为“江上义翁”和“江中守护神”的七旬老人,在自1981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里,在长江中先后与他人一起救起船民21人,救援受灾船只9艘。他还资助遇险船民钱物6万多元,帮助落难船员担保贷款5万多元。1995年5月的一次江难事故,更是把他和湖北枝江的两个孤儿紧紧联系在一起。10多年来,他含辛茹苦资助两名外地“孙女”,供养她们上大学……还在于初次见面就感觉到的那种来自于双方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默契和彼此欣赏。就在和老人倾心交谈的并不长的时间里,他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