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面对当下的挑战中,佛教在诸宗教中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在所有宗教中,佛教或许是最容易被深受科学熏陶的现代人接受的宗教。在诸宗教的相互理解、和平对话中,佛教或许是最受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和传统的偏见,并且是最愿意与诸教平等对话的。在有神的宗教与无神的世俗之间,佛教或许是最好的桥梁。当然最重要的是,使诸宗教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宗教哲学平台,佛教的内明之学和儒释道经验,使他最有希望承担此重任。
在中国儒释道中,佛教最接纳“宗教”之命名,并且积极的着力于宗教间的交流和对话。不过,自从唯识家欧阳渐无明确提出“佛学非宗教非哲学”以来,佛教与宗教深层研究,便一直未能展开。学界对于儒教多停留在应用西方宗教理论研究佛教的层面上;而佛教界内部,也少有这种自觉,多忙于应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
唐密第五十代传人冯达庵阿阇黎,大概是最早着眼于时代,对佛教进行整体性反思,致力于佛教在现代传播的人。他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在佛教背景下的宗教哲学建立工作。在他阐释中,上帝、神、信仰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意义。可惜,没有人这么去理解。
什么是圣者?达到圣境的人便是圣者。而圣境,儒释道都有不同的理解。按最严格的标准,冯达庵都是圣者。他或者是中国二千多年来,实证成就最高的汉地瑜伽行者,他证得了一切智智,成就上无上正等正觉。而更为可贵的是,借助他证得的一切智智,他完满地解决了众生起源和世界起源的问题,将佛教义理推向了高峰。而这一义理,在我看来,或许能够成为诸神及神性宗教提供交流的宗教哲学基础。
面对他,我们看到了人的完满;接触他,我感受到了人的神性;通过他,达于神境之路为我们开启。可悲的是,当神性降临,大地喧哗依旧。圣者悄然离去,我心中升起种种悲凉,人类是不是必须经历苦难和血的洗礼,才能学会谦卑,学会倾听圣言呢?
冯达庵的书粗略可分为四大块,一是佛教义理阐述,一是佛教实修;一是密宗仪规,一是专著及杂文。目前出版的《佛法要论》一书,因密宗戒仪,没有仪规部分内部。
义理部分主要有:《佛学起源》、《佛教源流》、《旨法要论》、《佛教直面目》、《八识规矩颂释》、《心经广义》。
佛教实修主要有:《学密须知》、《禅观随笔》、《佛教真面目》、《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专著及杂文主要是关于净土宗、禅宗和密宗的,《法华特论》、《宿命通原理》、《天眼通原理》、《人死问题》、《禅宗六祖大鉴禅师传》等。
《佛教直面目》和《心经广义》可以看作冯达庵的代表作。
他的义理之书,能够统摄佛教诸宗,更使我们有希望期待,在他所构建义理平台上,关于上帝和神,可以得到类型科学那样严格而有确实的认识。他关于实修的论说,或许可以把宗教体验从“神秘主义”的非理性阴影中解脱出来。他关于因果、鬼神、神通的论述,或许可以为宗教赢得更多理性的理解和同情,进而使宗教中的种种迷信和非理性获得澄清,却不伤害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