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中华吧 关注:22贴子:622

【墨舞中华】作诗百法。。。转自古典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召唤@恋雨城堡 


IP属地:广东1楼2012-01-26 15:22回复
    古韵之可通可转,即如上述矣。今试进而言转韵之法,或则两句一转,或则四句一转,或则六句八句一转,盖转韵之句,必以双数,不能以单数。且通篇上下,尤须铢两匀称,无头轻脚重之病。即韵之平仄,亦须相间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韵后四句换仄韵之类。至于通韵之法则反是,止就韵之可通者押之,或通体用平韵,或通体用仄韵,断不可平仄相间而用也。
    学诗百法之五 五律平起法 五绝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兹先视其法于后: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者,平声之符号也,●者,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平声而可易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仄声而可易平声之符号也(△者,平声之韵也)。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五绝则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韵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学者细细揣摩,不难收举一反三之效。
    学诗百法之六 五律仄起法 五绝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示其法于下: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改为●●○○●可也。五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能将前两首之平仄反复熟读,则作五律五绝诗,自无失调平仄之病。
    学诗百法之七 七律平起法 七绝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学诗百法之八 七律仄起法 七绝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欲作七律七绝诗,须将此二首平仄随口念熟,则下笔之时,自然声调稳妥,而不至有差误也。


    IP属地:广东4楼2012-01-26 15:23
    回复

      人类
      男羁女角/婢织奴耕 舍肉贻母/含饴弄孙 南贫北富/浊圣清贤 谢隐东山/韩瞻北斗 才储国器/寿冠耆英 苏妇题图/宓妃赠枕
      白手成家/丹心报国 舌翻三寸/肠荡九回
      物类
      冠裳毕集/履舄交加 舞扇歌衫/耕蓑钓笠 屏围芍药/帐暖芙蓉 紫云割砚/红雪飞笺 跃马横戈/闻鸡舞剑 菊泉汲酒/槐火烹茶
      黄(百度)菊吟诗/紫芝作饵 霜侵菊熟/雨绽梅肥 花鸟和风/草虫冷露 狐知集腋/象戒焚身
      学诗百法之十三 五字属对法
      五字对已成诗句,其平仄应较前稍宽。然第一第三字虽可不拘,如当用平而可以用仄,当用仄而可以用平,及平对平仄对仄之类,而第二第四字则不可稍误,如当用平者必须用平,当用仄者必须用仄,及平对仄仄对平之类。此前人所以於五言近体诗有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之说。兹试举例于后:
      天类
      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凉风桑叶岸/细雨菊花天 雪尚晴时积/星从曙后孤 水高春雨足/山杂夏云多 暮烟明月黯/残雨夕阳收
      细雨重阳菊/和风上巳兰 晴窗逢谷日/雨径记花朝 蝉催残暑去/雁带早凉来
      地类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山昏函谷雨/水落洞庭波 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云堆山径仄/雨涨石桥平 天势回平野/河流入断山
      江声通白帝/山势入青羌 岫石苔缘绿/江村叶落黄 山家潜豹雾/海国靖狼烟
      人类
      旧谊酬宾主/新妆拜舅姑 鸡鸣修子职/燕翼贻孙谋 北漠孤臣梦/南陔孝子心 宦游妻子远/乡梦弟兄多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味疏
      红裙沾越女/翠袖醉吴姬 色艳梅侵额/豪轻碧展眉 长贫唯祝健/渐老不禁愁
      物类
      径晚红黏屧/林深翠湿衣 弹冠登仕路/曳履伺侯门 学奕摊清簟/看书照短檠 横刀奇侠传/舞剑大娘行 野店人沽酒/邮亭客唤茶
      麦香吹饼饵/花暖卖饧餹 夜宴喧桃李/晨游静芰荷 暖红烘橘市/寒碧湿菱塘 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哀声猿入峡/渴势骥奔泉
      学诗百法之十四 六字属对法
      由五字对而增为六字对,平仄通用与不通用处,其法相同,不过造句之时,需要圆转自如,切不可露凑合之迹。仍照前例,分举如下:
      天类
      日照芸窗冬暖/风吹草阁夜寒 春野东风旖旎/夜深北斗阑干 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 树衬残霞画稿/花含宿雨诗情
      小院栽花剪雨/深山采药锄云 槐密山庄避暑/蓼疏水国知秋
      地类
      春水浅蓝一色/夏山浓翠千层 一点山青螺髻/三篙水绿鸭头 日落江声带湿/风来海气含腥 窗外青山远绕/岸边白水长流
      人类
      名士弹冠白屋/鄙夫曳履朱门 名重薛家三凤/位分荀氏八龙 屋庑伯鸾夫妇/池塘灵运弟兄 虢公国之唇齿/祈父王曰爪牙
      天锡汾阳贵寿/人称李邺神仙 进学三苏轼辙/登科二宋郊祁
      物类
      草履山衣隐逸/花冠月帔神仙 酒客磁杯竹叶/诗家纸帐梅花 里社执刀宰肉/侯门弹铗求鱼 赤水求珠遇合/蓝天种玉因缘
      红蓼丹枫入画/碧梧绿竹招凉 鱼戏碧擎莲叶/蟹肥黄绽菊花 倦鹊绕枝知冻/飞鸿涵水带秋 山黯荒郊射虎/水沉远渚然犀
      学诗百法之十五 七字属对法
      学习对偶,至七字为完毕,以后则可入手近体诗矣。至七字对之平仄,与五字对相类,如第一第三第五字可以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字则不可差误。此前人所以于七言近体诗又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兹再举例如下:
      天类
      星稀月落长天晓/日暖风和大地春 残月晓风杨柳岸/淡云微雨杏花天 烟销皓月临江浒/日出晴霞亘海门 雨过平添三尺水/风寒为勒一枝花
      玉柳风斜寒食节/银花月朗上元宵 桐叶枣花风四月/蓼洲萍溆露三秋
      地类
      苍松古树山家屋/红蓼疏花水国天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山径烟浓迷栈道/海潮雨急荡楼船 云边树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帝京西望诗吟社/王室东迁政失周 晓月征夫催野渡/秋风谪宦梦乡关
      人类
      孙子曾玄分祖谱/舅甥伯叔列封圻 耕田冀缺妻能馌/下第苏秦嫂不炊 逢友鞠躬双握手/呼朋促膝两谈心 天钟异遇唐三侠/世纵清谈晋七贤
      晚风鼓急喧红玉/秋雨楼空感绿珠 老来岁月看腰脚/身外云霄付羽毛
      物类
      衣冠济楚威仪美/仗履优游岁月闲 山衣草履渊明趣/缓带轻裘叔子装 宝鼎天香红袖女/珠帘说偈雪衣娘 花砖昼永分簪笔/画烛宵凉快读书
      红飞帘外花频落/绿映窗前草不除 双鬓秋霜留菊傲/满身夜月纳荷凉 林鸦落日红三面/野鹤闲云白一行 残堞草莱嘶石马/故宫荆棘访铜驼
      


      IP属地:广东6楼2012-01-26 15:24
      回复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上诗起二句但言雁来,第三句言影,第四句言声,是谓写实法。第五句借胡骑作陪,第六句以春风作衬,是谓虚写法。结句暗写雁去,而早字之意已见,真是神来之笔也。
        学诗百法之四十五 判别深浅法
        作诗须有层次,而用于咏情之诗尤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方与格律相合。否则杂乱成章,徒见其枝枝节节也。兹录唐诗中李颀送魏万之京一首,上下一气呵成,有悠然不尽之趣,非善于言情者不办。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上诗起句既点明送别之意,第二句写秋景,第三句言路中所闻,第四句言路中所见。第五句言入关时所见,第六句言到京后所闻,是深一层。末两句点长安二句,点明之京。而良友()规之意,妙在言外得之。
        学诗百法之四十六 顺点题面法
        题面之字最好不顺点,顺点则非落于平,既近于板。唐诗三百首中,惟张旭桃花溪诗一绝。虽则题面三字顺次点出,然而宛转赴题,并不见其率直之弊。兹录如下,读者亦可举以学步也。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上诗起句写溪畔远景,第二句借渔船一问,通体便觉灵动异常。第三句点明桃花,顶上句问字之意;第四句点明溪字,仍应问字口吻,妙在有悠然不尽之趣。
        学诗百法之四十七 反托题意法
        诗有题之正面难写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出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唐诗中能合此法者,当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一首。今录于下,学者最宜摹仿也。
        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诗题意全在一忆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忆字之意。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
        学诗百法之四十八 侧衬题意法
        题意有不能从正面直写者,须从侧面以衬笔写之。或用人衬,或用物衬,要必用之得法。兹择唐诗中王昌龄之春宫曲一绝摘录于后,学者不可不细细体会也。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上诗着力全在第三句,所谓用人作衬也。第一句言桃开,籍喻新宠;第二句言月轮,承上夜字;第三四句言平阳有宠而己之失宠,尽在言外也。
        学诗百法之四十九 空翻题意法
        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见其灵动。翻腾之势愈空,题中之意愈透,但不能一味空翻与题绝不相关而近于浮泛也。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也,兹录如下以饷学者。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上诗第一句从春字着意翻起,何等飘逸;第二句点醒春字之意,第三四句()成一气,苟非起处蓄势翻空收处之题意何能有如是之清醒耶。
        学诗百法之五十 借物兴感法
        作诗随地可以兴感,然非借物不可。借物则飘逸而不粘滞,超脱而不肤泛。唐诗中王昌龄之长信怨既为借物兴感之一。兹录如下,学者得此宜熟读而深思之。
        长信怨 王昌龄
        春()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尤带昭阳日影来。
        上诗起句写宫中晓景,第二句借团扇喻己之失宠,第三句借鸦来反衬自己,第四句借鸦带日反托己之失宠。皆所谓借物兴感夜,而怨字之意却含蓄不露,情致何等宛转。
        学诗百法之五十一 触景生情法
        景无一定,情亦无一定,触景可以生情。作此等下笔须要灵活,不脱不滞方为上乘。兹录唐诗中王昌龄之闺怨一绝,隽快绝伦,真妙到毫巅之作也。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绣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诗首句从闺妇说起,不知愁三字正为转句作逼势,第二句承上不知愁来。第三句转出忽见二字,正是触景生情之法,末句勒到怨字,余味深长。
        学诗百法之五十二 首尾相贯法
        一诗之中或有寄托或有刻画,往往不能一气相生,初学作诗尤易蹈此弊病。唐诗中惟司空曙江村即事一首,首尾一意相贯,精神异常饱满。今录于下,学者能解此法,则于作诗之道思过半矣。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飘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上诗着眼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既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
        学诗百法之五十三 前后相应法
        作诗须有来龙去脉,起笔收笔,前后呼应,方为合格。且须层次分明,何处从题前着想,何处从题后下笔,一气写来自然语语入神。唐诗中能解此法者,当推岑参逢入京使一首,爰录于下,俾学者可以得此而自悟也。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上诗起两句是题之前一层,第三句点明逢字正意,末句是题之后一层。立意既警策,措语又极恳挚,固不仅以层次胜也。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2-03 11:48
        回复

          学诗百法之六十三 分析次序法
             学诗宜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今试分析言之。其说有三:一曰先学韵文而后学诗;二曰先学古体而后学今体;三曰先学五言而后学七言。盖诗之与文,体虽异而理实相同。先为有韵之文,则于造句、炼字、修辞、缀韵诸事,既已习惯自然,由是进而为诗,自然不觉其难。所须注意者,只音律而已。且韵文之篇幅宜长,魄力宜厚,诗则长短可以随意。故好学诗者,先学韵文而后学诗,尤有驾轻就熟之乐。若古体诗,不拘平仄,不讲对偶,敷陈不嫌详尽,笔力较易展舒,不似今体诗之处处束缚,既须敛意归辞,又须熔字就律,稍有疏忽,便不工稳,故必先古而后今,俾得由浅而入深也。至于先学五言诗者,取其字数较少。盖文之为句,不难于长而难于短;诗之为句,不难于短而难于长。七言虽只增二字,然在初学为之,不失之弱,既失之冗。故必先学五言,然后再学七言,庶足以胜任而愉快耳。
          


          IP属地:广东14楼2012-02-03 11:50
          回复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风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粘之弊,初学最宜审慎。


            IP属地:广东18楼2012-02-03 11:51
            回复

              第七纲:派别
                学诗百法之七十 探索源流法
                 古体诗之源流创自商周以上,而备于汉魏六朝。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诸体。三言古者,昉于虞舜皋陶之歌,特句必系一助辞耳,厥后,汉有郊祀歌,兹体为者绝少。盖句止三字,达意已难,遑论古朴乎?四言古者,以八伯之歌、康衢之谣为最古,至商周而大盛,《诗经》三百篇,四言盖居十之九也。后世仿而善者,厥为陶靖节。兹体之难,在不袭《诗经》一语,而音节极肖。五言古者,始于李陵、苏武之赠答,魏晋以下,专尚兹体。良以不丰不约,最便达情,而流派至多。概括言之:则有正、变二体。正体主格韵高远,如苏,李之不尚雕饰,妙造自然,非后人所能学步;其次则陈思之遒丽,彭泽之闲逸,康乐之精致,皆为卓然大家。变体贵才气纵横,辞意详尽,其源亦出于汉。如《焦仲卿妻》诗,及蔡文姬《悲愤辞》首章是也。及唐之少陵、昌黎,各以其排山倾海之气,驱风走霆之笔,著为大篇,两间之奇气始尽。七言古者,源于汉武之柏梁联句,其实一句一韵,一韵到底,与唐以后之七古异也。唐初其体大备,如少陵、昌黎以雄奇跌宕胜,乐天、微之以缠绵哀艳胜,王、李、高、岑以短劲峭拔胜,后人千态万貌不能越其范围矣。杂言古者本乎上古歌谣,及琴操、楚词之属,至无名氏之《术兰辞》而后体格乃成。后世为此者,惟太白最工,其才气盛也。
              


              IP属地:广东20楼2012-02-03 11:51
              回复
                学诗百法之七十三 提挈纲要法
                   诗之大别有三:一曰说理,二曰言情,三曰写景是也。此三体者,即为作诗之纲要,初学不可不知,兹再分别说明于后:
                   一、说理
                   说理之诗,宋儒偶一为之,诗家且谓之旁门,不知作诗之说理,与谈性命之学不同,理有事理、物理之分,散在六合,聚在一心,皆此理也。故诗人吟咏一事一物,必于事物真相,曲尽无遗,亦可免肤泛之弊。
                   二、言情
                   言情者,非仅写家人社交中之情也。凡一山一水,一草一术,接触于吾人之目者,无往非情之所寄,而借诗以写之。虽山水草木,皆若钟情于我,唐人诗云:"长疑即见面,翻致久无书。"所谓诗以言情者,即此是也。
                   三、写景
                   言情以外,写景尚矣。画家写景,能写花而不能写花香,能写鸟而不能写鸟语。惟诗人则能之。如唐诗"花有清香月有阴"句,则不但写花香,且写花香之清也。又如"春至鸟能言"句,则不独写鸟言,且写鸟之能感时而言也。前人谓王摩诘"诗中有画",此言洵不诬也。
                  


                IP属地:广东22楼2012-02-03 11:51
                回复
                  第九纲:体裁
                  学诗百法之七十四 学作歌谣法
                  歌谣者,类皆出于不通文墨及粗识字义之人;或因时事之感触,或因景物之动兴,不假思索,随口而吐。惟当其歌咏慨叹之际,偶然一抑一扬、一顿一挫,不期婉转动听而自成叶韵也。兹特各举一例,并示作法于下: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上为唐尧之时,老人击壤而作,故即以《击壤》二字为歌名,息字食字,自然叶韵,是为歌体之祖。
                  康衢谣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上为唐尧微服出游康衢时,闻儿童所作者。极字则字亦自叶韵,是为谣体之祖。
                  学诗百法之七十五 学作乐府法
                  乐府之名,起于汉初。须有苍老古雅之色,溢于词句之间。若一涉议论,便不似乐府矣。其调以《君马黄》、《临高台》两首为最古,今已不可复得,试择其近于古者,列示于后,俾学者得以知其作法也。
                  龟虽寿 魏武帝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上诗于《三百篇》外,特创一格。词句峭劲,音节奇响。至"老骥伏枥"四句,尤为通体筋节,洵乐府中之上乘也。
                  善哉行 魏文帝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以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上诗言客游之感,通篇着眼在"忧来无方"一句,末后言客游似行舟,即以行舟喻客游,措语工巧之至,结句收到忘忧,与忧来针锋相对,尤为难得之作。


                  IP属地:广东23楼2012-02-03 11:52
                  回复
                    学诗百法之七十六 学作五古法
                    作五古有四要:曰分段,曰过脉,曰回照,曰赞叹。先要分段,首段笼罩全篇,以下一段一意,防杂乱也;次要过脉,名为血脉,此处用两句,一结上,一生下也;又次要回照,谓十步一回顾,以照题面;末要赞叹,每段作一消息语,以赞叹之,全篇局势,方不迫促,若短篇则每句以第三字为关捩,尤宜法意。兹示作法于下: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上诗通首用仄韵而不转者,首两句言其地,次两句言其状,五六两句实写望字,末两句高瞻远瞩,气象不凡,非老杜安得有此。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上诗通首用平韵而不转者,起四句言下山,承四句言访友,转四句言置酒,末二句言就宿,层次分明,诗情淡远,不愧为金科玉律也。


                    IP属地:广东24楼2012-02-03 11:52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1298899769?pn=2


                      IP属地:广东25楼2012-02-03 11:52
                      回复
                        学诗百法之七十七 学作七古法
                        七古须有铺叙,有开合。徒以镂刻为巧,放纵为豪者,固失之滑,而流于萎弱;过于纤丽者,亦失之靡。能于优柔和平中,求气势宏阔,顿挫激昂,庶几近之。至于篇幅之长短,或仅四句,或数十句,或百余句不等,而总以第五字为关捩。兹将其作法略示于以下:
                        诮山中叟 施肩吾
                        老人今年八十岁,口中零落残牙齿。
                        天阴伛偻带嗽行,犹向岩前种松子。
                        上为七古之最短者,首句言老人之年,次句言老人之齿,第三句言老人之行,描写老态,至矣尽矣。末句极言其作事之勤,气韵何等深厚,笔致何等幽雅,洵佳构也。
                        岁晏行 杜 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实,今年米贱又伤农。
                        高位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划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上诗为伤时之作,通首不转一韵,起四句从岁暮说入,承四句即回顾去年,楚人以下八句,写当时之苛政虐民,实有无限感慨,结句点出哀怨二字,尤为沉痛之至。


                        IP属地:广东26楼2012-02-04 14:27
                        回复
                          学诗百法之七十八 学作律诗法
                          律诗八句之中,对句易工,结句难工,发端句尤难工。五律则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足矣。七律虽与五律相同,而加以二字,便觉难于下手。五言不可加,七言不可减,是在作者熟读而深思之,今试分示五律、七律之作法于后:
                          幸蜀西至剑阁 唐玄宗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上诗首句从剑门说起,次句实写幸字,三四两句承首句之意,五六两句承次句之意,结句深许景阳之铭,雄健有力,真足开盛唐一代先声。
                          古 意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上诗首句以卢起兴,次句比夫妇相守,三四两句写分离景况;五六两句,一句言塞外,一句言长安;末二句以含愁怨明月作结,精细严整,元气浑然,真不可多得之作。


                          IP属地:广东27楼2012-02-04 14:27
                          回复

                            学诗百法之七十九 学作绝诗法
                            五言绝诗,重在真切,故质多胜文;七言绝诗,重在高华,故文多胜质。而其难易之判,与律诗适相反。盖五绝只四句二十字,真意未宣,而诗句已尽,故入手功夫,五绝较七绝为难。兹再分示五绝、七绝之作法于下:
                            闺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上诗首句言黄莺,似与题意毫不相关,实即诗中"暗起法"也,第二句说明打起之故,第三句中不使之啼,转到啼时之惊梦,末句方将题意点醒,以结上三句。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
                            已 凉 韩 偓
                            碧栏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上诗通篇写景,不露一些情思,而情愈深远。
                            


                            IP属地:广东28楼2012-02-04 14:28
                            回复

                              学诗百法之八十 作排律诗法
                              排律诗,即由律诗扩充而成,大都侍从、述宴、待制之篇居多,所谓"台阁体"者是也。对仗宜乎工整,声调宜乎响亮,亦有五言、七言之分,惟韵数多少并无一定。兹特示五言排律之作法,并举一例如下:
                              上韦左相二十韵 杜 甫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八荒开寿城,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
                              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初相汉,范叔已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
                              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缙绅。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余波德照邻。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顾驱流俗,生涯似众人。
                              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上诗起四句归美朝廷,以下八句是言未相之前,次八句是言入相之时,再次八句是言既相之后,末后十二句结到自身,亦惭愧,亦感仰,声宏实大,气象不凡,俗手安得有此?
                              


                              IP属地:广东29楼2012-02-04 14: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