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人吧 关注:295贴子:2,156
  • 8回复贴,共1

海城高跷秧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海城高跷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一支独秀,早在清前期就有了海城艺人发明的高跷秧歌,它或许起源于一种即兴舞蹈,或许起源于一种情趣盎然的杂技。总之,历史终于将之深化成一种艺术,一种溶于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于一炉,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一种可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的宣泄快乐的艺术;一种因群众喜闻乐见而长盛不衰并不断赋予新的艺术技巧,外在表现形式的艺术。迄今经数辈民间艺人的锤炼和加工、整理、提高,形成了热烈、粗狂、自由、奔放的表演风格,演出时以唢呐、大鼓等乐器伴奏,振奋人心,一泻千里,表达人们欢庆丰年的喜悦,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高跷这种原生型、原生态的东西,是艺术之母。它可用舞蹈语法连接各族、各国观众、从互动到搞笑、从刺激到惊险,从振奋到精彩,海城高跷已经刮起一股强劲的民间艺术的东北风。很高兴,成明本月21-22日两天受辽宁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网站邀请,与鞍山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田勇两人参加辽宁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办,海城青年摄影家协会承办的“穿越海城”活动,活动期间承办方安排了拍摄海城高跷秧歌表演纪实-----




1楼2012-01-27 18:39回复
    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海城高跷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一支独秀,早在清前期就有了海城艺人发明的高跷秧歌,它或许起源于一种即兴舞蹈,或许起源于一种情趣盎然的杂技。总之,历史终于将之深化成一种艺术,一种溶于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于一炉,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一种可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的宣泄快乐的艺术;一种因群众喜闻乐见而长盛不衰并不断赋予新的艺术技巧,外在表现形式的艺术。迄今经数辈民间艺人的锤炼和加工、整理、提高,形成了热烈、粗狂、自由、奔放的表演风格,演出时以唢呐、大鼓等乐器伴奏,振奋人心,一泻千里,表达人们欢庆丰年的喜悦,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高跷这种原生型、原生态的东西,是艺术之母。它可用舞蹈语法连接各族、各国观众、从互动到搞笑、从刺激到惊险,从振奋到精彩,海城高跷已经刮起一股强劲的民间艺术的东北风。很高兴,成明于2010年6月21-22日两天受辽宁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网站邀请,与鞍山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两人参加辽宁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办,海城青年摄影家协会承办的“穿越海城”活动,活动期间承办方安排了拍摄海城高跷秧歌表演纪实-----

    


    2楼2012-01-27 18:45
    回复
      高跷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作为一种艺术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表演者不但可以踩着高跷自由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

      关于高跷的产生还有着众多传说,有的说踩高跷是古代人为采集树上的野果,在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还有传说,在一次古代战争中,一方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于是一个士兵想出了将两根木棍绑在脚上涉水过河的办法,日后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踩高跷表演。
      


      3楼2012-01-27 18:47
      回复
        海城高跷,全称海城高跷秧歌,是海城人民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海城乡土风情一大习俗。海城高跷秧歌属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辽宁较大舞种。现在海城高跷秧歌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堪称是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广场艺术。
        历史悠久的海城高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年历史。
        关于海城高跷的记载,最早见诸文字是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岁次癸丑),牛庄古镇三义庙亦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

        


        4楼2012-01-27 18:49
        回复
          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
          辽南高跷的一支主力军海城高跷,就这样在辽南大地崭露头角。
          1900年至1930年期间,海城高跷秧歌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辽宁,北至铁岭,南到复县(今瓦房店),每年入冬到次年二月,海城高跷艺人四处活动。俗话说"浪正月,闹二月,离离拉拉到三月",正是海城高跷极盛时的写照。
          建国后,海城高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门乡土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还产生了现代高跷。赶大集、逛庙会、过小年、拜大年、闹元宵,海城高跷红红火火。当时海城地区有近百只高跷队,参加人员上千。
          改革开放后,海城高跷园地呈现出百花争妍的繁荣景象。国内大型晚会、各大电视台,成为海城高跷施展拳脚的新空间,古老的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
          据统计,这一时期,海城地区活跃着各种秧歌队100至140支之多。他们以巡回演出、交换演出、慰问演出等各种形式活跃于城乡各地。
          各种精彩的绝活,各种惊险的技艺,各种人物的刻画,各种欢实火爆的场面,得到各级专家、四方百姓的承认、欢迎,强劲的海城高跷东北风刮起来了......。

          


          6楼2012-01-27 18:54
          回复



            7楼2012-02-26 17:55
            回复
              您好,我是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张馨允,老家是辽宁朝阳的[可爱],近期无意中看到了咱们的喇叭戏——《跷中情》,这种喜剧形式深深的吸引了我,决定想真正了解一下咱们海城的喇叭戏,看到您是咱们喇叭戏发了关于咱们喇叭戏的帖子,所以想问问您您这边有没有一些关于喇叭戏的一些信息,或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沟通学习一下嘛,希望没有打扰到您[愉快]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1-03 19:41
              回复
                海城高跷秧歌:2021年鞍山文化靓丽风景线


                9楼2021-02-27 10:49
                回复
                  海城高跷秧歌:2021年鞍山文化靓丽风景线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2021年2月,海城高跷秧歌领军人物邢传佩评为中国非遗物质年度人物,去年是鞍山刘兰芳获此殊荣。
                  2021年鞍山正月十五闹花灯不同往年,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鞍山市城市缺少了往年喜庆装扮的氛围,取消了庙会等大型群聚活动。海城高跷秧歌团队担当有为,今年以来一直活跃在鞍山各行各业参与政府惠民文化演出,传承中国民俗非遗文化,给鞍山节日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往年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民谣“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
                  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海城高跷秧歌舞起来,2021鞍山一道靓丽文化风景线。
                  作者:鞍钢康成明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摄影师考评员,鞍山市优秀摄影家。


                  10楼2021-02-27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