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哲学吧 关注:121贴子:699

虚无与和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虚无与和谐
宇宙是浩瀚无边的,同时其发展变化又是永无止境的。在这浩瀚、无休无止的茫茫宇宙之中,我们------“人类”,看起来既非常渺小,同时又非常伟大!说其渺小,是因为我们人类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实在犹如沧海一粟一般微不足道;说其伟大,是因为就我们目前的认知范围、认知能力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人类可谓是世界的中心,万物的主宰!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人类-----一个原本在很多方面跟其他的一些物种相比大为逊色的生物,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目前看来最终的胜利者,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具有一件其他万物都不具备或者说某些生物即使有但却很不完备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人类的“思维”和“意识”!这一精神力量实在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战胜外物最重要的一件宝物,它帮助我们人类在应对外来刺激时既能首先像其他的事物那样按照自己的“本能”、按照运动“惯性”来加以应对,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对我们即将要采取的对策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整,从而最终使我们在竞争中如虎添翼,更胜一筹。因此,可以说,实际上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万物的最重要的规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思维和意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即人,人即思想”!
人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它是世间最为宏大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面,既有可能包括了茫茫宇宙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时宇宙间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也能通过我们的头脑产生出来从而使我们的“头脑”最终大于整个宇宙。
在人类浩瀚的思想海洋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部分:其一是我们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世界观”;其二是人类对自身、对人生的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人生观”;其三是人类对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再认识、再思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认识论”。这三方面的思想,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思想系统,而这一系统可以说构成了一个人整个精神世界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架构,其他的众多的某一方面的具体思想、认识全都是依附在这一基础和架构之上的,这些具体的思想、学说等给三大思想提供了砖石或血肉,从而使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得以最终趋向完满和成型。可见,这众多的所谓具体思想较之上述三大思想,实在犹如树叶之与树枝、树干,有形血肉之与无形灵魂一般,二者孰重孰轻,不言自明。实际上,无论多么伟大的具体思想、具体科学,在上述三方面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哲学”这一巨人面前,都是相形见绌、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某一时刻、某一领域似乎其作用看起来还十分显著、甚至无可替代。
俗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和观点,别的事物上是这样,在哲学问题上情况同样如此。应该说,思想上的分歧和争论是很正常的,同时分歧和争论也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反而是“一言堂”,反而是没有分歧,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统一和一致实际上意味着----僵化和强权。真理不害怕分歧,真理欢迎不同意见,实际上真理恰恰是在分歧中、在相互辩驳中才逐渐显现出来其揭示事物真相的光辉的。
下面,我简要把我在哲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结识志同道合之士,通过交流以使我们能共同提高,希望各位朋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一、关于世界观
如前所述,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它是人类思想的基石。它的正确与否、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哲学大厦的稳固和持久。因此,世界观在我们人类的思想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在最初的时候,实际上其间什么东西都没有,空无一物,万籁俱寂,整个世界处于一种“绝对虚无”的奇妙状态之中;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宇宙间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勾画出以后整个世界的实际构成及其运行方式,并同时给予了世间万物运行所需的“原动力”。



1楼2006-10-09 10:26回复
    在这种状态下,万物依照神的旨意依次产生,并在神意的操纵下不断运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再逐渐走向消亡从而重新回归到虚无”,最终完成某一具体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某一事物灭亡、回归虚无的同时,会有很多的其他事物继续存在或有新的事物依神意又产生出来,并在神给予的原动力的推动下,重复上述的“由无到有,再由有回归无”的演变过程。
    待某一特定神意完全实施完毕后,整个世界也会再次回归“虚无”,并且会在虚无中再次产生、出现另一个新的“神秘的力量”,从而再次进行一次神意的轮回。整个世界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下去的。
    当无数个“神意”相继实施完毕后,整个世界将重归虚无,重归万籁俱寂的本原状态。这就是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世界确实是-----“无中生有”的;另外,世界、人生确实是有“轮回”之变的。
    (一)世界最初的状态-----“绝对虚无”
    世界最初的时候是个什么状态,世界的起源如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界及思想者的问题。长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并且据此有些人将哲学还划分出很多派别,诸如所谓“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前提,对于这一问题,任何想在哲学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思想者都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否则的话,他所建立的哲学大厦将因缺乏坚实的根基而无法傲然挺立起来。在这个问题上,回避是没有出路的。每个哲学爱好者最终都必须就其做出自己比较明确的、比较合理的回答,否则他在哲学的海洋中必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我的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世界源于“绝对虚无”。
    要证明我的这个观点其实非常简单。
    因为只要我们反对这一观点,那么不管我们具体的答复是什么,我们实际上都预先为整个世界设定了一个作为世界起源的某种“存在”。不管这一我们为世界预设的“存在”是物质的、有形的,还是精神的、无形的,这时候人们都会顺理成章地、自然地向我们提出质疑-----“那么,请问您所谓的作为世界最初状态、世界源头的这一所谓“存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它又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呢?”,对于人们这一非常“正常”的诘问,无论我们怎样回答,我们都不免陷入武断、强词夺理的泥潭之中,我们将始终无法真正说服对方,我们将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我们认定世界源于虚无,那么从虚无中产生出任何形式的“存在”这一点几乎任何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有什么障碍。
    世界确实是“无中生有”的。
    (二)世界的造物主-----所谓“神秘力量”是如何从世界的本原----“绝对虚无”中产生出来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也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我还无法证明神产生于虚无这一基本事实。不过,尽管如此,尽管我目前还不能就此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解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或者说以后我们肯定仍然无法做出满意的回答;另外,目前无法证明它的存在、它的正确,也并不等同于它真的肯定不存在,这就如同某些目前我们尚未知晓、尚未看到的东西我们断然认定它们不存在一样是有失武断和偏颇的。或许神从虚无中产生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迷,是一个天生的“不可知论”。要知道,不可知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说实话,我明白,这一所谓的“不可知论”实际上很可能会成为某些并不认同我、急于驳倒我的朋友们最先或者说最容易开始对我进行进攻和展开批驳的地方和目标,它是我思想大厦的一个“软肋”。不过对此状况,应该讲我的态度是------无可奈何。但是尽管如此,对神产生于世界的本原----虚无这一基本事实,我仍然是深信不疑的。
    (三)我的“有神论”与宗教“有神论”的异同
    我承认世界万物是某一神秘力量创造出来的,并且万物的运行自始至终一直是在神力的操纵之下进行的,从这个角度讲,毫无疑问,我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有神论”者。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我和宗教是有共同之处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双方的“有神论”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和差异。
    


    2楼2006-10-09 10:26
    收起回复
      讲到这儿,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朋友对我的这个观点提出批评的,因为很显然表面上看我的生活态度是比较消极、比较低沉的。对于某些崇信我们人类所谓“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推崇所谓“人定胜天”的朋友们来讲,我的这种人生态度甚至简直是难以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上述人生态度做一简要的说明和解释。
      首先,我承认我们人类是有一定的所谓“主观能动性”的,并且有时候我们人类思想、精神上的创造性似乎看起来还十分壮观、十分伟大,毫无疑问我们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实际上也正是我们人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最终胜于其他外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观能动性”对我们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在承认上述事实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际上我们人类的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功效是极其有限的,它是相对的、表面上的。实际上这种似乎游离于神的创造性之外的力量同样也是神的产物,同样也是神的意愿的体现。
      简单的说,我们人类较之其他事物之所以能如此“能”、如此“狂”,实际上也是神所决定的,是神所安排的。我们敬神,是神的意思;我们骂神、亵渎神、怀疑神的存在和伟大等,同样是神意使然。实际上,我们亵渎神就如同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在父母面前胡言乱语一般,我相信这种时候,作为“大人”----神,是绝对不会介意的。相反我觉得神反而会笑着看我们-----他手中的一些小木偶们这种猖狂的、可笑的表演的。“主观能动性”就如同“孙悟空”,虽然他本事很大,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是他翻得再远,最终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此,实际上任何蔑视神的力量、任何过分强调我们人的所谓“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其实都是非常愚蠢而可笑的。
      讲到这儿,可能会有朋友说:“既然我们所有的反应皆出于神的意志,那么实际上我们有意、无意对神的所谓"冒犯"、所谓"不敬"其实也是神的意思的体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没有理由对我们有意、无意的对神的冒犯而耿耿于怀、心存芥蒂了。换句话说,在人生态度问题上,似乎我们有理由采取一种和你宣扬的----所谓"听之任之"、"随遇而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选择,那就是----"我行我素"、"任意而为"!”
      对于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从理论上讲,这种言论似乎是合乎逻辑的,这种选择也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深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完全对立、截然相反的态度和选择“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换句话说表面上让我们人类“主观能动性”恣意膨胀的人生态度-----所谓“我行我素”、“任意而为”实际上也是我们所推崇的“听之任之”、“随遇而安”,只不过前者是后者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罢了,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并不矛盾。
      我们所谓的“听之任之”、“随遇而安”其实质含义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在面对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我们最先应该做的是-----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的行为应该首先在我们真实心声的指导下进行,我们最终的选择应该是我们内心感受的“自然”、“顺畅”流露,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推崇的这种人生态度跟“自由”、“自然”等意思比较接近。换句话说,我们反对的是在这种时候“刻意”地给我们自己预先设定一个目标、一个先决条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刻意”的行为实际上都是有害的,都是有违常理的。我们所推崇的是“顺其自然”。
      人的心声的自然、顺畅流露是个原则,而它的表现形式却因人的内心感受、内心素质的多样性也呈现出相应的多样性来。简言之,如果在这种时候,我们内心感受是消沉的、懦弱的,那么这种状态下“听之任之”自然就会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消极和怯懦;相反,如果这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是“意气风发”、“叱咤风云”等积极向上的东西,那么这时候“听之任之”自然就会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积极进取、雷厉风行等通常人们比较赞赏的状态。可见,表面上的狂放不羁实际上还是“听之任之”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听之任之”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其形式和实质相混淆。认识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看事物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听之任之”仅仅是一个“原则”,它是一个“共性”的东西;而其表现形式却因不同人、不同时候精神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奇百怪、丰富的个性来。
      


      4楼2006-10-09 10:26
      回复
        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一生中,“生”,我们无法选择;“死”,我们无可避免;难道这生死之间的一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能真的“为所欲为”了吗?
        其二、既然世间万物的发展和运行都有个“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相互作用、交相辉映的问题,那么显然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努力处理好人生过程中的这两种方向上的变化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
        谈到所谓人生的“纵向发展”问题,应该讲这其实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问题,它主要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先后经历“出生---成长---盛年---衰老---死亡回归虚无”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不会例外。需要指出的是,这实际上是人生当中难得的几个天生平等中的一个,当然同时它也是人生感到悲哀、感到伤痛、感到无奈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现代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科学最多也只能帮助我们尽量延长我们命中应有的寿命,而不会真正做到我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科学等具体思想的局限性和从属性地位。
        人不可能永生,人迟早都会死去的,那么人死后会不会有“轮回”?世间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呢?
        对于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它们显然也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很多人很感兴趣的问题。应该承认,我在这方面思考得还很不够,换句话讲,在这一方面我的思想还很不全面、很不成熟。在此,我只能说,人生应该是有“轮回”的,如同世界有轮回一样。只不过这轮回很可能并不一定是“前世”的简单、完全的“复制”,轮回或许在形式上是会有差别的,但在精神上、灵魂上却可完全保留原样、原质。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真的是-----“人的肉体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会永生”。“今世”的某个生物“来世”可能托生成另一种生物;至于有没有“天堂”、“地狱”我就不得而知了,以后我会对这方面加以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现在我只能说-----我希望有。
        对于人生的“横向联系”,需要指出的是,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与自己所处环境不断进行斗争、不断调整、由冲突、碰撞到不断修复、不断走向和谐与稳定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另一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
        所谓不自觉、无意识的应对过程,主要是指在人与环境的斗争中,人的反应、人的回复基本上都是完全凭自己的“本能感觉”、消极被动地进行的。应该讲,这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反应,实际上它跟其它普通事物回应外界刺激的方式是没什么两样。显然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智慧生物所应选择的方式。
        所谓自觉、有意识的应对过程,主要是指,我们人类毕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物,我们优越于其它事物的最大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思想和头脑。因此,在对外界给予回应的时候,我们不能满足于停留在无意识、被动的状态,因为这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相反,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长处,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头脑和思想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外界刺激。显然这种方式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
        实际上上述这种所谓积极应对的方式运用起来也并不难,它的主要方法是:
        首先,我们利用我们的思维优势,在每一个需要对我们某个时刻我们应该采取的人生对策做出判断、做出决定时,我们都可以、并且都应该用以后我在“认识论”中要讲的内容-----也就是所谓“自然序”思维方式,把我们此时所处的状况完整地、通过合理而严密的想象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我们的思维主要还是停留在、或者说主要还是依靠“形象思维”而不是所谓高深的“抽象思维”。这是人生思维判断的第一步。
        其次,人生思维判断的第二步是在上述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身体内、精神中自然潜存的“价值判断”体系从而最终就自己此时的人生抉择做出合理的、自然的、明智的选择。
        以上两步合起来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人生选择时理智判断、理智选择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的是我们思维的“完整性”、“形象性”及“直觉性”等原则。这是一个思维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就是思维,思维就是人生”,人生和思维是统一的。这一所谓人生思维方法对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意义重大。我们应该仔细揣摩并尽快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和工具。这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5楼2006-10-09 10:26
        回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谓积极主动的应对人生难题的方式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我们自身与我们所处的环境达到自然的顺畅的-----“和谐与统一”。这种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同时它也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大追求。实际上人生所有的幸福、价值全都包含在我们精神上的“虚无与和谐”之中了。这种状态,客观上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主观上是人心灵上的平和与恬静。实际上,人生就是、或者说就应该是追求这种“虚无与和谐”的美好状态,它是快乐和自由的真正源泉。我们应该在“虚无与和谐”中生,也应该在“虚无与和谐”中平静地离去,它是我们人生的最大追求和至爱。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幸福不是用金钱、物质衡量的。实际上,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生的实质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它的内在实质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际上,如果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能达到这种状态,那么这个人,在这一时刻,就是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情,同时毫无疑问他也是这个时候真正幸福的人。
          纵观整个人生,我们有时会发现确实------“人生如戏”。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某一特定的角色。尽管戏中有喜有悲,但是总的来说人生这场戏还是一场悲剧,实际上其间参杂的些许欢喜反而更加增强了其悲凉的一面。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芸芸众生,无一不是在----“苦中作乐”。
          三、关于认识论
          人是有认知能力的,这种能力也是人作为世间众多生物当中一种原本极其普通、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比不上其它某些生物的物种最终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赢家的最大功臣。思维和意识如同一把利刃,帮助人类在应对外来刺激的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在人际交往和竞争中,谁善于更好地利用这把利刃,谁就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人的认识活动有主动和被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作为一个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者,应该努力开发自己主动的思维、积极的认识。人和普通动物的区别是有无意识,但智者和庸人的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合理性。
          认识的对象是世间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纵向发展过程”和“横向发展过程”组成的。认识事物时,我们自然应该首先把它放到这两个系统中加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有可能全面、合理而有序,此即我所谓的思维活动当中的“自然序”原则和方法。
          首先,我们认识事物时当然应该首先把它放到其“纵向发展过程”中加以理解。这样我们一步一步看下来、想下来,我们的思维活动就比较有条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
          其次,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思维的“横向发展过程”。这样做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完整、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其中,“纵向思维”是第一位的、最主要的。它构成了整个思维过程的基础;“横向思维”是补充和完善。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完美的思维活动。
          上述“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仅仅完成了整个思维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仅仅是将认识对象的“全貌”完整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认识者的面前、脑海中,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的“客观”材料。思维活动的第二步是对这些认识的客观材料加以“价值评估和判断”,这是认识活动中“主观”性的东西,它具有因人而异性,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个认识对象最后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认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第二步----所谓“主观评估和判断”环节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协调好认识活动这两步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
          认识还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实践的。我们并不是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认识而认识。相反,人生实践是我们思维活动的指向标,它告诉了我们要认识什么以及认识多少、深度如何等内容,帮助我们在对上述所谓“客观认识材料”做“取舍”时能做出明智的、合乎我们自己利益的选择。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谓的“直觉”主要就是来源于人生实践的需要。脱离实践的思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除了以上讲的一些有关我们人类认识方面的问题以外,在这一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所谓“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统一的问题。在我看来,形象思维是基础,抽象思维仅仅是形象思维快速的熟练的顺延和直觉。脱离形象思维,过分看重所谓“抽象思维”,会使人的认识活动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的。
          其二、所谓思维的“流畅性”问题。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当然要注意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但光注意到这一点还不够,我们还要注意所谓认识的“流畅性”。
          所谓思维的“流畅性”,简单的来说就是指,我们的思维是符合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种流畅性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思维活动清晰和流畅,其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在思维、说话、写东西过程中的“一气呵成”。
          思维的流畅性是判断一个思维是否健康、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凡是健康的顺利的思维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思维的流畅性;反过来说,凡是在思维的过程中一直感到混乱不堪、磕磕绊绊,那么显然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问题的、不健康进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
          对于思维的流畅性问题,我认为似乎以前我们关注的还不太够,甚至可以说以前我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因此,以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从而能使我们对思维活动的认识更趋全面和深入。
          认识作为世间一个比较特殊的事物,它同样具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个人最终能成为一个比较完善、比较成功的思想者,当然应该首先具有一定的“天赋”,这一点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光有天赋,而没有后天的积累和刻苦探索,也不会在思想的大海中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的。
          以上仅是我在哲学方面一些粗浅的思考,谬误、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祝各位朋友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井底之蛙” 2006、9、25



          (附:联系可发电子邮件至:“ztdhxx@sina.com”;恭候佳音!) 


          6楼2006-10-09 10:26
          回复
            补充说明:MM
            一、几个哲学问题:
            1、世界的最初状态如何?
            2、世界是如何产生的?
            3、世界的构成如何?世界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4、人生的目的、意义如何?
            5、人生的基本方式如何?
            6、人的思维有无规律?有什么规律?
            7、思维与人生实践的关系如何?等等……
            二、我的一些基本观点:
            1、世界源于“虚无”,世界是“无中生有”并且最终还会回归“虚无”的。
            2、世界万物是“神”所创造的,但是神却并不是世界的本原,它跟它的所有创造物一样都是产生于世界的本原----“绝对虚无”的。
            3、“神”是纯精神性的东西和力量,它很像现在的所谓电脑程序、电脑指令。它赋予了它的每一创造物以某一特定的“使命”,并同时赋予了该创造物完成这一使命所需的“原动力”,并且为其指明了完成这一使命所要走的路等等内容,实际上万事万物在“神意”面前都是绝对无能为力的。“宿命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很多宗教实际上是把神秘力量“拟人化”、“世俗化”了,对神的这种“加工”实际上是有害的、愚蠢的。
            4、万事万物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发展过程”和“横向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是第一性的。静止、和谐是相对的、是第二性的。“运动---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最小、最基本环节,该环节的不断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世界发展的整个过程。
            5、“听之任之”、“随遇而安”实际上是最好的、最正确的人生方法、人生态度,它的实质是“自由”、“自然”;应该把这种人生态度的实质与其表现形式区别开来。“听之任之”并不一定就是消极被动。
            6、人生最完美的状态是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精神上的“虚无与和谐”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的完好获得需要相应思维方法的帮助。
            7、人类思维最基本的方法是依据于事物发展基本形式即所谓“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相结合的所谓“自然序”思维方法。
            8、形象思维较抽象思维重要;思维过程包括两部分,即所谓思维的“客观材料”提供阶段和所谓的“主观价值判断阶段”,两部分加起来就会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结论;思维是为实践服务的;思维的“流畅性”应该引起重视等等。
            9、哲学思想构成了一个人整个精神世界的基础和骨架,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人的所谓“灵魂”。


            7楼2006-10-09 10:29
            回复
              补充说明1-------“世界的最初状态如何?”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并且是众多哲学问题当中一个最为基本、最应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任何想在哲学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朋友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对其做出自己明确的回答,不管答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构成了整个哲学大厦的基础,也可以说它是建筑这座哲学大厦所用的“第一块砖”。这个基础、这块砖打得、砌得稳固与否,自然会关系到哲学大厦能否长治久安和巍峨屹立。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实在是无法回避,并应努力、认真作出自己尽量合理、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来。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认定世界最初的时候肯定有某种形式上、意义上的“存在”,这种“存在”构成了世界的本原,它可以是精神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的。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之为“存在论”。
              对于“存在论”,人们自然会提出如下质疑,那就是----“被认定为世界之初、世界本原的这一“存在”又是如何产生的?从何产生的?”
              对于人们如此的质疑,我们又能作何解释呢?或许我们会说----我们认定的这一世界本原----某种“存在”是无所谓产生和发展的,因为它是“永恒”的------世界一开始的时候它就存在并且将永远存在下去。对于我们这种让人一看起来就觉得有些“盛气凌人”、“强词夺理”的说法,人们自然是很难真心接受的,换句话说我们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会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我们会说这一已经被我们认定为世界最初的状态、世界本原的“存在”其实也并不是世界的本原,实际上在它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存在”,而这所谓另一个“存在”才是世界真正的本原。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解释,人们还可以继续追问,那么后来被你们又认定为世界之初的这一所谓“另一个存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此上述所谓“存在论”会使我们一直处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质疑和责难之中,这种状态显然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可见,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存在论”是站不住脚的,是缺乏说服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世界之初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类解释就自然地、顺理成章地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那就是世界的本原只能是“存在”的对立面------“不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绝对的虚无”!世界是“无中生有”的!简单地讲述这种观点就是,在最初的时候,整个宇宙间绝对空荡荡的,我们现在能想象出来的所有东西在当时都不存在,整个宇宙空无一物、万籁俱寂。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在这绝对虚无的茫茫宇宙间才逐渐产生出如今这种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和动感的大千世界来。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我们称之为“虚无论”。很显然,这种观点会帮助我们在遇到上述不断诘问时摆脱上述那种无论如何也“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尴尬境地,这时候我们可以轻松地说-------“是的,任何存在都来源于不存在、来源于虚无;至于如何从中产生那是另外一个哲学问题”。
              “虚无主义”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初状况唯一正确的认识,它并不反对、并不否认现今大千世界的存在和丰富多彩,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虚无主义”并不是消极的,也不是可怕的,对它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宽容的看法和态度。


              8楼2006-10-09 18:07
              回复
                补充说明2-----“大千世界是如何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的?” 
                这是哲学的第二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有时候也被某些朋友作为划分哲学派别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世界从虚无中产生出来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力量”,换句话说,世界确实是“神”所创造出来的,“神”确实是“造物主”。 
                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谓“造物主”----“神秘的力量”,它并不是像大多数宗教所认为、所宣扬的那样是一种“拟人化”、“世俗化”的“有形”力量,相反它是“无形”的,更准确地说“造物主”实际上仅仅是一套周全、完备而有效的“安排”和“指令”,它规定了世界及其万物的形态、使命及其运行轨迹等等。“造物主”是“纯精神”的力量,而它的这一力量显然是----无穷的。这个世界及其万物就是在这一纯精神力量的安排下,有序地不断产生、不断发展运行的。在“造物主”面前,世界及其万物都是绝对无能为力的,它们无时无地不是在神意的操纵之下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创造了世间万物的巨大的力量-----所谓“神秘的力量”,它并不是整个世界的本原,相反它和其创造的万物一样,也是世界本原----“绝对虚无”的产物,它最多仅仅是个“第二家长”。至于“造物主”是如何从世界本原----“虚无”中产生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我们永远也无法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说明来,或许这是个我们人类永远都无法解开的世界之谜,是个天生的、永远的“不可知”论。对于这样的提问,似乎我们只能将这一创造了万物的神秘力量从虚无中产生出来再归功于“另一个神秘力量”,如此我们可以循环往复地问下去、回答下去。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神秘力量是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的,但如何产生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9楼2006-10-11 00:46
                回复
                  • 202.196.254.*
                  补充说明3 -----“神”在创造世界及其万物时都给予了它们哪些东西? 
                  “神”创造了世界及其万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主要给了世界及其万物以下一些东西: 
                  其一曰“使命”。 
                  每一事物都肩负着“神”所给予的某一特定使命,实际上这一使命也就是该事物产生、存在、发展的理由和必要性,换句话说,如果神所给予的这一“使命”完成了,那么肩负着该使命的事物自然也就丧失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及其合理性,该事物也就必然走向消亡、回归虚无,从而完成自己的一个“轮回”演变。 
                  所谓“使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事物发展的“方向”;(2)事物发展历经的“途径”;(3)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事情;(4)事物发展的“结局”;(5)事物呈现出的“形态”等等。可见,“使命”含义是相当丰富的。 
                  每一事物肩负的使命都是不尽相同的,不过在这众多的“使命”当中其实是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的。实际上,每一事物(当然也包括每一个人)说到底都只不过是“神”手中玩赏、摆放的一枚棋子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扮演的是“将帅”,还是普通的“士卒”,其实质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毫无疑问,任何妄自尊大、自视甚高的言行其实都是非常浅薄、非常可笑的。 
                  每一事物的使命不管该事物有无“意识到”最终都必将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其结果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即使你一直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做,最终你也会完成神所赋予的使命的,只要你这样坐着是神意使然即可。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工于心计”、“精于算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必要的。话说回来,其实算计与否也是由神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你喜欢思考、见解深刻等等这些其实并不是你个人的功劳,而是神意的安排;你不屑于苦思冥想、喜欢过不费脑子、听之任之、随遇而安的生活其实也是神意的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道家”所谓“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其二曰“原动力”。 
                  使命的完成需要动力,而这最根本的动力也是由神所赋予的,我称之为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原动力”的推动下,事物朝着神为其指明的方向、沿着神为其指定的路径不断前行,走向自己使命的完成。 
                  “原动力”就如同燃烧在事物内部一把强烈的“火”,它不断地燃烧着、喷涌着,带给事物发展、运行强大的能量。这把生命之“火”足够事物完成自己使命所需,当其燃尽之时,该事物使命也必将完成,从而使该事物回归虚无。 
                  每一事物所拥有的“原动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可能更为多一些、更为强大一些,有的可能稍微平和一点。这实际上就是人有无所谓“上进心”、有多大的“上进心”的根源和基础。换句话说,有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整天“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这是因为其“原动力”比较强所致;而有的人看起来每天萎靡不振、得过且过,这也是因为其“原动力”比较少造成的。而“原动力”是“先天”的,后天人们是无法对其自由增减的,因此这就应了我国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从上述观点来看,如果要给我带个帽子的话,我觉得带个“宿命论者”的帽子还是比较合适的,尽管从通常意义上来讲,这顶帽子还是不太光彩的。


                  10楼2006-10-13 14:39
                  回复
                    • 202.196.254.*
                    补充说明3 -----“神”在创造世界及其万物时都给予了它们哪些东西? 
                    “神”创造了世界及其万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主要给了世界及其万物以下一些东西: 
                    其一曰“使命”。 
                    每一事物都肩负着“神”所给予的某一特定使命,实际上这一使命也就是该事物产生、存在、发展的理由和必要性,换句话说,如果神所给予的这一“使命”完成了,那么肩负着该使命的事物自然也就丧失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及其合理性,该事物也就必然走向消亡、回归虚无,从而完成自己的一个“轮回”演变。 
                    所谓“使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事物发展的“方向”;(2)事物发展历经的“途径”;(3)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事情;(4)事物发展的“结局”;(5)事物呈现出的“形态”等等。可见,“使命”含义是相当丰富的。 
                    每一事物肩负的使命都是不尽相同的,不过在这众多的“使命”当中其实是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的。实际上,每一事物(当然也包括每一个人)说到底都只不过是“神”手中玩赏、摆放的一枚棋子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扮演的是“将帅”,还是普通的“士卒”,其实质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毫无疑问,任何妄自尊大、自视甚高的言行其实都是非常浅薄、非常可笑的。 
                    每一事物的使命不管该事物有无“意识到”最终都必将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其结果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即使你一直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做,最终你也会完成神所赋予的使命的,只要你这样坐着是神意使然即可。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工于心计”、“精于算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必要的。话说回来,其实算计与否也是由神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你喜欢思考、见解深刻等等这些其实并不是你个人的功劳,而是神意的安排;你不屑于苦思冥想、喜欢过不费脑子、听之任之、随遇而安的生活其实也是神意的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道家”所谓“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其二曰“原动力”。 
                    使命的完成需要动力,而这最根本的动力也是由神所赋予的,我称之为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原动力”的推动下,事物朝着神为其指明的方向、沿着神为其指定的路径不断前行,走向自己使命的完成。 
                    “原动力”就如同燃烧在事物内部一把强烈的“火”,它不断地燃烧着、喷涌着,带给事物发展、运行强大的能量。这把生命之“火”足够事物完成自己使命所需,当其燃尽之时,该事物使命也必将完成,从而使该事物回归虚无。 
                    每一事物所拥有的“原动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可能更为多一些、更为强大一些,有的可能稍微平和一点。这实际上就是人有无所谓“上进心”、有多大的“上进心”的根源和基础。换句话说,有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整天“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这是因为其“原动力”比较强所致;而有的人看起来每天萎靡不振、得过且过,这也是因为其“原动力”比较少造成的。而“原动力”是“先天”的,后天人们是无法对其自由增减的,因此这就应了我国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从上述观点来看,如果要给我带个帽子的话,我觉得带个“宿命论者”的帽子还是比较合适的,尽管从通常意义上来讲,这顶帽子还是不太光彩的。


                    11楼2006-10-13 14:40
                    回复
                      补充说明4-----事物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世界是由万事万物构成的,其中每一事物都同整个世界一样,肩负着“神”所赋予的某一特定使命,并且在这一特定使命及其相应的所谓“原动力”的指引和推动下不断发生着运动和变化,其始点是该事物“使命”开始明确之时,其终点是该“使命”得以完成之日,事物的发展是“有始有终”的。在这一过程中,交织着所谓事物“纵向发展过程”和所谓事物“横向发展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推动着事物和世界的发展。
                      所谓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任何事物(包括整个世界)都是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的,都有着一个从“弱小”到不断壮大、再到走向“消亡”从而回归“虚无”这样一个“纵向”演变过程,简言之就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沿着一个“无---有----无”的运动方向进行变化的。当某个事物消亡、回归虚无后,它所处的这个世界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具体事物(包括一些所谓“新生”的事物)还存在并继续进行着上述形式的运行和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生生不息”、“日复一日”的场景来;从整个世界来讲,如果其使命完全、彻底完成后,这整个世界也必将走向消亡从而回归虚无;当某一世界整体消亡后,宇宙间就会出现另一个“精神性”的“神秘力量”,它会重新创造出另一个“世界”,从而使整个世界得以重生,并“再次”按照上述演变模式进行运行,从这个角度讲,世界是存在“轮回”的;如此的世界“轮回”似乎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但是,从“理论”上来讲,最终整个宇宙必将回归它的“原始”出发地,那就是-----“绝对的虚无”。
                      所谓事物的“横向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每一事物都是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之中的,这个环境中同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事物,该事物同这距己远近不同的所谓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该事物发出某一具体运动后,该运动力会沿着其“惯性”向周边事物扩展,从而对这些周边事物发生“作用”;与此同时也相应接收这周边事物先后给予的、返还的“反作用”力的冲击,这是个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过程,讲到这儿我们实际上已经深入到事物发展的“微观”层面了。
                      在事物发展问题上,运动、冲突是绝对的,是第一位的;而静止、和谐是相对的,是第二位的。运动的必然结果是----静止,冲突的必然归宿是----和谐,这种转变是个“必然”过程,不管事物有无意识到都会最终达到这一结果。不过对于具有“思想力”、“想象力”的我们人类来讲,“有意识”地推进这种转变无疑是明智而必要的,尽管这说到底还是要看“神”的意愿如何----“神”叫我们意识到,我们就会意识到;“神”叫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肯定就表现不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来。
                      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侧重于对事物发展的“宏观”描述,而横向联系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微观”描述,两者结合起来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事物演变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看出一些所谓“对立统一”的影子。


                      12楼2006-10-15 17:55
                      回复
                        补充说明5-----人该如何生活?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到底应该如何生活?……这些有关人生的话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做出比较明确的解答的,只不过有的人这个过程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的,而有的人却是处在“无意识”、“消极被动”的状态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自己的生活的。因此,认识和探讨这些问题无疑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 
                        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观点和认识,在这一点上,上述“人生观”问题同样也不例外。在此,我并不想罗列在这个问题上的众多的观点和看法,我仅仅想把我在这一问题上的粗浅认识简要说一下,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毫无疑问,“人生观”是以相应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因此,谈论“人生观”问题必然应该从“世界观”的角度入手。 
                        在我看来,世界的本原是“绝对虚无”,世界是“无中生有”的;世间万物都是一种“神秘力量”创造、操纵的;“神”赋予了每个事物以特定“使命”,并为其实现该使命给予了必要的“原动力”;事物有“纵向发展过程”和“横向联系过程”;“运动”、“冲撞”是绝对的、是主流,“静止”、“和谐”是相对的,是补充。事物就是在“运动---静止”(或者说“冲撞----和谐”)的循环往复中走向自己使命的完成的;而事物使命的完成又是个“必然”的结果,实际上,使命的完成就意味着事物走向终结,而终结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最终无法逃避的结局。世界存在着“轮回”之变。 
                        “人”作为世间万物之中“普通”一员,自然应首先遵循上述万物运行所要遵循的“共性原则”的。也就是说,毫无疑问,人也是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的,他也肩负着“神”所赋予的某一特定“使命”,而这一使命实际上就构成了所谓“人生意义”的内在实质。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人,这些都是“神”所决定的。人生的一切,包括人的外在形象、内心素质、人生道路、人生方向甚至人生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看到的“风景”等等实际上都早已被“神”预先设定好了,人就是在这早已安排好的程序中依靠同样由“神”所给予的“生命原动力”的推动一步步地趋向自己使命的完成,也就是离开这个人世、回归虚无的,然后再开始另一个“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所谓“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没有一点“决定性”的作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愿意按照“神”的旨意生活,我们得按照;我们不愿意按照,也得按照。在命运面前,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从这个角度讲,“听之任之”、“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等实际上应该是我们人生态度之首选。换句话说,我们长期以来所鄙视和摒弃的所谓“宿命论”实际上是真正、唯一正确的人生态度,尽管它让某些“血气方刚”、“挥斥方遒”的朋友感到有些“不过瘾”、感到有些消沉甚至颓废和没落。 
                        人的使命各不相同,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认识,那就是,不同的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枚棋子,任由“神”这一“导演”随意支配和调遣。因此,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可怜的,人生总的来说是----“苦中作乐”,现实生活若是“幸福”的,但却终究逃脱不了这一“盛宴”的完结;现实生活若是痛苦的,或许人生之苦体会得将会更加直接、更加透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实在不应该有更多的相互“仇恨”、相互“欺骗”、相互“打压”,相反,相互“提携”、相互“关爱”应是人生本意。 
                        不同的人在性格、上进心等方面存在差异也是“先天性”的,其客观根源除了“使命”的不同以外,还有神所给予的所谓“生命原动力”的差异。不同的人,“原动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异对上述人的诸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有的人是“急性子”、干事儿“风风火火”的,似乎整天有使不完的劲儿,而有的人整天似乎都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缺乏上进心、进取心等等。上述这些差异就跟“原动力”有关,前者“原动力”充足、旺盛,后者“原动力”贫乏、欠缺。上述差异实际上是很难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改变的,如让“风风火火”的人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跟让整天睡不醒觉、萎靡不振的人提起精神一样难,之所以如此难,主要原因就是所谓“生命原动力”是“先天性”的、是既定的,人们后天无法对其加以增减,这就应了那句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13楼2006-10-20 08:43
                        回复
                          人生在世,生不由己,死亦难免,所谓“长生不老”只能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无法实现的愿望,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原因是“长生不老”观念有违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生死问题上,应该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人“胆战心惊”,这里我们先不说它的观点对部队、正确不正确,我们向优先、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唯物主义”的生死观毫无疑问是有违道德的、是残忍、冷酷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生死问题上,我认为,虽然死亡不能避免,但是,它也并不可怕,因为虽然我们不能做到“长生不老”,但是人生是有“轮回”的,也就是说,今生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万劫不复”,相反,随着今生的结束,来世的“新生”也必将到来。我们呼唤“来世”,我们期待“轮回”。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很多宗教都发挥了很好的积极作用,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 
                          人生在世,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这既包括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实际上,人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着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斗争”和较量,只不过有的时候这种较量比较明显、比较激烈,而有的时候这种较量又表现得不太明显甚至人们都似乎难以察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我们有无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一时一刻都未停止过;这种较量和斗争的结果是人与环境走向“和谐与统一”,而这种结果又是无可避免的,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结果都必将实现。实际上,整个人生实践就是人与环境“斗争---和谐”的循环往复,生命不终结,这种循环就不会结束。 
                          人除了上述和其它事物所共有的一些属性外,还有些“个性”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独特的、奇妙的、有力的战胜外物的利器-----“思维和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实际上是我们人类和其他万物的“最大”区别,也是我们人类最终在激烈的生物竞争中得以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主宰的强大支柱。这种能力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或者说即使其他生物有也没办法跟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这一利器相提并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能力虽然最终不能帮助我们抗拒命运的摆布,但是,既然它存在,既然“造物主”把它给予了我们,肯定有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和理由。换句话说,在对待外界刺激的后,我们不仅可以象其他万物那样-----依靠“本能”、“运动惯性”等走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应该利用我们的这一能力、利用“思维和意识”更好地帮助我们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对我们人类的所谓“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虽然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狂妄、不自量力的表现,但是,完全抹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进而弃之不用却又毫无疑问是----愚蠢的、应该力求避免的。 
                          利用思维和意识帮助我们与环境实现和谐统一,这需要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一套“思维方式”做指导和训练。在我看来,最好的、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就是在拙作----《虚无与和谐》中提到的所谓“自然序”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用思维和意识指导我们生活实践的时候,应该先从久远的世界之初-----“虚无”想起,然后再按照“由前往后、由大到小、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思考,这中间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借助“想象”特别是“形象思维”,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清晰、流畅”的过程和感觉。当想象到达“此时此刻”时,我们的思维如果停下来,那么以我为中心的整个宇宙将清晰地、有序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如果我们的想象再继续自然发展下去,我们就会自然得到一个结果----我们自身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到这种和谐是客观的、是正常的、是必需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思维方法及其运用是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训练、不断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生活在这种精神状态,我们将得到一种“虚无与和谐”的良好心境,而这实际上是人生快乐、人生幸福的最终源泉。没有和谐,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没有和谐,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人生的实质是精神体验,精神高于物质,尽管表面上看来,精神离不开物质。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对待我们自身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方面我们应该倾向于运用我们的特长-----“思维和意识”,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直处在这种“理智”、“有意识”的状态。首先,“一直”处在“理智”、“有意识”状态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体力、精力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另外,上述状态也是不必要的,换句话说,在以“有意识”对待为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所谓的“直觉”甚至“无意识”让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的精神稍微休息一下,稍微调整一下。要知道,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以“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的,绝对的“直线”发展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人生的实质就是追求精神上的“虚无与和谐”!


                          14楼2006-10-20 08:43
                          回复
                            我们人类作为世间万物中的一员,同样面临着一个如何应对外界刺激、如何协调自身和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类以外的其他万物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利用“造物主”----创造世界及其万物的“神秘力量”所赋予的“生存本能”和“运动惯性”来加以应对的。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加以对待的呢?我们是否会有更多、更好的应对方式呢?对于这个提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换句话说,在应对外来刺激的过程中,我们人类确实拥有较其他普通生物更多、更加有效的对策的。

                            首先,作为和其他万物一样的大千世界中的一员,在应对外界刺激时,我们当然也会像众多普通生物那样-----运用所谓“生存本能”和“运动惯性”来加以应对,并且这种应对方式也是我们“最自然”、“最基本”的应对方式。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低级”、比较简单的应对方式,单靠这种方式,我们人类是无法在激烈的生物竞争中战胜其他万物从而成为世界的主宰的。可见,在这种方式之外,我们人类肯定还有一种或几种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应对方式。而这种所谓更加有效、更加有力的应对方式,我认为就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所谓“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简言之,就是我们人类运用“造物主”所赋予我们的某些工具(如我们的“头脑”及其它感官等)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及我们自身进行认识和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进步无疑关系重大。实际上,我们人类正是在这一能力的辅佐下,才在激烈的生物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胜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认知能力”是“造物主”所赋予我们人类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给予我们的宝贵的“赏赐”。正是由于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在应对外界刺激时才能够除了像其他万物那样----运用“生存本能”和“运动惯性”来对待外,还可以利用这种威力更加强大的的“精神”力量来更好地帮助我们达到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环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真正的、最基本的人生快乐和幸福。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更加明确地了解外部世界的状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自己的“心声”,明白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什么、想要到达什么状况,从而最终更好地帮助我们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帮我们最终找到最好的、最正确的人生对策。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知能力”具有“天赋性”。首先,从大的方面讲,我们整个人类的“认知能力”毫无疑问是“造物主”所赋予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所谓“天赋性”显然能够说得通;从“单个人”来讲,“认知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其“认知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可能“天生”这种能力就相对突出一点、相对强一点,而有的人在这一方面可能就相对弱一些、相对不太感兴趣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性实际上也是很正常的,这就如同总有其他某些人在别的某一方面“高人一筹”一样,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某些朋友“天生”认知能力就相对强一些这个角度讲,认知能力也具有“天赋性”。在人类是否拥有“认知能力”这个问题上,似乎应该这样回答,那就是就人类这个“整体”而言,“认知能力”显然是---拥有的;但对人类每个“个体”而言,却不一定“人人”、“时时”都拥有这种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存在着一个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认知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性,和社会等级、甚至跟所谓“智商”等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认知能力”强的人,并不一定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当然也不应该是所谓最“高贵”的人;同样,“认知能力”相对较弱的朋友,其“智力”、社会地位等也不见得就肯定比那些“认知能力”强一些的人差和低。在这个问题上,用“爱好”和“兴趣”来说明似乎更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接受。

                            对于“认知能力”比较强的朋友,其认知活动、思维活动通常具有“先天性”、“客观性”,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这部分人来讲,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是他们的一种“本能”,是他们的一种运动惯性。他们这些人就如同一台“思维的机器”,在不断地转动着,而这种运转又似乎是并不由他们自己所能操纵、所能控制的。换句话说,经常的情况是,即使他们某个时候不想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了,想停下来、想放弃了,而这一点他们都一般做不到。从这角度讲,这些思维爱好者是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另一方面,从这个似乎“被动”的过程中,思维爱好者们又充分享受了思维活动所能带来的无尽的、独特的快乐和满足,而这一点又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对于那些对思维活动并不太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的这种态度说到底也是“造物主”加以确定的,他们做此选择也很正常而无可厚非,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兴趣、爱好不同的人,我认为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谐共处。


                            15楼2006-11-08 15:38
                            回复
                              <!-- 以下内容由sohu社区为您保存 -->
                              网友“猫爪草”讲:
                              “楼主说的神,太抽象了,没有形象,没有具体言行,这个神到底是怎么样的?宗教的神是有名字的,既然不是现有宗教的神,那么楼主的神是指谁? 
                              帖子很长,还没有理解其中心内容是什么。”。


                              我的回复:

                              谢谢网友“猫爪草”的回复,希望我们之间以后能有进一步的思想交流和沟通。

                              您提到-----“楼主说的神,太抽象了,没有形象,没有具体言行,这个神到底是怎么样的?”等等,对此我要说的是,如果您能抽出一些时间比较仔细地浏览一下拙作-----《虚无与和谐》中某些相关内容,那么,我相信您自己一定会很容易地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的。不过,出于节省您宝贵时间的考虑,下面我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我有关“神”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其中偏颇和谬误之处可能在所难免,在此我由衷地希望您能给予------批评指正。

                              在我看来,世界本原是“绝对虚无”,世界是“无中来,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后来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我们可简称之为“神”、“造物主”、“上帝”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它实际上仅仅是一套“纯精神性”的“意志”和“安排”,它就如同现在我们都很熟悉的“电脑程序”、“电脑指令”一样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在“虚无”这个大背景下创造出了现在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大千世界”及其万物来,并严格操纵着它们的运行。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其一,“神”并不是世界的本原,当同时它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从本原角度讲,它不是处于-----“第一位”的,但是对其我们自然不会、也不应该加以忽视的。

                              其二,“神”是“无形”、“无名”的,这一点跟普通“宗教”之“神”有着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宗教”之“神”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拟人化”、“世俗化”处理,“人为”地给“神”编织了、添加了很多“宗教故事”,需要指出的是,“宗教”之所以这样做,原本是为了想增加其教义的“可信性”和“真理性”,但实际上它们却-----“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徒增了自己身上遭人攻击的薄弱环节和谬误。因此,我认为“宗教”的这一做法实属-----“愚蠢”、“肤浅”而“可笑”。在“神”的“形象”问题上,显然我保留“神”之本来面目------它让然存在于-----“哲学”层次上-------它“无形”、“无名”却又“法力无边”。从这一点上来看,某些朋友之所以会对“神”产生一些诸如感到-----“抽象”、“神秘”、“难以捉摸”的感觉实际上也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反应。

                              时间的关系,今天先暂时聊到这儿。

                              期待进一步的交流。


                              16楼2007-02-23 21:18
                              回复